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蓮 廖健南 龐力沛 楊侃榮
探討骨盆測量對預測直腸癌前切除術難易程度的作用
郭水蓮 廖健南 龐力沛 楊侃榮
目的 探討骨盆測量對預測直腸癌前切除術難易程度的作用。方法 以120例需進行手術的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骨盆三維CT成像重建,獲得準確的骨盆徑線,依患者骨盆的大小類型分組,骨盆寬度≤190mm者為實驗組,骨盆寬度>190mm者為對照組,對2組均采取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通過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進行手術難易程度判定。結果 實驗組手術時間≤150min者31例,顯著少于對照組的41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組出血量>100mL者27例,顯著多于對照組的22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盆寬度狹窄者較之骨盆寬者手術時間明顯延長,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多,術前骨盆測量能起到預測直腸癌前切除術難易程度的作用。
骨盆測量;預測;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難易程度
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LAR)是直腸癌治療的新興術式,具有創(chuàng)口小、術后恢復良好的優(yōu)勢[1]。但該術式需在空間范圍有限的狹窄盆腔內進行,對術者的手術操作要求較高。因而LAR始終無法徹底取代開腹術式。但若能通過LAR術前評估令術者了解手術的風險性,將大有益于手術的成功[2]。研究表明,LAR的難易除了術者操作方面的因素外,同時與病患的性別、腫瘤情況,以及骨盆的大小等方面有關,特別是骨盆的大小[3]。本研究探討術前進行骨盆測量對LAR難易程度判斷的作用,為術前篩選病例及醫(yī)療風險評估提供量化指標。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8月~2014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就診的直腸癌病患120例為研究對象。按骨盆大小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n=60)。實驗組男43例,女17例,年齡39~71歲,平均(48.4±1.3)歲。對照組男41例,女19例,年齡37~73歲,平均(47.1±2.2)歲。所有病患均經(jīng)結腸鏡檢查病理活檢確診為直腸腺癌,且腫瘤下緣距肛緣≤12cm。術前CT提示直腸癌分期<T3,可行切除術。其中,既往盆腔手術史、骨盆骨折史、盆腔放療史、對造影劑過敏、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多原發(fā)癌、繼發(fā)腫瘤復發(fā)、遠處轉移者不在本研究病例范圍內。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合并癥、腹部手術史、腫瘤情況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采用GE16層螺旋CT掃描儀,掃描范圍包括整個骨盆進行容積掃描,120kV,200mAs,層厚5mm,薄層處理成1.25mm,螺距(pitch)1.375,矩陣512×512。采用骨算法,采集原始二維容積數(shù)據(jù),傳輸至GE ADW工作站,利用3D軟件進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xiàn)(VR)成像[1]。
1.2.2 術前骨盆測量 對120例病患進行骨盆三維CT成像重建,測得準確骨盆徑線?;谟跋窠Y果,獲得骨盆入口橫徑A及腹壁到盆腔后壁的距離B。骨盆寬度C即A×B。同一病患重復測量3次,取均值。其中,C≤190mm者為實驗組,C>190mm者為對照組。
1.2.3 手術操作標準 本研究中120例患者的手術術者均一致。手術操作規(guī)范化,手術操作基本參照《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指南(2006版)》[4],中下段直腸癌手術遵循TME原則,結直腸吻合取用雙吻合器技術(DST),從而減少手術者由于技術操作因素導致的偏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間≤150min者31例,顯著少于對照組的41例(P<0.05);手術時間>150min者29例,顯著多于對照組的
19例(P<0.05)。實驗組組出血量>100mL者27例,顯著多于對照組的22例(P<0.05);實驗組出血量≤100mL者33例,顯著少于對照組的38例(P<0.05)。見表1。
表1 2組病患手術時間及出血量對比[n(%)]
直腸癌是發(fā)生率最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當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直腸癌的發(fā)病率亦逐年上升,造成諸多病患的困擾?,F(xiàn)今其治療采用的是以手術為核心的綜合治療措施。LAR作為直腸癌的新興治療術式之一,備受國內外術者關注。伴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及超聲刀等手術設備的日漸完善,越來越多的術者選擇采用這種對病患損傷小術后恢復快的術式為患者進行手術。但LAR存在其局限性,因而腹腔鏡直腸癌術式較之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優(yōu)劣性始終是醫(yī)師關注的焦點[5]。依據(jù)腫瘤完整切除、徹底清掃的準則而言,相較于視野立體清晰的開腹術式,腹腔鏡術式局限性很大。直腸手術要求術者的所有操作均限制在有限的盆腔內進行,而又不具備開腹手術的可觸性及立體視覺,因此對術者的手術操作要求較高,術者學習周期較長[6]。同時腹腔鏡操作上的難度也將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并可能出現(xiàn)中轉開腹的風險性。此外,腹腔鏡手術存在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增多的風險,因而術前對病患情況的評估極為重要。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科研內容主要圍繞腹腔鏡的可操作性、風險性以及中遠期臨床療效。然而關于該術式操作難易的預測方面的研究卻不多。國內的相關方面研究多只涉及并發(fā)癥及中轉開腹的風險性,而事實上利用這些來判斷手術操作的難度準確性并不高[7]。
本研究著重探討骨盆測量對預測直腸癌前切除術難易程度的作用。結果表明,實驗組手術時間≤150min者31例,顯著少于對照組的41例(P<0.05);實驗組組出血量>100ml者27例,顯著多于對照組的22例(P<0.05)。這表明骨盆寬度狹窄者較之骨盆寬者,手術時間明顯延長,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多。因而術前應進行常規(guī)骨盆三維CT測定獲取病患骨盆寬度數(shù)據(jù),以評估病患進行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的難易程度。若術前骨盆測量提示病患骨盆狹窄,術中操作困難且出現(xiàn)風險可能性大的話,可直接選擇開腹手術,可避免不必要的腹腔鏡探查,降低醫(yī)療費用[8]。通過術前的這種評估方式,也可指導經(jīng)驗程度不同的醫(yī)師選擇相應適合自己經(jīng)驗水平的病例,以助于更順利地完成手術。另外,于術前將病患的整體評估狀況充分告知家屬,預知風險,也有助于良好醫(yī)患溝通關系的建立。
[1] 顏惠華,樓征,張衛(wèi).骨盆徑線CT測量方法[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4):291-292.
[2] 宋越.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評價[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6):447-449.
[3] 廖理論.胃腸吻合器在低位直腸癌前切除術中的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3):77-78.
[4] 顏惠華,樓征,生晶,等.CT三維重建骨盆測量預測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的困難程度[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11):846-850.
[5] 周燦,陳武科,何建軍,等.國內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瘺危險因素的Meta 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1(1):115-121.
[6] 汪曉東,宋歡,盧聰,等.骨盆測量在直腸癌手術中的應用進展[J].醫(yī)學與哲學,2009,30(4):45-46.
[7] 于愛軍,史華寧,趙魯文,等.超聲檢查對預測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難易程度的意義[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2):131-133.
[8] 紀曉希,汪方,王秋根.基于數(shù)字化三維測量的骨盆應用解剖學研究進展[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1,27(4):313-3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45
廣東 528000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 (郭水蓮 龐力沛 楊侃榮)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肛腸外科 (廖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