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張靈閣,韓明杰,李晨英
(1.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193;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的演變、特點與啟示
趙 勇1,2,張靈閣1,韓明杰1,李晨英1
(1.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193;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本文對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調研,從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專家遴選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亞現(xiàn)行的科研評價體系ERA的特點及帶來的啟示,旨在為中國高??蒲性u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提供參考。
科研評價;澳大利亞;ERA;高等院校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加強科研管理、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中國許多學術科研機構都將研究成果的產(chǎn)出作為核心評價內容,以簡單的統(tǒng)計方法為主要評價手段,通過量化規(guī)定研究成果的等級,計算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并根據(jù)成果的不同等級賦予不同的分值,再依據(jù)分值給予獎勵和報酬[1]。這種被西方學者稱為 “麥當勞化”的簡捷科研管理方法在一段時期內推動了中國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是:中國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科技論文數(shù)量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到2010年,中國SCI論文數(shù)在世界的排名從1987年第28位,一躍至世界第2位[2]。然而,這種以科研產(chǎn)出數(shù)量為導向的評價機制長期運行下去,容易造成研究人員創(chuàng)新積極性的下降、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的不暢,甚至可能導致科研領域一些急功近利和不端行為的滋生[3]。
2013年底至今,教育部先后印發(fā)了 《關于深化高等學??萍荚u價改革的意見》、 《高等學??萍挤诸愒u價指標體系及評價要點》、 《關于開展高等學??萍荚u價改革試點的通知》三份文件對高校科研評價改革進行指導,重點是 “要堅持分類評價、推行開放評價,通過評價導向和政策手段,將高校學者的興趣和目標聚焦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需求上去”。而在此之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也已在大力推進本國的科研評價活動,如澳大利亞政府在參考英國 “科研水平評估 (RAE)”和新西蘭 “高??冃Э蒲谢?(PBRF)”經(jīng)驗的基礎上,于2007年提出了 “澳大利亞科研卓越計劃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ERA)”,2010年和2012年對ERA進行了兩次評價,2015年將進行新一輪的科研評價。本研究主要是對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的演變過程進行調研,采用內容分析方法,重點提煉澳大利亞現(xiàn)行的科研評價體系ERA中的核心要素,如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專家的遴選等,深入剖析ERA科研評價體系的特點,進而獲得經(jīng)驗和啟示,為中國高??蒲性u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提供參考。
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是由政府主導,評價結果可以影響各個參評高??蒲薪?jīng)費的分配金額,從時序上看主要經(jīng)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的演變。
(1)20世紀70-80年代:統(tǒng)一科研與教育經(jīng)費分配體系,基于科研量進行績效評價。
1974年,澳大利亞廢止了由各州分擔大學經(jīng)費的制度,改由聯(lián)邦政府負擔起本國高等教育機構所有經(jīng)費的職責。1977年,澳大利亞成立了“聯(lián)邦高等教育委員會 (Commonwealth Tertiary Education Commission,CTEC)”,具體負責教育和科研經(jīng)費資助的相關事宜。此后經(jīng)過十余年的發(fā)展,澳大利亞逐步形成了針對科研型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的二元經(jīng)費資助機制。但這種機制中存在的問題也引起了科技主管部門的關注。1987年,“澳大利亞科學技術委員會 (Austral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ASTEC)”向當時的鮑勃·霍克政府建議引入競爭機制來更好地分配科研經(jīng)費資源,同時建議成立更加獨立的 “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RC)”來負責管理[4]。
1987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成立了就業(yè)、教育與培訓部,并廢止了聯(lián)邦高等教育委員會。時任部長道金斯 (J.Dawkins)在教育綠皮書 《高等教育:政策討論書》及隨后在1988年公布的教育白皮書 《高等教育:政策聲明》中宣布廢止給予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不同經(jīng)費待遇的二元制度,而由全國統(tǒng)一體系 (Unified National System,UNS)代替,并成立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 (ARC)負責科研經(jīng)費的分配事宜。根據(jù)道金斯的改革方案,新的科研經(jīng)費分配機制主要包括:一是通過ARC等部門評估,進行科研項目撥款;二是設立澳大利亞研究生科研獎學金,支持高校的教育培訓;三是基于科研量 (Research Quantum,RQ)進行績效評價。
(2)20世紀90年代:確立科研評價的主導機構,以綜合指數(shù)作為評價標準。
1993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對科研量這一評價指標進行重新設計。1995年, “綜合指數(shù)(Composite Index)”被提出并應用到澳大利亞高??蒲性u價中,綜合指數(shù)包括測度科研投入和科研產(chǎn)出兩個方面??蒲型度胫饕獪y度高校獲得的科研經(jīng)費數(shù)量,權重占82.5%;而科研產(chǎn)出主要測度學術出版物數(shù)量,權重占12.5%,以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數(shù)量,權重占5%。同時,依據(jù)科研經(jīng)費來源和學術出版物形式,進行更細化的權值分配。1999年,澳大利亞政府發(fā)布了 《知識與創(chuàng)新:研究和研究培訓的政策聲明》白皮書,明確要求ARC作為獨立機構對澳大利亞的科研績效進行國際比較,同時評估國家科研資助的成效[5]。為此,ARC負責實施了科研機構資助計劃 (IGS)和研究培訓計劃 (RTS)兩個以績效評價為基礎的政府資助項目。
在綜合指數(shù)評價的影響下,澳大利亞高校越來越重視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收錄論文的發(fā)表數(shù)量。1992—1996年,澳大利亞科研產(chǎn)出量每年至少提升8%,發(fā)表SCI論文每年增長2%。但是,澳大利亞的科研影響力卻在下降。在1988—1993年,澳大利亞發(fā)表論文的引用率在OECD國家中從第6位下滑至第11位,雖然科研人員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上升,但其平均引用影響 (Citation Impact)卻在下降[6]。
(3)21世紀初:學習英國的科研評價經(jīng)驗,嘗試設計科研質量評價框架。
針對綜合指數(shù)評價存在的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希望學習英國的高??蒲性u估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建立本國的科研評價體系。2004年,澳大利亞政府的 “外部智囊團 (External Reference Group,ERG)”發(fā)布了 《知識與創(chuàng)新評價改革咨詢報告》,指出政府的科研經(jīng)費分配要基于同行專家對各所大學整體科研成就的評判,建議吸收英國RAE評估體系的經(jīng)驗,設計新的科研質量評價體系[7]。同年,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 (J.Howard)宣布將構建科研評價體系作為“澳大利亞能力支撐計劃 (Backing Australia's Ability,BAA)”的一部分[8]。為此,政府成立了專家咨詢小組,并聘請英國RAE負責人Gareth Roberts教授擔任組長,設計澳大利亞的科研質量框架(Research Quality Framework,RQF)。
RQF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公共資金資助項目的質量和影響力評價,具體包括:①保證公眾對政府科研投入產(chǎn)出的知情權,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②提高科研經(jīng)費資助方和受資方對科研質量的關注;③避免給科研機構帶來過高的評估成本和行政負擔;④為將來的科研經(jīng)費分配提供依據(jù)。根據(jù)專家咨詢小組發(fā)布的 《RQF工作報告》[9],RQF將對科研的質量及其影響力進行科學評價,對于科研影響力的評價將同時關注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外影響力。其中,學術外影響力主要是評價科研對社會的貢獻,包括科研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根據(jù)澳大利亞教育大臣Brendan Nelson的要求,全部的IGS項目以及一半的RTS項目將基于RQF評價結果進行資金分配,RQF的首次評價原計劃于2008年啟動。
(4)2008年至今:新政府確立新的科研評價體系,科研卓越計劃正式實施。
2007年11月,澳大利亞工黨在政府大選中獲勝,新政府于2008年宣布以ERA來取代RQF。由于ERA在評價方法上對RQF進行了改進,因此得到廣泛認可。RQF主要是以 “系 (Research Groups)”為單位進行評價,每所高校選擇4個優(yōu)勢系為代表,進而評價學校的科研質量,而ERA則將對澳大利亞高校所有學科的科研活動進行評價。
2008年3月,在澳大利亞全國高校會議上,科研與創(chuàng)新大臣Kim Carr對政府取消RQF的目的進行了說明,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是ERA在澳大利亞科研國際水平測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ERA可以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科研的潛在優(yōu)勢領域,可以為未來的經(jīng)費分配提供參考[10]。同時,Carr強調構建公平、公正、透明的ERA體系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支持,并提出在ERA體系成熟之前,不會將評價結果與科研經(jīng)費的分配相掛鉤。同年,政府宣布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 (ARC)將負責ERA的設計與管理。2009年,ERA首先對 “物理和化學”、“人文與藝術科學”兩個學科群進行了試驗性評價,2010年開始面向澳大利亞高校的所有學科實施評價。
從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專家等科研評價體系的核心要素上來解構和剖析,澳大利亞現(xiàn)行的ERA科研評價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以提升科研質量為評價目標,逐步擴大評價結果決定科研撥款金額的比例。
ERA主要是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的科研活動各個方面進行質量評價,具體目標包括:①通過評價確保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的科研質量滿足政府、企業(yè)和社會的要求;②盤點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在各學科領域中的研究優(yōu)勢,發(fā)現(xiàn)研究潛力;③保證科研績效產(chǎn)出最大化;④發(fā)現(xiàn)未來可能發(fā)展的新興研究領域;⑤使澳大利亞各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具有國內外可比性。
目前,ERA的評價結果不會影響澳大利亞高校在競爭性科研經(jīng)費項目上的經(jīng)費分配,但在補助性科研經(jīng)費項目上,如 “可持續(xù)卓越研究項目(Sustainable Research Excellence,SRE)”和 “研究培訓計劃 (Research Training Scheme,RTS)”,ERA的評價結果則會影響部分經(jīng)費的分配。以SRE項目為例,項目經(jīng)費撥款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撥款經(jīng)費的比例分別為20%、13%和67%。其中,第三個階段67%的項目撥款將根據(jù)ERA的評價結果來調整經(jīng)費分配比例[11]。2012年,澳大利亞政府按照ERA評價結果分配的SRE項目資金數(shù)額達到6570萬澳元。為了保持本國高校的國際科研優(yōu)勢地位,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在SRE、RTS等補助性科研經(jīng)費項目中將會更多地基于ERA的評價結果來分配經(jīng)費資源[12]。
(2)以科研綜合實力為評價內容,采用國際可比性的量表劃分評價結果等級。
根據(jù)ACR公布的ERA評估手冊[13],ERA的評價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包含了科研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外影響力,體現(xiàn)了科研的綜合實力。
一是科研質量,包括出版物及會議的級別、被引情況等指標。其中,被引情況主要依據(jù)Scopus數(shù)據(jù)庫提供的期刊論文被引頻次,采用論文引用相對影響力 (Relative Citation Impact)和百分位閾值方法 (Centile Thresholds)進行測度。
二是科研量及活動,包括科研產(chǎn)出和科研收入指標。其中,科研產(chǎn)出指標包括傳統(tǒng)形式科研產(chǎn)出 (如書籍、期刊文章、會議論文等)和非傳統(tǒng)形式科研產(chǎn)出 (如視覺藝術作品、設計/建筑作品、現(xiàn)場表演作品等)??蒲惺杖胫笜艘罁?jù)澳大利亞 “高等教育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項目的相關定義,主要包括:澳大利亞競爭性科研項目經(jīng)費、其他公共部門科研項目經(jīng)費、企業(yè)科研項目經(jīng)費、合作研究中心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項目經(jīng)費。
三是科研應用,包括商業(yè)化收入 (Commercialization Income)、專利、注冊外觀設計、植物新品種權等應用測量指標。其中,商業(yè)化收入指高校通過知識產(chǎn)權交易帶來的收益,但不包括科研合同、科研咨詢帶來的收入,這些屬于科研收入統(tǒng)計范疇。
四是聲譽,包括在權威出版單位擔任編輯的人數(shù)、參加知名學術團體的人數(shù)、全國性科研獎勵獲得者人數(shù)和澳大利亞議會獎學金獲得者人數(shù)等聲譽測量指標。
為了使ERA的評價結果具有國際可比性,其采用了五分制量表方法對上述四個方面的評價結果進行等級劃分,見表1。
表1 ERA科研評價結果的等級劃分
(3)以學科為評價單元,依據(jù)各學科特點選取適用的評價方法
ERA以學科作為評價單元,學科分類采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標準研究分類法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tandard Research Classification Field of Research,簡稱FoR)”。2008年,F(xiàn)oR公布了最新的學科分類標準,包括22個學科門類(由2位代碼組成)、157個學科子類 (由4位代碼組成)以及更具體的學科領域 (由6位代碼組成)。例如:氣象學的學科代碼是040107,其中04代表地球科學,0401代表大氣科學。ERA主要是對學科門類和學科子類兩個層面進行評價。同時,ERA將所有學科整合為8個學科群 (見表2),包括:“數(shù)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工程與環(huán)境科學”、“生物與生物技術科學”、 “醫(yī)學與健康科學”、 “教育與人類社會”、“經(jīng)濟學與金融學”、“人文與藝術科學”。
表2 ERA科研評價體系的學科群
由于各個學科的特點不同,ERA在被評價的科研成果形式和具體的評價方法上采取了不同方式,如對于 “農(nóng)業(yè)與獸醫(yī)科學”在科研應用評價中,除了專利外,還包括了作物育種方面的科研成果。對于 “建筑環(huán)境與設計”、“教育”、“經(jīng)濟學”等學科的科研質量評價中,并沒有采用引用分析方法,而是通過同行專家評議方式進行評估。
2012年,ERA將一些利用引用分析方法評價的學科改為同行專家評議的方式進行評估,如 “信息與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計算機硬件”;允許 “經(jīng)濟學”和 “人類社會研究”將政策文件等“非傳統(tǒng)形式科研產(chǎn)出”作為科研成果;對于 “建筑”和 “工程設計”學科的聲譽評價中,將 “在權威出版單位擔任編輯的人數(shù)”作為一項評價指標。
(4)以國際知名學者為評審專家,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科研評價。
ARC按照學科群的劃分組成8個學科評審專家委員會 (Research Evaluation Commission,REC),每個評審委員會選舉一名專家作為首席。評審專家多數(shù)來自澳大利亞本國高校,但也有部分國外高校的學者參加學科評審委員會。2015年,ARC公布的8個學科評審委員會中,共有149名專家組成,其中來自國外高校的專家有7人,分別參加 “工程與環(huán)境科學”、“教育與人類社會”、“經(jīng)濟學與金融學”、“數(shù)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 “生物與生物技術科學”、“醫(yī)療與健康科學”6個學科群的評審。
為了保證評價的公平、公開和透明,ARC構建了評審專家?guī)欤婕?00余名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同時,在評估年,評審專家名單及其簡歷都會在ARC的官方網(wǎng)站上向媒體和社會公布。ARC遴選評審專家的標準主要包括:①科研成就。評審專家應是國內外知名學者,承擔或評審過重點科研項目,熟悉本領域的科研活動和研究前沿;②知識深度。評審專家在相關領域內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知識,有過跨學科研究的經(jīng)歷;③學術地位。評審專家擔任過學術科研機構或專業(yè)協(xié)會組織的領導職務;④溝通能力與合作精神。評審專家應具有一定的團隊合作能力、高尚正直的個人品格、較強的工作效率。
(5)以信息科學方法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為評價保障,重視科研評價全過程的組織與管理。
為了保證科研評價的順利實施,ARC建立了評價系統(tǒng)平臺SEER(System to Evaluate the Excellence of Research),并在提交數(shù)據(jù)格式、系統(tǒng)交互機制、系統(tǒng)平臺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guī)范制度。SEER系統(tǒng)的運行邏輯見圖 1。在評估年,ARC會發(fā)布 “提交指南 (Submission Guidelines)”、“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業(yè)務章程(Business Rules and Verification)”、“學科評價內容矩陣表 (Discipline Matrix)”等規(guī)范性文件指導受評高校提交科研評價材料。
圖1 SEER系統(tǒng)的運行邏輯
按照ARC的要求,受評高校需要設置ERA聯(lián)絡員 (Liaison Officer)崗位,負責組織本校全部學科的科研人員參加ERA評價。ERA評價材料提交主要包括準備和提交兩個階段。在評價材料準備階段,受評高校應依據(jù) “學科評價內容矩陣表”準備評價材料,同時必須對期刊論文形式的科研成果進行電子標識,包括確定論文的所屬學科,以及期刊的引文數(shù)據(jù)。在此過程中,受評高??梢岳闷錂C構庫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來收集本校教師的科研產(chǎn)出成果。在評價材料提交階段,主要通過SEER系統(tǒng)平臺完成,受評高校的ERA聯(lián)絡員負責上傳科研評價材料,所有材料必須符合ERA規(guī)范性文件的要求。SEER系統(tǒng)平臺會自動審核評價材料的數(shù)據(jù)格式,而ARC則重點關注科研產(chǎn)出成果是否存在重復提交等問題,如有問題,其ERA業(yè)務專員會通過SEER系統(tǒng)平臺向受評高校反饋。最終提交的科研評價材料需要受評高校的科研副主管或同等職位人員簽署并提交電子版和紙版的確認書,聲明本校提交的科研評價材料真實全面,符合ERA的相關要求。
從澳大利亞科研評價體系的演變過程與發(fā)展經(jīng)驗上來審視,中國新的科研評價體系建設可以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目標,發(fā)揮科研評價的引導作用。
科學的科研評價要以促進科研實力提升、調控科研發(fā)展方向和策略、優(yōu)化科研資源配置為目標,同時還要考慮對研究人員培養(yǎng)、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研文化培育的引導作用??茖W的科研評價應符合科研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制定合理的科研評價周期來減少急功近利的科研 “投機行為”,通過評價指標的設計來引導科研朝著數(shù)量和質量雙重增長的良好態(tài)勢健康發(fā)展。同時,科學的科研評價還應符合科研人員的成長規(guī)律,要建立有助于青年科研人員發(fā)展的評價體系,營造求真、務實、誠信的科研文化氛圍。總之,科學的科研評價不應以 “評價”為目標,只是將評價結果作為科研資源分配的標準;科學的科研評價應以 “引導”為目標,指引科技的發(fā)展方向,提升科技的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
(2)擴展科研評價內容,構建多維度的科研成果影響力評價體系。
現(xiàn)有科研評價主要基于可量化的學術論文、專利等常識性科研產(chǎn)出,而科研成果的價值并不僅僅局限于學術層面??蒲谢顒釉谕苿涌茖W和技術發(fā)展的同時,培養(yǎng)了未來的科技人才、帶動了勞動力就業(yè)、提升了科研環(huán)境建設。因此,科研評價內容應擴展到科研環(huán)境、科研應用等與科研活動密切相關的上下游科研過程中,從而實現(xiàn)科研生態(tài)的整體優(yōu)化。隨著科研評價內容的擴展,單一的學術影響力評價體系已不再適用,需要構建全面考慮科研活動過程所有環(huán)節(jié)影響力的多維度評價體系。評價體系不僅包括評價科研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考察科研成果對科學知識進步的貢獻;評價科研成果的學術外影響力,測度科研成果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還要評價科研活動的社會影響力,考核科研活動對科研環(huán)境建設的貢獻,以此引導科研人員重視人才培養(yǎng)、重視科研文化培育。
(3)實施規(guī)范的科研評價標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評價制度。
規(guī)范的科研評價標準要考慮不同學科的差異性,要從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科學的學科特點出發(fā),選擇學科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形式,通過適用的科學方法進行評價。同時,規(guī)范的科研評價標準要經(jīng)過 “試點—推廣—完善”整個過程,評價標準要根據(jù)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進程不斷修改完善。此外,規(guī)范的科研評價標準要與國際接軌,使中國的科研評價具有國際可比性,有利于科研人員準確定位自身的學術位置,也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門準確把握未來的科研發(fā)展方向。
(4)使用多元的科研評價方法,減輕科研人員在評價過程中的負擔。
多元的科研評價方法要吸收多學科的方法特色,綜合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方法,針對自然工程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建立多樣性的、分學科的評價方法體系。同時,將數(shù)據(jù)挖掘、自然語言處理、可視化圖譜等大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和技術應用于科研評價,增強科研評價的深度和準確性,減輕科研人員在評價過程中的負擔。
(5)組織權威的科研評價專家團隊,鼓勵科研成果用戶方參與評價。
權威的科研評審專家不僅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還要具有豐富的科研評價經(jīng)驗。權威的科研評價專家團隊中最好包括國際同行專家,其有助于保證國內專家客觀地評價研究成果的國際卓越水平,也檢驗國際標準的應用是否恰當。同時,還可以包括評價咨詢專家,其有助于保證科研評價過程的公平性和科學性。此外,科研成果用戶方的參與將有利于對科研學術外影響力的評價。
(6)建設自動化的科研評價系統(tǒng)平臺,加強科研數(shù)據(jù)的組織與管理。
自動化的科研評價系統(tǒng)要以信息科學的方法為基礎、計算機科學的技術為保障,為科研管理部門和參評科研單位提供互動的平臺,同時也要以 “節(jié)約成本、減輕負擔”為原則,提高系統(tǒng)平臺的運行效率。另外,科研數(shù)據(jù)是科研評價的基礎,數(shù)據(jù)的質量決定著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所以,在科研評價的同時也應加強科研數(shù)據(jù)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其有利于科研評價材料的收集、整理與再利用。
[1]余江.英國科研評價體系及其借鑒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7-30.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1.
[3]郭生練.誰撥偏了科研評價的方向?[N].科技日報,2010-06-22.
[4]F Larkins.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Policies and Performance 1987-2010[M].Carlton,Victoria: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2011:17.
[5]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Annual Report 2001-2002[R].Australia:ARC,2002.
[6]Butler L.Explaining Australia's Increased Share of ISI Publications-the Effects of a Funding Formula Based on Publication Counts [J].Research Policy,2003,(32):143-155.
[7]External Reference Group.Evalu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Reforms Consultation Report[R].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Canberra,ACT,2004.
[8]DEST.Backing Australia's Ability:Building our Fu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Innovation[R].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Canberra,ACT,2004.
[9]G Roberts.Evalu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Reforms Consultation Report[R].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Canberra,ACT,2004.
[10]K Garr.A New ERA for Australian Research Quality Assessment[EB/OL].http:archive.innovation.gov.au/ministersarchive2011/Carr/MediaReleases/Pages/NEWERAFORRESEARCHQUALITY.htm.4 March 2008.
[11]Department of Innovation Industry,Science and Research.Sustainable Research Excellence(SRE)in Universities 2010 Guidance Paper[R].http://www.uow.edu.au/content/groups/public/@web/@raid/documents/doc/uow085691.pdf.
[12]Group of Eight.Research Performance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R].https://go8.edu.au/sites/default/files/docs/go8policynote4_researchperformance.pdf.
[13]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ERA 2012 Evaluation Handbook[R].http://www.arc.gov.au/era/era_2015/era_2015.htm.
(責任編輯 沈蓉)
Inspi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eatures of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in Australia
Zhao Yong1,2,Zhang Lingge1,Han Mingjie1,Li Chenying1
(1.Library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2.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in Australia.The features and inspiration of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are analyzed,which involve evaluation target,evaluation content,evaluation methods,and evaluation expert selection,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improve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Research evaluation;Australia;ERA;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
G323
A
2015-05-15
趙勇 (1980-),男,吉林人,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科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