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光++王曉莉
摘要
我國食品可追溯體系多基于條碼進行追溯單元識別,建立和運營的成本較低,然而經過多年的推廣,仍呈現普及率低、包含信息少和應用范圍小等特點。本文結合影響成本和收益的可追溯廣度、深度和精度三個指標,以可追溯豬肉為研究對象,選取國內具有代表性的規(guī)模以上屠宰加工企業(yè)為案例,根據對企業(yè)生產、供應、銷售和品管的中層管理者和關鍵崗位員工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和直接觀察獲取的資料,分析屠宰加工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成本與收益,比較屠宰加工與終端銷售兩個環(huán)節(jié)實施可追溯相應的利益分配,揭示可追溯體系推廣不力的深層次原因。結果表明,企業(yè)實施可追溯與內部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存在實施可追溯的內在需求與動力,但由于不良事件的概率很低,很多可追溯的收益由于其無形的特性,外部示范效應小,對企業(yè)實施可追溯決策的影響弱??勺匪葚i肉在銷售終端被賦予高端產品的形象,價格躍升和以有機食品作為類比參照物的營銷方式形成了價高量低的終端市場特征,影響企業(yè)投資可追溯意愿的決策,進而阻礙可追溯的推廣,同時,屠宰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具有整體性和同一性,產品的同一性導致生產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未能實現差異化定價,存在利潤分配不均和產業(yè)鏈失衡發(fā)展。根據成本測算分析,為促進可追溯體系推廣,政府應建立統(tǒng)一的全產業(yè)鏈可追溯信息平臺,減少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實施可追溯的軟件費用。
關鍵詞可追溯;豬肉;屠宰加工企業(yè);成本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5)07-0120-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7.017
“從農場到餐桌”的農產品及食品供應鏈涉及種植(養(yǎng)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銷售等不同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及環(huán)節(jié)傳遞之間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勺匪菹到y(tǒng)具有降低質量安全風險、提高產品召回效率、保障公眾健康水平的優(yōu)勢,被作為質量管理的有效措施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食品工業(yè),世界各國相繼建立了農產品及食品追溯系統(tǒng)[1-2]。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對農產品及食品的需求和關注也正從數量向質量轉變,而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給消費者帶來健康威脅的同時,也給行業(yè)帶來了沖擊[3]。建立和實施食品可追溯系統(tǒng)的呼聲與政策支持也越來越強,自2007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明確提出推進可追溯體系建設,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中指出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制度,支持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等要求。
1問題的提出
作為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2013年我國肉類總產量8 535.02萬t,其中豬肉產量5 493.03萬t,占全國肉類總產量的64.36%。豬肉作為老百姓最常見的消費食品,在養(yǎng)殖、屠宰、加工等產業(yè)鏈上多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均存在安全生產隱患,是發(fā)生質量安全事件較多的食品之一[4]。建立和完善生鮮豬肉可追溯體系提高監(jiān)管效力的需求也尤為迫切,因此以生鮮豬肉為案例,研究食品可追溯體系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代表性。自2008年起,雨潤、雙匯等大型肉類產業(yè)集團相繼建立企業(yè)內部可追溯體系,帶動了我國肉類企業(yè)可追溯體系的發(fā)展?,F階段,生鮮豬肉可追溯體系存在發(fā)展速度緩慢、普及率低、所包含的可追溯信息寬度窄等問題,可追溯的推廣需探究破冰之舉。
從影響可追溯體系推廣的理論研究來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消費者支付意愿和企業(yè)投資意愿兩個方面。在消費者支付意愿方面,研究者采用多種維度分析了不同消費群體對不同層次可追溯食品的需求,如Verbeke W等按照可追溯系統(tǒng)中所包含養(yǎng)殖、屠宰、加工、銷售等信息的多少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吳林海等按照可追溯安全信息、可追溯安全信息的認證和價格三個屬性構建不同層次組合的可追溯豬肉輪廓。在研究支付意愿的同時,部分學者比較了消費者參與共同監(jiān)督可追溯體系的意愿,如文曉巍以可追溯肉雞為例,實證分析得出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的購買意愿越高,對可追溯體系的監(jiān)督意愿也越高。消費者支付意愿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涉及到二元Logistic回歸、交叉分析方法和Logistic模型、拍賣與真實選擇實驗等方法。實證結果表明,個人月平均收入、食品可追溯重要性評價和可追溯食品安全性評價等變量是影響消費者是否愿意為可追溯食品支付額外的價格的主要因素。在企業(yè)投資意愿方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對象從早期研究某一個產業(yè),如乳制品加工產業(yè),細化為壟斷型企業(yè)、供應鏈核心企業(yè)等,分析的內容也從企業(yè)特征、經營者特征、外部環(huán)境和市場期望等眾多的因素分析逐漸聚焦于預期成本和預期收益分析。如Daniele Asioli研究了意大利漁業(yè)供應鏈可追溯預期成本與收益,得出預期收益受企業(yè)規(guī)模和認證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數量影響顯著。
消費者和企業(yè)行為兩個方面研究的共同特點是,考量預期購買力和企業(yè)預期投資意愿、預期成本與收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集中在“預期”,而對于實施可追溯企業(yè)的“現實”行為研究較少。主要原因為已實施可追溯的企業(yè)數據的難于獲得和不同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復雜性不同。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現實情況需深入挖掘,Daniele Asioli通過研究發(fā)現企業(yè)預期與實際成本和收益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采用消費者支付意愿和企業(yè)預期的成本與收益等投資意愿因素分析可追溯的推廣不力的現實問題存在不足。對于現實中實施可追溯的細節(jié)和存在的問題,多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如Donnelly KAM以具體羊肉生產企業(yè)為案例,研究可追溯中信息的精度及其轉化和傳遞。Alfaro JA以具體的西班牙蔬菜企業(yè)作為案例,研究企業(yè)追溯體系不同階段的實施情況以及其為企業(yè)提供的產品數量和質量方面的收益。Hong IH分析了臺灣便利店應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實施食品追溯系統(tǒng)的案例。Donnelly KAM以挪威的白魚產業(yè)為例,研究建立和實施可追溯的影響因素,從技術和人員方面進行分析,揭示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需要改進之處以及相應的障礙和動機。因此,促進可追溯體系的推廣,應從可追溯實施的現實情境切入,深入已實施可追溯企業(yè)的實際去發(fā)現問題。企業(yè)可追溯怎么去實施(How),遇到阻礙的原因(Why),解決的方法是什么(What)是當前可追溯理論和實踐亟待解釋和探索的問題。
2研究方法
Robert K.Yin指出,當研究者需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時,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適的。本文的研究主題在于探索影響可追溯體系推廣的因素,即為什么可追溯體系推廣緩慢,因而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單案例研究方法,具體原因為,可追溯性最常見的問題是數據保護和隱私,可追溯性首先取決于企業(yè)內部的可追溯性,企業(yè)內部的可追溯信息大于產業(yè)的可追溯信息,沒有內部的可追溯性,則整個產業(yè)鏈沒有信息共享。同時,我國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實踐仍處于起步階段,可追溯相關的行業(yè)標準尚未建立,不同產業(yè)或同一產業(yè)不同企業(yè)之間可追溯的調整差異較大,單案例研究方法在新的、未被深入理解的現象和問題上非常合適,能夠更深入剖析細節(jié)。在樣本選擇方面,本研究從國內大型肉類產業(yè)集團中選取了其下屬的一家具有規(guī)模以上生豬屠宰能力并采用機械化生產的子公司,該大型肉類產業(yè)集團屬于民營性質,較早地實施了生鮮豬肉可追溯系統(tǒng),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符合本研究的設計和需要。所選取的案例企業(yè)背景信息為:L企業(yè)作為國內大型肉類產業(yè)集團下屬子公司,為國有肉聯廠收購后改制。包含了生豬屠宰、分割、深加工等車間,擁有自有物流配送體系和品牌直營店,產業(yè)鏈完整。L企業(yè)是其所屬肉類產業(yè)集團中最早自主研發(fā)和試點實施可追溯的企業(yè),自2008年實施可追溯以來,經過多年的摸索,可追溯的技術較為完備,目前L企業(yè)屠宰生豬已全部實施可追溯。
本研究綜合運用了半結構式深度訪談(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直接觀察、文件調閱三種方法收集數據,具體過程如下:①向熟悉L企業(yè)的人了解情況,并通過學術文獻和L企業(yè)網站、新聞報道等公開資料搜集相關信息。②根據前期預調研,選擇訪談對象的范圍,前往L企業(yè)開展實地訪談,訪談對象包括L企業(yè)主管生產、供應、銷售和品管的經理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員工,其中每個部門經理級選擇經理和副經理,訪談2人,關鍵崗位員工訪談3人,每個訪談一般持續(xù)1-2個小時,4個部門共計訪談20人;之后,通過參觀通道觀察可追溯實施情況,查閱可公開的可追溯實施的文件檔案,以獲得更加直觀的信息。③與了解企業(yè)情況的政府部門,如商務局或衛(wèi)生局,以及企業(yè)原料供應商和銷售商進行訪談,獲取銷售價格數據和對可追溯的認知,并從側面捕捉相關信息對企業(yè)調研結果進行驗證。
關鍵崗位員工的選擇依據為,員工所從事的崗位為L企業(yè)可追溯系統(tǒng)中涉及產品流變化或數據錄入的操作崗位以及對產品品質或收益有較大影響的崗位,如生產選取預剝班選料崗、可追溯標簽打標崗和掃碼入庫崗;品管選取膀胱取尿尿檢崗、宰后定級崗和發(fā)貨臺檢驗崗,選取在該崗位工作6個月以上的員工,針對經理級和普通員工選取的訪談問題如,①你作為員工能否感知可追溯系統(tǒng),可追溯有哪些好處,可追溯豬肉是否會賣出更高的價格?②作為經理你有沒有發(fā)現可追溯體系難以實現?③作為一個管理者,你認為可追溯的成本和收益體現在哪些方面?實施可追溯的關鍵有哪些?通過這些問題的導入,引導訪談者對可追溯系統(tǒng)的實施,以及它的優(yōu)點、缺點和員工的看法進行討論。
3研究結果和討論
3.1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特征描述
為描述L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具體技術細節(jié),并評估這些技術的適當性,在結果分析中,借鑒Donnelly的研究方法,使用了過程流程圖(Process mapping),采用可視化的方法展示可追溯實施過程中的產品流和信息流??勺匪輰嵤┝鞒桃妶D1。
3.1.1企業(yè)實施可追溯與內部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
L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結合了公司內部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目前屠宰企業(yè)普遍采用宰后結算法,即生豬宰后檢測合格、等級認定完畢,方可財務結算。可追溯系統(tǒng)與公司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實現了生產過程監(jiān)控、產品出率統(tǒng)計、宰后結算依據等功能。可追溯系統(tǒng)的核心步驟為:①品管科對生豬進行進廠檢驗,并在收購單制定以后,把相關信息輸入生產管理系統(tǒng)(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ystem,MMS),形成《生豬宰前檢驗記錄表》。②打印追溯碼。在送宰單制定完成以后,按照送宰單打印追溯碼。追溯碼的編碼規(guī)則為,生產企業(yè)編號:3位;屠宰時間:8位;送宰序號(批次號)3位;末尾序號(逐頭編號):3位。同一追溯碼有兩份,分別關聯一頭豬的兩片胴體。副產品不需要打印追溯碼,采用專用的可追溯擺放架,質檢合格后包裝,副產品可追溯僅在公司內部使用,出廠時不含有可追溯信息。③發(fā)貨時對每一片胴體追溯碼進行掃描登記,并錄入銷售目的地(銷售區(qū)域)、銷售客戶和車牌號。
3.1.2企業(yè)可追溯的產品類別多與市場體現少并存
可追溯到同一送宰批次不同個體的產品為豬胴體(帶皮白條、去皮白條、紅條),豬心、豬肝、豬膀胱、豬腎(豬腰子);可追溯到同一送宰批次的產品為豬頭、豬皮;不可追溯的產品為豬蹄、豬尾、豬胃(豬大肚)、大腸、小腸、豬肺、板油,以及分割品。出售時含有可追溯標簽的產品為豬胴體,其他可追溯產品用于質檢和內部管理,原因為:一方面,企業(yè)需要檢測相關的理化指標,并根據可追溯系統(tǒng)追溯(跟蹤)到相應的原料和產品,對不合格品進行處理。如肝臟檢驗黃染、硬化和寄生蟲等,豬膀胱用于取尿,進行100%檢驗萊克多巴胺和鹽酸克倫特羅的含量,確定是否飼喂瘦肉精;豬胴體、豬頭和豬皮是作為宰后結算的三類產品,故其可追溯精度為體現最小結算單位的同一送宰批次。另一方面,可追溯的產品屬于附加值較高的副產品,如豬腰子,單價33元/kg,價格較高,且對產品外觀要求嚴格。豬肝、豬膀胱、豬腰子等未作為可追溯產品出售,受可追溯標簽、信息錄入等成本和價格提升空間小等因素影響,在市場上體現較少。
3.1.3實施可追溯的信息標識繁多缺乏有效技術支撐
可追溯信息的載體為條形碼,調查顯示,L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僅豬胴體出廠時含有可追溯標簽,但在可追溯的實施過程中卻使用了復雜的可追溯標記,如宰殺后使用特殊顏色的吊腳鏈標識每批次的尾豬(Step2),經過選料后,同一批次原料分別進入兩條不同的生產線(Step3),每批次分流進入燙毛線的原料,用刀在豬后頸劃“-”標記尾豬,燙毛后在割豬頭崗位識別該標記,割去豬頭后改用方形章蓋兩側腮肉;每批次進入剝皮線的原料,用食用顏料在豬前肢涂色標記尾豬,在剝皮崗位識別該標記,剝皮后并改用圓章蓋胸腹兩側。說明具體實施豬肉可追溯存在技術難題,特別是統(tǒng)一的可追溯標識載體,由于生產加工過程中高溫,機械操作多,缺乏一個自活豬原料至產品貫穿整個加工過程標識方法。雖然RFID技術具有高讀出速度,同時讀取多個標簽,以及非接觸讀取等優(yōu)點,但由于其價格和重復使用的可能性,可追溯食品領域中應用較少,國外在實際應用中也僅對可追溯食品中二維空間碼(QR code)探索較多。
3.2企業(yè)可追溯能力的評價
可追溯體系通過垂直產品信息流(Vertical productinformation flow)的傳導為消費者提供產品的安全信息,消費者對于垂直產品信息流的需求日益增加。一個企業(yè)的可追溯能力,可以在三個維度描述。首先,精確度(Precision)反映一個可追溯編號標識的最小單位。精確度的范圍可以從單一的產品、同一批次的產品,甚至同一天的產品或更多,該尺寸也被稱為粒度,被視為可追溯性性能的關鍵。其次,寬度(Breadth)是指可追溯所收集的信息總量。第三,深度(Depth)是指系統(tǒng)向前或向后跟蹤相關信息的范圍。根據歐盟食品法規(guī),可追溯應達到“一步向前,一步向后”的法定最低要求,從而達到可追溯性跨越整個供應鏈。L企業(yè)可追溯能力衡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受制于企業(yè)數據公開的影響,企業(yè)沒有將原料來源信息體現在可追溯標簽中,縮減了可追溯信息的寬度,同時企業(yè)向后追溯也只能追溯到原料供應商,而不能追溯到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并且無論是屠宰加工企業(yè)還是產品經銷商,其所關心的是可追溯的溯源能力,即找到責任主體,這反映出目前企業(yè)更關注可追溯深度 “向后一步”的特點??勺匪莸木戎饕c企業(yè)的技術條件和實施的必要性有關,通過調查與分析發(fā)現,責任主體的大小決定了可追溯的精度大小,原料的精度為“送宰批次”,而產品的精度為“0.5頭豬胴體”有力地說明了這一觀點。
3.3企業(yè)可追溯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3.3.1可追溯的成本測算
建立可追溯系統(tǒng)涉及到審查和改變既定生產流程、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員工專業(yè)知識的訓練。因此,可追溯的成本取決于監(jiān)管環(huán)境,企業(yè)規(guī)模,企業(yè)技術,產品和生產工藝,供應鏈的結構和復雜性和信息存儲數量。根據半結構式訪談的信息和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相關檔案的查詢,總結出L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前期實施和運營成本如表2所示。
可追溯的成本類別中,軟件費用投入較大,L企業(yè)可追溯系統(tǒng)平臺為自主研發(fā),費用為300萬元。所需增加的設備為:條碼打印機1臺,型號:Zebra (美國斑馬) 105SL-300打印機,價格:7 700元/臺,易耗品為碳帶和標簽,尺寸為80 mm×50 mm,標簽打碼紙價格:48元/卷,可打印800個標簽;掃描儀4臺,HONEYWELL 1902G 價格:2 450元/套,經銷商:蘇州維碼科技有限公司。吊牌槍日本巴諾克503MG,價格:210元,惠之隆KCK品牌塑料膠針10 000只,價格120元;經銷商:上海惠之隆扣件有限公司。新增員工崗位為生產科可追溯管理崗、信息錄入崗、標簽
打印崗,2 500元/月/崗,管理成本1 000元/月。生豬屠宰企業(yè)劃分標準:機械化指具備自動化傳動裝置和設備,設計日屠宰能力2 000頭以上;規(guī)模以上指實際年屠
宰量生豬在2萬頭以上。由于本案例研究的對象為規(guī)模以上機械化工廠,按照兩個類別的最低要求進行產能估算,即日屠宰能力2 000頭以上,軟件和固定資產投入按照3年投資回收期計算,頭豬可追溯成本軟件和固定資產投入為1.397元/頭,員工工資和消耗品投入為0.284元/頭。合計成本約為1.681元/頭。對于半機械化和手工的屠宰企業(yè),由于其屠宰量相應減少,軟件成本的投入會相應升高,因此軟件投入是影響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主要因素。
3.3.2可追溯的收益衡量
產品垂直信息流歸類為“信任屬性”(credence attributes),信任屬性是指消費者即使已經購買產品,但仍然無法檢測的品質。這種特性所引發(fā)的現實狀況為,雖然消費者對可追溯豬肉表現出較高的購買意愿,但實際中并未轉化為購買力,從表3中可以看出,產品需求增加和價格提高反饋較少,屠宰加工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后并沒有獲得新消費者和更容易進入市場的顯著優(yōu)勢,也沒有獲得預期的價格回報和銷售數量的顯著增加。從收益類別比較上來看,召回與風險管理受到了生產者的較大關注,這是作為可追溯本身的功能特性所決定。供應鏈操作類別反饋項目4項且反饋者較多,反映出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存在其內在的動力,如利用可追溯進行更加科學的生產管理,減少庫存和原料損耗等。可追溯不僅是一種保證食品安全,提高產品的信任屬性的有效手段,同時也促進企業(yè)提高經營管理,這與國外學者Alfaro JA在西班牙蔬菜產業(yè)的案例研究中發(fā)現實施計算機化的可追溯體系有利于庫存和物流管理的調查結果相符。從不同的生產者類別來看,銷售和品管對可追溯的收益反饋較多,從兩個部門對可追溯的使用上分析,說明責任定位是企業(yè)實施可追溯重要的顯性收益,進一步驗證了企業(yè)更關注可追溯深度 “向后一步”的特點。由于不良事件的概率很低,改善供應鏈操作等可追溯的收益由于其無形的特性,較難將這些收益孤立于其他原因而進行評估,并在可追溯推廣中形成外部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什么可追溯系統(tǒng)一直在食品行業(yè)推廣緩慢的原因之一。
3.4供應鏈不同環(huán)節(jié)獲利分析
通過生產和銷售環(huán)節(jié)的調查發(fā)現,屠宰加工企業(yè)實施可追溯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受制于技術實施的影響,對于某一類別產品,如豬胴體,如果實施了可追溯,則生產的所有該類產品都具有可追溯性,并且具有相同的深度、廣度和精確度等可追溯性能,不存在“一廠兩制”,對某一類別產品選擇性實施可追溯的現象。L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后,所生產的豬胴體全部具有可追溯性,無法實行產品差異化定價。原有的產品經銷商不會因為L企業(yè)實施了可追溯而提高進貨價格,同時實施可追溯的企業(yè)多為規(guī)模以上屠宰企業(yè),產品安全和銷量是影響企業(yè)發(fā)展重要的因素,因而企業(yè)出廠價基本沒有提升,僅在經濟較發(fā)達的供貨地區(qū),如上海,小幅提高了產品的售價,實現了優(yōu)質優(yōu)價。
L企業(yè)所生產的豬胴體,經批發(fā)商或經銷商銷售,存在兩種終端銷售行為。一方面,在農貿市場進行分割銷售后,可追溯信息消失,消費者按照非可追溯豬肉價格購買。因為缺少可追溯的外部表現載體,如可追溯標簽,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所產生可追溯感知較少;另一方面,部分超市和專賣店對豬胴體分割后根據豬胴體可追溯標簽錄入生產環(huán)節(jié)可追溯信息,并增加零售環(huán)節(jié)可追溯信息,其所投入的主要固定設備為追溯零售稱,稱面尺寸400×500 mm,量程200 kg,市場價格約為7 000元/臺,耗材為可追溯標簽,成本為0.06元/個,可追溯查詢平臺租賃費用1.2萬元/年,消費者通過微信掃二維可追溯碼讀出可追溯信息。按照200 kg/天的銷售量,每個獨立包裝為1.0 kg進行估算,終端銷售環(huán)節(jié)可追溯成本約為0.3元/kg,而售價提高約1.5元/kg,存在價格“拔高”行為,并在營銷策略中轉換了可追溯的功能屬性,將可追溯所提升的“信任屬性”引導至“品質屬性”,將有機食品等作為參照對可追溯食品進行宣傳,影響了可追溯豬肉的銷售數量和推廣范圍。有機食品對土壤、水等生產資源要求高,同時具有改良產品本身的生產行為,質量有所提升,可追溯食品主要在于提高了產品的相關信息豐富程度,從改良產品的效率上來講,可追溯食品的推廣易于有機食品,營銷策略影響投資者參照有機食品衡量可追溯食品的投資成本和實施難度。終端零售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拔高”行為和以有機食品作為類比參照物的宣傳方式,將可追溯食品蒙上了
“高端”產品的外衣,阻礙了可追溯食品普及性的推廣,并造成了利潤分配不均和產業(yè)鏈失衡發(fā)展。
4結論與啟示
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能促進信息化、工業(yè)化兩化融合,能夠消除信息不對稱,提供消費者更多的產品信息,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同時可作為食品安全管理的手段,如不合格產品召回,責任追查等。研究發(fā)現,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存在以下特點:企業(yè)實施可追溯與內部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存在實施可追溯的內在需求與動力,如減少庫存和原料損耗等,外部表現為企業(yè)可追溯的產品類別多與市場體現少并存。責任定位是企業(yè)實施可追溯重要的顯性收益,企業(yè)關注可追溯深度 “向后一步”,責任主體的大小決定了可追溯的精度大小,出于數據保護的考慮,企業(yè)縮減了可追溯信息的寬度。
企業(yè)實施可追溯具有整體性和同一性,即同一類產品全部實現可追溯并具有相同的深度、廣度和精確度等可追溯性能,不存在“一廠兩制”,對某一產品選擇性實施可追溯的現象。產品的同一性導致屠宰加工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未能實行產品差異化定價,帶有可追溯信息的豬胴體出廠價基本沒有提升,而終端零售環(huán)節(jié)存在價格躍升,并將可追溯食品與有機食品類比式營銷,造成各環(huán)節(jié)利潤分配不均和產業(yè)鏈失衡發(fā)展,影響企業(yè)投資可追溯的成本與收益考量。
可追溯體系建設中軟件費用為主要的投資費用,是半機械化和手工屠宰企業(yè)建設可追溯體系的成本壁壘,也是終端銷售環(huán)節(jié)的主要投入成本,因此,建立統(tǒng)一的、完整的全產業(yè)鏈可追溯平臺,減少可追溯平臺的軟件費用是可追溯推廣的關鍵,而該項工作涉及較大的范圍,企業(yè)自身很難完成,政府應在可追溯信息平臺建設上起到主導作用??勺匪輰嵤┲腥狈y(tǒng)一的可追溯標識載體等應用型技術,實施可追溯的工廠少,技術外溢效果低,技術資源的缺乏是可追溯系統(tǒng)難以推廣的操作層面障礙。在市場因素方面,應對可追溯產品指導定價,擴大消費群體,建立更加合理的消費者認知、營銷認知。
(編輯:劉呈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alvit C, De Marchi M, Cassandro M. Genetic Traceability of Livestock Products: A Review [J]. Meat Science, 2007,77(4):437-449.
[2]Dabbene F, Gay P, Tortia C. Traceability Issues in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Review [J].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14,120:65-80.
[3]楊信廷, 錢建平, 孫傳恒, 等. 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進展 [J].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14,(11): 212-222. [Yang Xinting, Qian Jianping, Sun Chuanheng, et al. Key Technologies for Establish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s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4,(11): 212-222.]
[4]吳林海, 秦沙沙, 朱淀. 政府補貼與可追溯豬肉市場份額研究 [J]. 財貿研究, 2014,(5):80-86. [Wu Linhai,Qin Shasha,Zhu Dian. Government Subsidy and Market Share of Traceable Pork [J].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 2014,(5):80-86.]
[5]Verbeke W, Ward R W. Consumer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Cues Denoting Quality, Traceability and Origin: An Application of Ordered Probit Models to Beef Labels [J].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006,17(6):453-467.
[6]吳林海, 王淑嫻, 徐玲玲. 可追溯食品市場消費需求研究: 以可追溯豬肉為例 [J]. 公共管理學報, 2013,(3):119-128. [Wu Linhai,Wang Shuxian,Xu Lingling. The Study of Consumer Demand in Traceable Food Market:The Case of Traceable Pork [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3,(3):119-128.]
[7]文曉巍, 李慧良. 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的購買與監(jiān)督意愿分析: 以肉雞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 2012,(5):41-52. [Wen Xiaowei, Li Huiliang. The Analysis of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and Supervise for Traceable Food:The Case of Traceable Poultry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5):41-52.]
[8]王鋒, 張小栓, 穆維松,等. 消費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和支付意愿分析 [J]. 中國農村經濟, 2009,(3):68-74. [Wang Feng, Zhang Xiaoshuang, Mu Weisong, et al.The Analysis of Consumers Awarenes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race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3):68-74.]
[9]周應恒, 王曉晴, 耿獻輝. 消費者對加貼信息可追溯標簽牛肉的購買行為分析: 基于上海市家樂福超市的調查 [J]. 中國農村經濟, 2008,(5):22-32. [Zhou Yingheng,Wang Xiaoqin,Geng Xianhui. The Analysis of Consumers Behavior for Information Label Affixed Traceable Beef: Based on the Survey of Carrefour Supermarket in Shanghai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5):22-32.]
[10]吳林海, 王紅紗, 劉曉琳. 可追溯豬肉:信息組合與消費者支付意愿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4):35-45. [Wu Linhai, Wang Hongsha, Liu Xiaolin.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ork of Combined Traceable Information Level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4):35-45.]
[11]劉增金, 喬娟, 李秉龍. 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購買意愿的實證分析: 基于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模型的分析 [J]. 消費經濟, 2013,(1):43-47. [Liu Zengjin, QiaoJuan, Li Binglo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Traceablility Fo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sumer Purchase Decision Process Model [J]. Consumer Economics, 2013,(1):43-47.]
[12]Dessureault S, Henson S, Herath D, et 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Traceability in the Canadian Dairyprocess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 2006,37:160-166.
[13]費威. 壟斷型企業(yè)實施質量追溯體系的決策研究: 基于消費者對產品質量風險認知的不確定性 [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4,(10):29-43. [Fei Wei. Research on Decision of Monopoly Enterprise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Based 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Consumers Awareness for the Product Quality Risk. [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14,(10):29-43.]
[14]張蓓, 黃志平, 楊炳成. 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yè)質量安全控制意愿實證分析: 基于廣東省214家農產品生產企業(yè)的調查數據 [J]. 中國農村經濟, 2014,(1):62-75. [Zhang Bei, Huang Zhiping, Yang Bingche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re Firms Quality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214 Agricultural Produce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4,(1):62-75.]
[15]楊秋紅, 吳秀敏. 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yè)建立可追溯系統(tǒng)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四川省的調查分析 [J]. 農業(yè)技術經濟, 2009,(2):69-77. [Yang Qiuhong, Wu Xiumin. The Willingness and Factors to Establish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Survey in Sichuan Province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9,(2):69-77.]
[16]Chryssochoidis G, Karagiannaki A, Pramatari K, et al. A Costbenefit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an Electronicbased Traceability System [J]. British Food Journal, 2009,111(6):565-582.
[17]Asioli D, Boecker A, Canavari M. Perceived Traceability Costs and Benefits in the Italian Fisheries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Food System Dynamics, 2011,2(4):357-375.
[18]Asioli D, Boecker A, Canavari M. On the Linkages between Traceability Levels and Expected and Actual Traceability Costs and Benefits in the Italian Fishery Supply Chain [J]. Food Control, 2014,46:10-17.
[19]Donnelly K A M, Karlsen K M, Olsen P.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s for Traceability: A Case Study of Lamb and Lamb Products [J]. Meat Science, 2009,83(1):68-73.
[20]Alfaro J A, Rábade L A. Traceability as a Strategic Tool to Improve Inventory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in the Food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118(1):104-110.
[21]Hong I H, Dang J F, Tsai Y H, et al. An RFID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 Case Study of Convenience Stores in Taiwan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1,106(2):119-126.
[22]Donnelly K A M, Olsen P. Catch to Landing Traceability and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Norwegian White Fish Sector [J]. Food Control, 2012,27(1):228-233.
[23]汪婷. 案例研究法的研究與發(fā)展綜述: 基于中國知網(CNKI)的核心期刊文獻 [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3):439-444. [Wang Ting.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Case Study Methond: Bsaed on the Nucleus of CNKI Periodical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3):439-444.]
[24]王重鳴, 薛元昊. 知識產權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理論構建與實證分析:基于高技術企業(yè)的多案例研究 [J].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3):58-70. [Wang Zhongming, Xue Yuanhao. The Theory Building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y: A Multicase Study Based on Hightech Firms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3):58-70.]
[25]Tarjan L, enk I, Tegeltija S, et al. A Readability Analysis for QR Code Application in a Traceability System [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4,109:1-11.
[26]Sporleder T L, Moss L 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Global Food System: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Social Capit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84(5):1345-1352.
[27]Bosona T, Gebresenbet G. Food Traceabili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Food and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J]. Food Control, 2013,33(1):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