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國
茶海羌寨民歌村
——踏訪“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湖北咸豐縣黃金洞鄉(xiāng)麻柳溪
文/李春國
麻柳溪村是湖北省唯一的羌族行政村、省十佳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生態(tài)農業(yè)(茶葉)示范基地,也是遠近聞名的民歌村,村民人人是歌手,個個是舞者,年齡最大的歌手已近百歲,就連兩三歲娃娃也會唱民歌。
在這里,民歌的表現形式多樣,進山對山歌,下田吼田歌,抬班喊抬工號子、艄公喊船工號子,抬陪嫁喊報靠歌,修房造屋“說福示”唱上梁歌,婚嫁時男方家唱《插花掛紅調》、女方家唱哭嫁歌,筵席上菜喊菜調子,接待貴客進門唱迎客歌、席間唱敬酒歌、出門唱送客歌,節(jié)慶和燈調唱花燈、演燈戲,挑花繡朵唱小調,賀壽打三棒鼓、花鑼鼓,吊孝唱孝歌、演儺戲、跳穿花……村民用歌聲代替對話,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為媒,用歌聲表達喜怒哀樂。無論是田間地頭生產勞作,還是紅白喜事親友聚會等場合,人們會根據場景變換、事物變化,即興對唱,相間問答。叢林中山歌對唱聽聲不見影,面對面調情逗趣對歌不對人,神秘浪漫、風趣詼諧。對唱音調多變,旋律優(yōu)美,無不讓人驚嘆生態(tài)文化村麻柳溪的民歌魅力。
一踏進麻柳溪地界,歌聲就從山坡上的茶園飄來。隨行的客人說:“對門采茶人在邀我們唱山歌,哪個唱一首看他們對得上不?”
唱一首:“隔山隔河又隔嶺,對門唱歌哪個人,螞蟻過河好大膽,粟米下鍋(歌)好大心,招呼惹我歌先生”。采茶人立馬對唱:“隔山隔嶺又隔河,這邊唱歌就是我,天大的膽想過河,地大的心敢下鍋(歌),專門惹你對山歌?!?/p>
又唱:“會唱歌的歌趕歌,會織綾欏梭趕梭,一心只想情妹妹,螞蟥要纏鷺鷥腳?!辈刹枞穗S之對唱:“聽到情哥唱山歌,眼睛流淚口唱歌,歌隨淚水歌成海,淚隨山歌歌成河?!?/p>
再唱:“三根杉樹一樣高,陽雀飛到半中腰,陽雀記得千年樹,小郎記得萬年嬌。”采茶人再對:“三根杉樹伸上天,陽雀生蛋在天邊,哪個撿到陽雀蛋,情妹陪你八百年?!?/p>
隨行的年輕人見狀也對上一首:“遠看情姐笑嘻嘻,抱那娃兒是我的,要是哪個問娃兒,只喊表叔莫喊爹?!睂Ψ酱穑骸斑h看大哥笑扯扯,你我心中都明白,哪個問起我娃兒,還是喊你表伯伯”。
對歌者與遠道來客對天對地對日月、對情對景對古今,歌詞對仗工整,曲調因詞而變,唱腔優(yōu)美動聽,著實讓一行人大呼:“好過癮!”。
清澈的麻柳溪山泉水,將隱藏在莽莽群山中的麻柳溪村一分為二,在兩邊山坡上勞作的人們不時拋出歌來,呼朋喚友尋行家、找對手。
正當此時,耳畔一男歌手唱道:“太陽出來照白巖,照到巖上花兒開,風不吹花花不擺,郎不招手姐不來?!焙訉Π杜枋謱Τ骸疤柍鰜碚瞻讕r,照到巖上花兒開,風不吹花花要擺,郎不招手姐要來。”緊接著山歌對唱漸入高潮。“唐崖河水深又深,映山映水水凊凊,丟個巖頭試深淺,唱首山歌試妹心?!薄鞍嬴B朝鳳麻柳溪,仙山美景把人迷,家家都有梧桐樹,引得鳳凰樹上棲?!薄瓗纵唽Τ聛恚暛h(huán)顧兩岸,采茶的人們這邊唱、那邊合,高亢的翻山調在山谷回蕩,令路人駐足,聽者心曠神怡。
“我們麻柳溪村,是茶海更是歌海,是民族文化樣板村,唱山歌跳民舞已成為村民生活之必備精神食糧”。隨行的村婦委會主任馮媛媛興奮而陶醉地與客人介紹道。
麻柳溪村民間藝人、首任藝術團團長羅幸然是當地民歌的主要搜集者,也是民歌傳承人和團里歌舞總編導。他介紹,麻柳溪村流傳民歌數千首,目前廣為傳唱的有《對門對戶對條街》《三根杉樹一樣高》《姐打豬草郎砍柴》等數百首,《姐在河里洗衣裳》《篩子關門眼睛多》等許多州內民歌也在村里傳唱。
在勞動中,忙里偷閑,以歌敘事,以歌寄情。在高腔山歌《采茶歌》里唱道:“頭遍采茶茶發(fā)芽,手提籃兒頭戴花,姐采多來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三遍采茶忙又忙,丟下茶筐去插秧,插得秧來茶要老,采得茶來秧要黃”。人們還經常把山歌詞用小調、三棒鼓詞演唱,如把山歌《采茶歌》變?yōu)樾≌{唱:“哦頭遍采茶耶哦茶發(fā)芽喲哦,哦手提耶籃兒耶頭帶喲花呀;哦姐采多來耶哦哪妹采少哦哎,哦采多哦采少哦早回喲家喲”。在舞臺上,高腔山歌詞被改編來表演。
村民們在“過會頭”時,酒過三巡就開始“猜拳行令”,互相敬酒增加喜慶熱鬧氣氛。他們猜拳行令的說詞有連說帶喊式,如《拳福壽》:“拳福壽啊,拳福壽啊,獨占鰲啊、雙龍會啊、三結義啊、四季財啊、五魁首啊”;還有連說帶唱式,如《打壘堆》,敬第一杯酒,男唱:“一杯子酒那么壘堆,壘呀壘堆打呀,打呀打壘堆,喝一杯嗎再來發(fā),蘭呀蘭花樹,蘭呀蘭花橋,蘭花樹上結樹好葡萄,幺二嫂,誰個依得好呃,我的干嫂嫂。喝!”敬第二杯酒,女唱:“二杯酒那么壘堆,慢慢斟嗎壘堆打,獨占鰲頭嗎小冤家,喝一杯呢再來發(fā),蘭呀蘭花樹,蘭呀蘭花橋,蘭花樹上結樹好葡萄,陶二嫂,二呀二老幺,哎呀把奴欠得,哎呀把奴想得,干啦血癆呃,誰個醫(yī)得好呃,奴的干老表。喝!”
花燈是村里逢年過節(jié)時演出的曲藝節(jié)目。劃地為臺,伴以鑼鼓,觀眾幫腔。在眾多的燈歌中,尤以《花花燈》《彩蓮船》最為盛行。節(jié)奏歡快,調式多樣,旋律優(yōu)美,陳述性強;演唱有小調的細膩婉約,又有山歌的高亢明亮。襯詞擴展旋律,長串襯詞呈現快樂的情緒。方言演唱,幽默風趣。如:“貴府財門嘛白蓮花啊,大大開吔白呀白蓮花呀,我把財喜白蓮花,送進來呢蓮花白,白呀白蓮花,蓮呀蓮花白,送進來呢蓮花兒白?!?/p>
燈戲演出時間以春節(jié)為主,村民家有大物小事也演之助興,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傳統(tǒng)的燈戲在院壩、街頭上演,不上舞臺。演出中前燈后戲,燈中夾戲,流傳的燈戲主要有《打秦童》《楊乙行孝》《傻包娶親》《駝子回門》等劇目。燈戲多取材于農村生活的奇聞趣事,生動詼諧。角色為一生、一旦、一丑,可化妝可不化。唱腔有大板腔、小板腔和轉腔三種。綜合演繹了土家文化優(yōu)秀的民歌、民樂、民舞,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人性美,展現藝術美。
邊唱山歌邊采茶
村民表演三棒鼓《土家十大碗》
該村流傳著一種民間少見的儺戲《打土地》。表演的主要內容有農事活動、祝福賀壽、慶賀新春等,分為打新春土地、壽星土地、財神土地、月河土地等。角色一般分為一生、一旦、一丑。生為土地公公戴面具,左手執(zhí)茶木杖,右手執(zhí)鵝毛扇,旦為寶嵬媳婦男扮女裝,手執(zhí)彩色方巾,丑為賴子寶嵬頭戴面具、草帽,衣著滑稽。表演時載歌載舞,鑼鼓夾著山歌小調,歡快熱烈。
麻柳溪的羌族群眾把羌族文化與土家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本土民間文化。為更好地傳承弘揚以民歌為代表的麻柳溪民俗文化,在當地民宗、文化部門的扶持下,2010年麻柳溪村成立了業(yè)余民族民間藝術團。14名隊員和村里幾十名歌舞愛好者,每逢當地慶賀活動、民族節(jié)日、嫁娶祝壽等,定期相聚排練。他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麻柳溪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文化,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傳承弘揚。
近年來,麻柳溪村結合該村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打造生態(tài)民俗文化村,重點突出村里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找準民俗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點,推介與培訓了一批民間藝人新人參與其中,還建起農家樂,吸引游客前來觀茶海、賞羌寨、吃農家飯、唱山民歌、參與民俗體驗。
漫步在青山環(huán)抱、綠水纏繞的茶海羌寨,徜徉在悠悠古韻中,沉浸在時而高亢奔放、時而婉轉幽怨的民歌聲中。不知不覺,時已至午,好客的主人招呼大伙吃飯。入席坐定,酒過三巡,敬酒歌響起?!熬茨憔?,請你喝,土家山寨貴客多,貴客來了請上座,先敬一碗苞谷酒,再唱一首敬酒歌。敬你酒,請你喝,喝!一碗酒敬個一枝春,貴客好好把酒飲,雖是粗茶和淡飯,碗碗美酒表真情……五碗酒已斟滿,貴客再飲這一碗,祝你生活像美酒,永遠醇香永甘甜……”賞歌、品酒、吃農家飯,大伙兒悠哉樂哉,陶醉在茶海羌寨民歌村。
(作者:湖北咸豐縣民宗局)
武漢援藏干部入選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
2014年12月3日,第四屆西藏自治區(qū)道德模范名單發(fā)布,湖北省武漢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組成員、山南地區(qū)乃東縣經濟合作局局長劉綱華入選自治區(qū)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據悉,這是全國對口援藏20年來首位獲得自治區(qū)級道德模范的援藏干部。
自2013年7月駐藏開展工作以來,武漢市第七批援藏工作組牢記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重托,以“既是荊楚漢、也是乃東人”的真情實感和無私奉獻精神,積極創(chuàng)新拓展武漢援藏模式,緊緊圍繞 “一體兩翼三突破”的思路,落實援藏“雙百工程”,開展“武漢乃東心連心”活動,打造“武漢乃東援藏產業(yè)園”等項目,有力地促進了乃東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fā)展。2013年、2014年,乃東縣分別完成招商引資4億多元,連續(xù)兩年蟬聯山南12個縣第一,財稅收入結構實現了由“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
(陳家良)
武漢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山南地區(qū)乃東縣經濟合作局局長劉綱華入選自治區(qū)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