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斯絮
第4問:網癮還是個問題嗎?
文/本刊記者 張斯絮
“網癮”早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
你是不是去哪先問WIFI有無,密碼多少,確認有“網”才有安全感?
你是不是每隔幾分鐘便想瞄一眼手機,要是連條新微信、新微博都沒有便悵然若失?
你是不是已然染上“更新強迫癥”,一看到電腦或手機軟件圖標上有數字便忍無可忍,不把最新版本全部下載誓不罷休?
明明只想上網放松10分鐘,卻沉淪在淘寶、視頻、小游戲、朋友圈里無法自拔,不知不覺五六個小時就這么過去——你是不是已經不止一次被自己無節(jié)制的浪費光陰而打敗!
“網癮”,離開過嗎?
據《2009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在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群體約占14.1%,人數約為2404萬,其中竟然有90%認可網上發(fā)展一夜情,當年被評價為“重度網癮”的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時間不過是135.5分鐘。而就今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國人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已長達26.1小時,平均每天上網時長為3.7小時,其中大學生的日均在線時長更超過8小時!
在全民上網、隨時隨地皆有網的當下,“網癮”早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十年前一提到“網癮”便被父母灌輸是“虎豹豺狼”的年輕人,如今卻在習以為常地過著晝夜忙“網”的生活。
那么,每天泡在網上動輒數個小時,都干些什么?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網民的上網訴求是娛樂,其主要的上網行為包括即時通訊、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網上購物,“網蟲”們真正用于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
首當其沖,網游被公認為是誘發(fā)網癮的罪魁禍首。而青少年網民,特別是中小學生群體,是網游類應用的“重災區(qū)”。十年來,無數用生命玩游戲的少年在二手煙、方便面,在日復一日的熬夜刷級中走向迷失。有人玩出了干眼癥、鼠標手、鍵盤腕;有人荒廢學業(yè),與父母反目成仇;更有極端者為了升級裝備不惜偷竊,釀成兇殺慘案……就在數月前,江蘇南通一名高三學生為了表達戒網之決心竟自行揮刀砍斷左手?!?014智能化網游調研報告》首次將網游成癮族定義為“腦殘”玩家,《報告》認為,我國在網游中已經失去自我的腦殘玩家人數超過1億人。
緊隨其后,網聊成為滋生網絡依賴的第二大毒瘤。微博微信的好友規(guī)模成百上千,QQ頭像頻頻閃爍,這就是現代人垂青的交流方式??墒橇晳T了爆粗口、拍板磚、擺出惡俗表情的網聊生態(tài),想讓“火星人”們走到現實中好好說話,恐怕很難。況且,從最初的聊天室,到如今的視頻真人秀直播間,包括陌陌、QQ附近的人、微信搖一搖等交友工具,往往暗藏“網釣”陷阱。有人被拍下裸聊視頻,有人在美女圖的誘惑下一次次匯款,糊里糊涂被詐騙數萬。
隨著電子商務的風行,網購也成為上網成癮的新型病因??吹锦r紅的折扣標識,再加上好友的曬單刺激,宅人一族就抑制不住消費沖動。雖然常常抱怨買到“無用之物”,也把“再買就剁手”掛在嘴邊,可就是這樣花光了收入,剁手族長成“千手觀音”。2013年初普華永道名為《顧客主導市場》的調查報告稱,中國人網購熱情頗高,約七成每周至少網購一次,是歐洲消費者的近四倍、美國和英國消費者的近兩倍。
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許多專家曾把網癮喻為“電子海洛因”,甚至一度被妖魔化為精神病。驚恐的家長們有“病”亂投醫(yī),紛紛把孩子送入缺乏資質的網戒中心。然而,網癮十年到底是誰之過?如今更趨成熟理性的研究認為,互聯網不同于煙、酒、毒品等物質類癮品,因此對其上癮的根源并不在網絡本身。年輕人沉溺在虛擬世界,往往是因為家庭教育不當而引發(fā)社交困難,而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家庭最容易孕育網癮少年。
動不動就把iPad扔給孩子,然后自顧自忙去了的80、90后父母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