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松黎
高三畢業(yè)班是一個特殊的班集體,無論是生活和學習,都值得領導、教師們高度地關注。
如何帶好畢業(yè)班是我們每一位畢業(yè)班老師經常思考的問題,今年我所帶的畢業(yè)班是高三(2)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且在學校我以優(yōu)秀教師畢業(yè)代表發(fā)言?;厥滓幌?,也許其中這些因素起到了一些作用,在此共享教學心得以求共勉。
首先是反思意識。一是對學生學習反饋的反思,有一次考試,整體成績不理想,有的學生有抱怨情緒,我當時真是寢食難安,內心一直有隱隱的焦慮感。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老師的意義尤為重大。于是我痛定思痛,首先從自身找原因,比如,作業(yè)布置沒有達到真正高效,對他們缺少跟蹤性關懷,缺少深度的溝通。你要想改變學生對你的態(tài)度,那就必須端正自己態(tài)度,于是我根據現有的問題對自己教學上的漏洞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彌補和調整,馬上調整教學方法。
二是對別人聽課時提出意見的反思。我清晰地記得范校長去聽我的課,給我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見。還有嚴×也給我說了語重心長的話,我感謝他們對我的督促和鼓勵。
三是在聽課當中吸取養(yǎng)料。漸漸地年紀大了,自己缺少了年輕人的激情。但是聽了同事們的公開課,我又找回了以前的熱情,從中吸取了幾分厚重感,感謝同事們。
再者就是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建立在學生主觀努力基礎上的服務。這個道理其實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的一句話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從論語中子貢的問與孔子的答,在這問與答當中碰撞出千年不衰的智慧。于是我就實踐了一下。我是這樣理解的:憤悱代表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和發(fā)是老師的一種服務姿態(tài),老師是隨時待命的服務者。我講練習課完全不全面講,只把相應的練習認真批改,讓他們在分數的基礎上生疑。為什么那個題目滿分是四分,而他只能得兩分。然后舉手示意,我隨時待命上前跟他分析。然后他點頭表示同意并做相關記錄。記錄內容包括生疑的題目類型,自己怎么錯的,有哪個思維盲點,正確答案是什么,到最后,他們甚至答案有沒有問題都可以看出來。
然后就是實效意識。要想讓學生達到真正的高效,就要大膽地把時間給學生,做到真正地放心,真正地讓學生支配自己的時間。這里面有一定的風險,就是把時間給學生之后,學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比如,之前評講試卷的時候串講,特別是古文和詩歌鑒賞,生怕學生不懂,字字落實,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心不在焉。其實回過頭來想一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做卷子,在時間快速運轉的考試氛圍中,自己又能弄懂、弄透其中多少東西呢,需要弄得那么透那么通嗎,這樣地講通講透一張卷子的實效又有多少,經過實踐,我覺得幾乎少得可憐。卷子要不要講,要講。怎么講,我后來是采取這樣的方法。每節(jié)課我都會在黑板上寫下今日講解四個大字,再寫一個冒號,把學生吸引過來。然后寫下主講內容,每個小內容都是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擬標題:比如,給詩歌鑒賞第三題的解答支個招,比如,如此下定義你才拿滿分等。學生看到這些標題會會心一笑,這一笑足以讓他們開始了快樂的語文課之旅。學生看到觸目驚心的零分心房發(fā)顫的時刻,這時候最容易走進學生的焦慮區(qū),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認真聽,效果就來了。我告訴學生,你們一定要視講如寶,因為我講的問題都是你們大多數人會犯的經典錯誤。也有學生自視清高,瞧不起,慢慢來,讓時間檢驗時效,拿成績說話。當以前不如他的學生超過他時,他心里自然會著急,也就慢慢調整心態(tài),認真聽了。對待自以為是的學生我就是采用這種慢性治療的方式,不直接告訴他處于自以為是的危險之中,即便說了也不聽,讓殘酷的現實給他一個慘痛的教訓,他自己會醒過來。不直接不代表不告訴,給他時不時地敲敲邊鼓。在他考得最差的時候提醒一下,失分的地方什么時候講過,讓他心里遺憾一下,考得好的時候不要提醒他,他會翹尾巴,更驕傲。接下來就是與學生一起研究答案。如果在研究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和我切磋,舉手示意即可。也可以同桌前后相互切磋。舉手有問題的學生,我就會走過去跟他討論,這時候教室里像熬粥的狀態(tài),既不安靜,又不吵鬧,這種氛圍剛剛好,太靜容易死氣沉沉,太吵鬧又不容易學進去,我和舉手的學生慢慢討論著,解決著,消化著,有準備的小練習,在適當時機發(fā)下即可。有時候感覺學生不想做題目了,就讓他們看書,看教室里閱讀角的書或自帶的書。當然我要檢查質量,不能放任自流。我告訴學生,語文學什么都不是多余,不要小看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有時候一個點就能給你帶來可觀的分數。
另外,就是積累的實效性。我讓每個人準備一個積累本,現在覺得積累本的叫法太俗,應該叫滄海拾珠。我覺得語文老師如果把每個細節(jié)做得有文化味,這樣日積月累,對學生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積累些什么東西呢?首先是課上我講到一些重要的東西,讓他們記到本子上的相關欄目。其次,學生在平時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每周一查,防止他們懈怠,當然也有不怕查一個字不寫的,耐心教育,真正關愛。對待懶學生也只好慢處理,冷處理。等他們遠遠地落在隊伍的后面,他自己會著急的。等到大隊伍的塵土都看不見的時候,他自己會跳起來,這時候再挑時機助他一臂之力,他會進步的。懶學生不是笨學生,一旦他主動了,會激發(fā)他的小宇宙。再說回本子的事情。積累本分成若干區(qū)域,每個區(qū)域有名稱,他們把該積累的知識按照自己的習慣積累到相關區(qū)域即可。
再就是作業(yè)的實效性。布置得太多了也不好,不布置更不行。那就跟學生商量著布置,我先把讓學生做的作業(yè)展示給他們,然后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挑選,一份或兩份,當然學生肯定只挑一份,不要緊,不要害怕任務完不成,高三一年的時間,所有的題目類型基本都可以練到,重要經典的題型更是重復了又重復。最主要是讓學生樂于接受你布置的作業(yè),樂于做比逼著做的效果肯定好。學生樂于做還在于你批得好,只要是學生做的卷子,我都能做到題題批,批得精,批得快,基本不讓卷子過夜,整卷包括作文不過兩夜,批卷快,學生積極,老師輕松。
接著是資料的實效性。我給學生的資料分為兩部分,一個大資料,一個小資料,大資料是全班性的甚至是全年級的,小資料就是學生思考到一定的程度的產物了。比如,一個學生研究作文的寫法,他碰到一個瓶頸,他問我:“老師,我也知道跑題不對,但寫得寫得會卡殼,怎么解決啊?”我于是就給她到網上去找相關資料,認真遴選,整合,給她印一份資料,讓她先看領悟,如果有不明白的,再來跟我切磋。于是給學生的個性化資料就產生了,我基本都能當天給他們找到并印發(fā)。學生看到我在盡最大的努力做事情,這也是對他們無聲的教育。憤悱到一定程度的啟發(fā)最有效。別的班級有他們的憤悱的點,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選擇有效的資料進行啟發(fā)。完全沒必要大家都雷同,求大同,存小異,達到高效運作。
最后是方法的實效性。我會編一些好記又實用的口訣,比如句子含義的技巧我就總結兩字口訣,拆開的拆和分析的析,句子作用類題目我就總結三字口訣,上中下,意思就是說讓他們句子的上面,句子本身,句子的下面都要考慮,不能只拘囿于這一句話去答題。
以上是我在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每個老師都有每個老師的特色。只要心里裝著學生,然后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調整自己的教法,一定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得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