中國七夕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它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又一集中體現(xiàn),源于我國祖先對于天文學的想象。七夕所折射出的天文歷法、節(jié)日流俗、愛情傳說、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等文化符號,共同賦予了七夕這個民俗節(jié)日以豐富內涵。以七夕為題材的詩賦同時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情的一座富礦。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后被歷代文人賦予了凄美與浪漫的人文情懷,七夕文學也出現(xiàn)了一片繁榮景象,特別是在詩歌的流轉中代代出新,朝朝歌詠。這些七夕詩歌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一個鮮活影射。
從星象、神話到人物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人們就已經把織女星和牽牛星聯(lián)系了起來,《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边@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神話之雛形。
東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贝嗽娨呀浫尜x予了人物性格生活特性,昭示著故事主人公愛情細節(jié)及具體形象的重大轉變,勾勒出牛郎織女天上人間的愛情故事。這種離情別緒、相思痛楚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思婦悲情
漢魏時詩文較多地提到牛郎織女因銀河相隔而怨別相思。曹丕《《燕歌行》詩云:“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p>
兩晉七夕詩在描繪織女形象時則側重外在形象的展示,詩中的織女不是單純作為婦女的形象存在,而是被賦予仙人與凡人的雙重身份。如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火流涼風至,少吳協(xié)素藏??椗急敝?,牽牛嘆南陽。時來嘉慶集,整駕巾玉箱。瓊佩垂藻蕤,霧裾結云裳。金翠耀華輜,耕轅散流芳。釋轡紫微庭,解衿碧琳堂。歡譙未及究,晨暉照扶桑。仙童唱清道,盤螭起騰驤。帳悵一霄促,遲遲別目長?!痹娙送ㄟ^想象描繪了婦女的鳳冠霞帔,一派貴族仙氣。其妝束、車駕威儀已非昔日織女可比。
朝歡暮歌
唐代天下承平,自陳代以來的七夕君臣宴飲的風氣仍極為盛行,這種風氣首先導致了以七夕宴飲為內容的七夕賦的產生。王勃《七夕賦》正好反映了這一風習及其時代心理?!叭舴蚯`鵲讖之端,地輔龍驂之始。憑紫都而授歷,按玄丘而命紀。鳳毛鍾桂閫之祥,麟角爍椒庭之祉。馳朱軒於九域,振黃麾於萬里,抗芝館而星羅,擢蘭宮而霞起。則有皇慈霧洽,圣渥天浮……聳辭峰於月殿,披翰藪於云扃。方絕元凱而高視,應與梁楚而駢聲?!蓖醪摂M了一個君臣觀星的背景,鋪排觀星的過程和場面。
較之漢唐,宋代君臣多羸弱之風,宋代七夕詞具有了更多的對于時代的理性思考和更強的時代氣息。最有名的當數(shù)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p>
上片寫佳期相會的盛況。此詩為牛郎織女每年一度的聚會渲染氣氛,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他們雖然難得見面,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會,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中,他們對訴衷腸,互吐心音,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
下片則是寫依依惜別之情?!凹哑谌鐗簟?,既點出了歡會的短暫,又真實地揭示了他們久別重逢后那種如夢似幻的心境?!皟汕槿羰恰倍鋵ε@煽椗乱陨钋榈奈棵悖褐灰獌汕橹了啦挥澹趾伪刎澢笄淝湮椅业某瘹g暮樂?這一驚世駭俗之筆,使全詞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
異鄉(xiāng)愁思
明清時期是牛郎織女文學的鼎盛時期,七夕詩歌仍然沿著唐宋七夕詩詞的道路發(fā)展。
明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一》:“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痹诖思兇獾膵D女風俗節(jié)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留心的不是牛郎織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后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xiāng)的特殊遭遇有關。
七夕,這一被賦予聚少離多、堅定執(zhí)著愛情的節(jié)俗,一段凄美而悲涼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感觸著多少文人墨客,以此產生出的七夕文學,特別是七夕詩歌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的一個重要題材。從七夕詩歌的發(fā)展演變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中國詩歌的一個變遷過程,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獨特而頗具魅力的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一段漫長史話。
(摘自《文化月刊·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