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季芳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朱泥壺的氣質和特性
徐季芳
(宜興 214221)
朱泥壺冷熱急變的色澤效果尤為明顯,壺身經沸水沖淋,壺色會瞬間加深,越發(fā)顯得紅潤,倒盡熱水,很快返回原色。精品朱泥壺,胎質細膩柔和,色澤鮮艷紅潤,表面光潔度好,且越用越漂亮,深受嗜茗者喜愛。
紫砂藝術;陽羨茗壺系;朱泥壺;礦料
縱觀宜興紫砂,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以自然萬物為題材,借飛鳥魚禽,草木藤竹之體,成紫砂壺藝術之形意。以幾何空間之玄妙,運以點線面的結合成紫砂壺之器意,又以生活日常之實用,成紫砂壺之用意。
紫砂壺藝術造型中,大多數作品的造型都有著精致的外表以及深刻的內涵。一塊塊紫砂泥由制壺藝人之手,通過一些造型和裝飾,極大地豐富了紫砂壺的藝術鑒賞性。紫砂壺的藝術多樣性不僅體現在形制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般具體事物所作的題材已經不能完全得概視其意境化的方面。所謂意境就是通過作者的感受所表現出來的情調與境界,正如詩人即興作詩一般,壺藝作者更是將所有心血灌注其中,將每一件作品當作是孩子一般賦予靈魂。
明代學問家周高起在他的《陽羨茗壺系》中說:“近百年中,壺黜銀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陶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銀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弊仙皦啬馨l(fā)真茶之香味,那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紫砂泥壺經過一千一百度左右的高溫燒成后,表面光挺平整之中有小顆粒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眼看表面砂質起伏,手摸卻是光潤如嬰兒般的視、觸矛盾,更奇特的是別的物件用久必舊,會棄之不顧,但紫砂壺卻是用之愈久,則愈光亮,如古鏡,而色彩越古樸典雅,著色圓潤而深沉,樸而不俗,拙而不笨,色深沉而不死悶,與玉相比有玉一樣光潤包漿、一樣玲瓏而又比玉多了一種人性的親和力,多了一種實用可愛,而這些古樸,深沉而又不失典雅的紫砂特殊材質,正是那些士大夫文人們傾心的風韻。
朱泥礦料,主要產于嫩泥礦中,原礦一般位于山表黏土層或架士和嫩泥礦層之間。它是由青白色的嫩泥風化而成的一種嫩泥礦料,礦料呈泥塊狀,收縮率遠高于一般的紅泥。朱泥,夾雜在嫩泥中,由于嫩泥礦表面黏土層或架士,質地疏松,雨水經過地表滲入泥層,與嫩泥直接接觸,加上嫩泥層多呈層狀、斷塊狀分布,地表水常易沿斷塊裂縫處滲入泥層深處,經久風化成朱泥,所以朱泥通常呈土黃色或鐵銹紅色夾帶青白色的泥塊狀,這是朱泥原礦最為顯著的特征。
朱泥與其他紫砂泥料相比,其干燥和燒成的收縮率都較大,普通紅泥收縮率為13%,朱泥的整體收縮率高于17%,甚至高達25%。由于朱泥的收縮率大,舊時窯溫又難以控制,故朱泥壺在燒成后,壺體表面常會或多或少地產生褶皺,所以有“無皺不成朱”的說法?,F代工藝水平提高后,燒制的窯溫已易于掌控,不大會出現此種情況。朱泥燒成時,應有較長的預熱烘干時間,因為朱泥收縮率大、密度高、氣孔小,水分不易散發(fā),所以只能用時間來克服這個問題。即使在高溫帶,也只能緩慢升溫,冷卻過程也需十分緩慢,否則極易炸裂。
朱泥作品成陶后,燒結程度高,外觀光潔明亮,敲之有鏗鏘之金屬聲,打碎后的斷面接近瓷器,仍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朱泥壺冷熱急變的色澤效果尤為明顯,壺身經沸水沖淋,壺色會瞬間加深,越發(fā)顯得紅潤,倒盡熱水,很快返回原色。精品朱泥壺,胎質細膩柔和,色澤鮮艷紅潤,表面光潔度好,且越用越漂亮,深受嗜茗者喜愛。
宜興紫砂是我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獨具特色,獨樹一幟的。具體表現在材質、造型藝術、工藝技法、設計創(chuàng)意及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上。有許多從事陶藝創(chuàng)作的設計人員聚集宜興,試圖將現代陶藝的創(chuàng)作理念運用到紫砂陶藝創(chuàng)作上,用主觀的個性情感的介入,在傳統(tǒng)的紫砂陶藝上產生“新的精神”、“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