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毛曉村 徐超艷 何流
摘 要:紫麥19是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育成的優(yōu)質高產抗病廣適性的小麥新品種,2013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審麥2013001。2014年6月獲得安徽省科技成果證書。盡快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推廣使用提供科學依據,進行了紫麥19小麥新品種高產栽培配套技術試驗。結果表明,紫麥19適宜播期為10月15日前后,基本苗在20萬/667m2左右,獲得的產量最高。
關鍵詞:紫麥19;配套技術;播期播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42-02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概況 本試驗設在安徽省紫蘆湖良種繁殖場試驗田中。該田塊地勢平坦,耕層厚度26cm左右,土壤為沙姜黑土,肥力中等,前茬為大豆。
1.2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紫麥19。
1.3 試驗設計 采用2因素不同水平裂區(qū)試驗。以每 5d為一時間間隔,共設5個播期(代號L)。其分別為:10月5日(L1)、10月10日(L2)、10月15日(L3)、10月20日(L4)、10月25日(L5)。以6萬/667m2基本苗為基本單位,依次遞增分別設6個播量(代號H)。水平處理,其分別為8萬/667m2(H1)、14萬/667m2(H2)、20萬/667m2(H3)、26萬/667m2(H4),32萬/667m2(H5),38萬/667m2(H6)。每小區(qū)12.06m2(6.7m×1.8m),重復 3次,共90個小區(qū)。小區(qū)排列采用三裂式裂區(qū)設計。采用人工條播,行距20cm,播期,播量按 試驗設計進行。肥料運籌按5∶2∶1∶2(基肥∶壯蘗肥∶拔節(jié)肥∶孕穗肥);基肥25%;氮、磷、鉀復合肥50kg/667m2;壯蘗肥11月15日、11月25日、12月5日、12月12日,12月28日各葉齡4.5葉期追尿素10kg/667m2,拔節(jié)肥在各處理的2.5葉期追尿素5kg/667m2,孕穗肥尿素10kg/667m2,在各處理倒0.5~1葉期施用。灌水:10月 12日噴灌L1、L2,10月21日噴灌L3、L4,10月26日噴灌L3、L4、L5,以保證全苗、壯苗。
1.4 測定項目與方法 測定各處理不同生育期的主要農藝性狀、生育進程、群體動態(tài)等指標都要按時記載。每小區(qū)12.06m2,成熟期測產,收獲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播期播量對紫麥19生育期和產量的影響
2.1.1 不同播期對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全生育期總葉片數L1H1為12片,以后每推遲1個播期葉片少1片。抽穗期和成熟期隨播期推遲有所推遲,全生育期縮短。本試驗初步得出:在淮北平原區(qū),小麥新品種紫麥19適宜播期為l0月15日前后,基本苗為20萬/667m2左右,易取得較好的產量和較高的經濟效益。
表1 不同播期下紫麥19主要性狀匯總
2.1.2 播期、播量對紫麥19產量的影響 從圖1可看出,同一播期、不同播量處理,其產量與播量呈拋物線變化,并隨著播期的推遲,最高產量出現位置隨播量的增加而后移。L1處理的最高產量為H2;L2、L3、L43個播期處理均以H3產量高。L5處理的最高產為H5。這與播期推遲播量必須相應增加的理論是一致的。不同播期條件下,產量與播期的關系也是呈拋物線變化。
圖1 不同處理對紫麥19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10月5日至10月15日,產量隨播期的推遲而增加,10月15日后則隨播期的推遲而降低。說明在本試驗條件下,紫麥19的最佳播期為10月15日前后,對應的適宜基本苗為20萬/667m2。
表2 不同處理條件下紫麥19的產量表現
3 結語
為做好該品種推廣工作,更好地指導農民使用該品種,我們將進一步對該品種進行栽培配套技術研究,為我省小麥品種結構調整,小麥增收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晁林海.小麥新品種紫麥19的選育及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42(9):2571-2572.
[2]何流,張鑫,劉萍等.超抗倒伏小麥新品種紫麥19豐產性、穩(wěn)產性、適應性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16):17-18.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