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吟詠誦讀、因聲求氣是學習詩歌的基礎。音讀、意讀更是美讀、情讀的基礎。讀詩魂、讀詩情、讀詩境是詩歌朗讀的終極目的,也是學習詩歌的根本方法。下面結合筆者自己的實踐,具體談談《再別康橋》的情讀體驗。
詩歌是詩人偉大心靈的回音,跳動著詩人生命的音符,承載著詩人的情感,再現(xiàn)著詩人的形象。詩人徐志摩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他浪漫紳士;受東方文化的影響,他內斂含蓄。朗讀就是他情致的最好的展示。比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中的“輕輕的”情態(tài)上應該輕讀,語義上應該重讀,輕重之間就可以讀出“白面長袍、郊寒島瘦”“外表斯文、內心狂熱”的愛情狂人、詩歌天才的志摩形象?!拜p輕的”還要有音樂的旋律,如在鋼琴上演奏肖邦的夜曲。還有“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讀“那”時我們的情感應該蓄積,表明美好的回憶和情感即將開始涌流,讓最美的沉淀產生最美的感情漣漪,讓讀者的心潮隨著詩人的幸福而澎湃起伏;讀“是”時情感應是瞬間噴發(fā),要體現(xiàn)充分的肯定和贊揚;讀“金柳”“新娘”時應該是滿心滿眼的自豪幸福,把最美的憂傷獻給我們最美的新娘,讓新娘成為最高的榮譽和最耀眼的輝煌;讀“艷影”“蕩漾”時更應該讓這種美好激蕩回味,彌散在每個人的心間,讓人不思量,也難忘?!败浤嗌系那嘬?,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青荇”一詞飽含深情,大家有所不知,我們偉大的、可愛的,受傳統(tǒng)詩歌影響浸潤的才子,把最隱秘的情思藏在了詩歌的意象之中。“青荇”出自《詩經·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薄扒嘬簟币鉃槊利惖呐雍兔篮玫膼矍?,和前面的“云彩”代表相同的情感。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和晏幾道《臨江仙》“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中的“彩云”都喻為心愛的美人,純潔的愛情。遺憾的是《再別康橋》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簡簡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樣難以堅守。“徽音”一詞源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薄盎找簟币鉃槊篮玫穆曌u。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因為徐志摩飛機失事她改為林徽因。“青荇”“徽音”同出《詩經》,詩人借“青荇”寫“徽音”,用心良苦。青荇既然隱含深意,那么“油油的招搖”,所傳達的情思,甚至詩人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條水草”的癡戀,我們也是不難理解的。愛,對于詩人來講是無法阻擋的瘋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薄半x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薄霸噯栭e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薄?水草纏綿深情,怎能把徽因忘掉?可是美好的東西往往可想不可及,可望不可觸?!澳怯荜幭碌囊惶叮皇乔迦?,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徽因)送我情?!笨梢娗樯钏茐?。“多少恨,昨夜夢魂中?!薄皩ず脡?,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邊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往事又如夢,且要揉碎在浮藻間,詩人的心痛我們能理解幾分?應該怎樣去讀?憂傷自知。“天上的虹”要讀得肯定,不要凄苦;“揉碎”“沉淀”心可流淚,但要無聲。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別有幽愁暗恨生”。“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薄盁熕禈颍?shù)年魂夢,何處可追尋?”是要尋夢嗎?康橋是詩人自由之夢飛翔的地方,愛之夢破滅的地方,美之夢蓄積的地方。詩人不是舊夢重拾嗎?曾經的一切美好而真實?!澳蠘O星輝彩云邊,律轉黃鐘一日前?!睋胃萋?,星輝放歌一定要讀出往昔的快樂和幸福,浪漫和甜蜜?!暗也荒芊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薄扒匦倍塞[橋(康橋),西園(西天)一片笙簫?!边@份感情屬于誰?這份記憶屬于誰?屬于他和徽因,屬于他和康橋。不要去驚醒,就讓它去沉睡。就像一個嬰兒的夢,呵護是一種神圣。愛藏在心底,珍惜是最好的解釋。用什么樣的語調去讀?輕輕的,愛憐的,呵護的,不要有大的聲息,否則就是對記憶和情感的褻瀆?!扒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痹撇誓軒ё邌幔坎荒?。我的紳士風度,我的瀟灑飄逸,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歌主張,也不會將云彩帶走的。但是有誰知道再瀟灑的別離,彈奏的終究是憂傷的曲子。“又送王孫(志摩)去,萋萋滿別情?!蔽业男脑跓o聲的哭泣,我的眼淚煮著詩歌的文字,但愿你能夠讀出。
參考文獻:
[1]孫紹振. 論《再別康橋》的朗讀節(jié)奏[J].福建師大學報,2009,(10).
[2]曲英華.《再別康橋》朗讀分析[J].承德師專學報,2005,(3).
[3]張冬.在朗讀中尋找鑰匙——李鎮(zhèn)西《再別康橋》課例分析[J]. 語言文學研究,2010,(1).
[4]張玲.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再別康橋》朗讀指導 [J]. 語文建設 ,2011,(7).
[5]閆榮霞.我讀《再別康橋》[J].語文天地,2007,(8).
(高培存 甘肅省民勤縣第四中學 733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