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蘆花蕩》是被譽為“詩人型和音樂型的小說家”孫犁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這篇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使殘酷的戰(zhàn)爭變得極富詩情畫意 。武漢大學林煥標、盧斯飛說:“它們(景物描寫)絕不是幾顆游離的珍珠,而是作品內(nèi)在氣質的結晶體?!彼詮倪@篇課文中學習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為此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話題導入
《蘆花蕩》是“荷花淀”派代表孫犁的小說,和他的另一篇小說《白洋淀》一樣,全篇都洋溢著詩情畫意,作者通過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寫,既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心情,又使小說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如何來描寫這樣的景物。
二、小組合作自學
請各小組合作,找出你們喜歡的景物描寫,仔細品析,并派一名同學朗讀,并在全班進行交流。
交流預設: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賞析:“敵人”“炮樓”,點明了環(huán)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淀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樣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可是,敵人侵占著我們的大片國土,在這美麗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jiān)視著這片革命根據(jù)地。白天,這里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里行間,流露出多么鮮明的愛憎感情!
2.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
賞析:這句描寫使我們感受到抗日軍民的樂觀豪情。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賞析:幽美、曠遠的月景,表現(xiàn)老頭子在接到小女孩時心情舒暢。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賞析:襯托了老頭子自責和痛苦的心情。
5.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賞析:預示著即將展開的一場血腥戰(zhàn)斗。
6.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賞析:既為后文老頭子設計殺鬼子做鋪墊 ,又使戰(zhàn)斗充滿詩情畫意
7.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 ,正在迎風飄撒。
賞析:烘托出老頭子解恨后那種輕快愉悅的心情,使老頭子鎮(zhèn)定、樂觀、充滿自信的性格躍然紙上。
教師小結:從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可看出,孫犁筆下的景物,蘊含了深遠的寄寓在內(nèi)。在他的小說里,景物描寫渲染環(huán)境氣氛,烘托了人物的精神境界,也加強了抒情的韻味。使作品充滿著詩情畫意。
三、寫作方法探究
記人敘事類文中, 景物描寫常常有妙筆生花之功效。對景物描寫作用的透徹理解, 有助于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作品主題。對景物描寫作用的深入領會和融會貫通, 有助于在寫作中運用景物描寫, 提高寫作水平。那么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呢?今天老師就來教你們幾個方法:
1.用顏色暗示心情
示例: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交流:段中人物的心情怎樣?你是通過哪些字眼看出來的?
金色的菜花熱烈奔放,充滿光輝,與人物愉悅輕松的心情十分吻合。
我們所學的課文里還有哪些用顏色暗示心情的范例呢?
預設:(1)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2)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后來大家都不再說話。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
(3)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交流:從上面這些經(jīng)典文段中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了景物的顏色跟人物的心情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什么規(guī)律呢?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著類似的體驗呢?
教師小結:
(1)鮮艷明麗的顏色暗示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晦暗陰郁的顏色暗示著壓抑悲傷的心情,不同的顏色可以暗示不同的心情。
(2)同樣的顏色也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心境:如:同是紅色,滿是紅勾的試卷,和滿是紅叉叉的試卷,給我們的感覺也不同;同是白色,新娘身上的婚紗和病房的墻壁給人的心情也各異……
2.借情態(tài)點染心情
示例: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交流:段中人物的心情如何?除了通過“紫色”一詞之外,還可通過哪些字眼看出?
我們所學的課文里還有這樣的范例嗎?
預設:(1)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2)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
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么。
學生自由漫談,教師相機引導。
教師小結:景物原本是不帶情感的,只是觀景人情感在波動,在變化。我們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景物的身上,寫好景物的情態(tài),人物的心情也就不經(jīng)意間點染出來了。
3.描感受訴說心情
讀文段,體會景物帶給人的感受。
示例: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zhàn)。
交流:段中人物的心情怎樣?你是從哪個字眼感受出來的?
教師小結:景隨情動,境由心生,相同的景物,因為我們的心境不同帶給我們的感受也不一。借景物直接將自己的感受道出,也不失為一種可取的辦法。
四、實戰(zhàn)演練
試著用景物描寫來表現(xiàn)下列一種情緒。
取得成功后的興奮滿足之情、考試失敗后的沮喪之情、送別朋友時的惆悵之情、輸給對手的失落之情、深夜突然涌起的思念之情、遭受冤枉后的委屈之情、被愛包裹時的感動之情……
(本文是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中小學作文教學法理論和實踐研究”子課題“跟課文學寫作”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湖北荊州市東方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