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田忠禧
這些年訪問北京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機場海關(guān)的外國人入境窗口前,總會排起長隊。與此同時,“中國公民”窗口前的移動速度一般比較快,人數(shù)也要比外國人那邊少很多。
我想,邊檢部門是不是根據(jù)排隊的人數(shù),增開或減少相應(yīng)中外窗口的數(shù)量,來調(diào)節(jié)“擁堵”?
外國人越來越多,邊檢人員開始招呼隊列中的臺灣、香港、澳門籍人士去“中國公民”窗口辦理手續(xù)?;蛟S只要在“中國公民”窗口下加上一行“含臺港澳同胞”,問題就可以更簡便地解決了。
如果能在這些小事上加以改善,北京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定可以更好。
今年6月,包括我在內(nèi)的9名日本老人(平均年齡72歲,最大的82歲,最小的67歲)訪問了北京。我們希望能體驗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因此盡量乘坐了公共交通,特別是地鐵。
北京的地鐵網(wǎng)在2008年召開奧運會以后有了飛速的擴容,現(xiàn)在還有了交通卡,和在東京乘地鐵幾乎沒什么兩樣。只不過北京地鐵要檢查乘客隨身攜帶的小包,這點與東京很不一樣。
另外一點區(qū)別是,除了上下班高峰時段,東京地鐵里??梢钥吹嚼夏耆?、乘坐輪椅的人和推著兒童車的父母,但在北京地鐵里,似乎很少看到這三類人。我估計,這和北京地鐵上下車和換乘不夠方便有關(guān)。
顯然,北京的地鐵在現(xiàn)代化之后,還沒有做到從乘客的角度出發(fā),讓所有人感到安心、安全、舒適,還有改善的空間。
我們9位日本老人,一進到地鐵車廂,顯然立刻形成了一道奇異的風(fēng)景。原本坐著的乘客先后給我們讓了座位,這讓日本老人們非常吃驚。
我們中的一位老人說:“不但4號線、10號線有人給讓座,在(十分擁擠的)1號線同樣有人給我讓座?!?/p>
另一位又補充:“我在東京坐地鐵的時候,一位年輕人給我讓了座位,我趕緊表示感謝。這時才發(fā)現(xiàn),對方聽不懂日語,是個中國年輕人?!?/p>
過去的日本,給老人、病人及孕婦讓座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坐在“老弱病殘專座”上,眼睛盯著手機,已經(jīng)“看”不到周邊的乘客了。
日本舊日的美德,在今天中國年輕人身上看到了,讓人覺得很溫暖。東京將在2020年第二次舉辦奧運會,也正在提倡熱情接待外國客人,我想首先就該從“讓座”做起。
當(dāng)然,北京的年輕人也還不完美,他們會在地鐵上大聲打電話,在乘客還沒有下完車的時候,搶先擠進車廂里。中日之間各有優(yōu)缺點,在今后的日子彼此之間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