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有君無臣”論:明清之際崇禎君臣的歷史評價與君臣觀流變

        2015-07-30 01:50:58李文玉
        求是學刊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崇禎

        摘 要:明清之際的“有君無臣”論,專指對于明代最后一朝崇禎君臣的評價。“有君無臣”論將君與臣做對立觀,構(gòu)成了對明亡事實的一種解釋模式。然而在崇禎朝的廟堂之上,君臣之間以政治批評為指向,便時常有這樣的論調(diào)。至清朝入主,明亡已成事實,遺民們雖懷著對故國舊君的懷念,但對“有君無臣”的結(jié)論卻持了更多的保留意見。與此相對照的是清初統(tǒng)治者對“有君無臣”論的高調(diào)張揚,遺民與清廷兩相對比構(gòu)成了易代之際獨特的輿論氛圍。崇禎君臣、明遺民與清統(tǒng)治者對“有君無臣”的持論差異,反映出明末清初君臣觀的沖突與流變。

        關(guān)鍵詞:有君無臣;崇禎;君臣觀

        作者簡介:李文玉,女,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博士研究生,從事明清史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結(jié)構(gòu)失缺與晚明遼東社會控制”,項目編號:11BZS028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5)04-0165-08

        “有君無臣”是有關(guān)于君臣評價的一個傳統(tǒng)話題,意在強調(diào)君臣之間在德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由此劃分出君與臣對于一代政治狀況的不同責任。“有君無臣”論在認同君主的政治行為和贊揚君德的同時,對臣這一群體的評價呈現(xiàn)出與君相比明顯的負面性。明清之際關(guān)于“有君無臣”論的話題彰顯,以對崇禎君臣的評價為重要載體。此一時期的“有君無臣”論,既處于明末救亡至清初鞏固政權(quán)的王朝更迭和統(tǒng)治者的政治緊迫感當中,又承襲著士人的明代政治批評傳統(tǒng),浸潤于活躍的思想氛圍之中,使得明清之際的“有君無臣”論話題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顯現(xiàn)出更強的現(xiàn)實立場與更為深刻的君臣倫理內(nèi)涵。1

        對明清之際歷史語境中的“有君無臣”論進行考察,回到崇禎君臣歷史形象流變的起點處,展現(xiàn)當時人對其功過和責任的評述,以及相關(guān)評價的脈絡(luò)走向,有助于重新認識崇禎君臣,也同時為解析明亡提供了一個視角;而考察持論各方對“有君無臣”的不同態(tài)度,及其內(nèi)在的話語意涵差異,則又可進一步探究明清之際政治思想領(lǐng)域里君臣觀的沖突與流變。

        “有君無臣”論多作為對過往政治的評論和反思,存在于后人之于前代的評價話語體系中。因其對于一朝君臣的總體評價相對兩極化,且即便強調(diào)“有君”,這樣的話語總提示著所論朝代的政事并非理想。所謂蓋棺論定,對于觀察和敘述者而言,似乎必得時過境遷后才能有足夠論斷的依據(jù),甚或是評論的勇氣。因此當世人對于本朝“有君無臣”的評價,在以往的明代歷史中并不常見,而崇禎時期關(guān)于本朝“有君無臣”的論調(diào)卻頗為彰顯,且首先發(fā)聲于當時的大臣之中。

        早在崇禎元年,山東道御史鄧啟隆疏責輔臣,便論道:“票擬前后二、三,難以彰信,召對無所可否,未能攄忠,扼腕于有君無臣之可惜。”[1](卷12,崇禎元年八月丁未條)劉宗周也說:“然能不益重其有君無臣之嘆,此臣所以腸一日而九回者也?!盵2](卷4,《敬陳圣學疏》)在崇禎朝,“有君無臣”論的使用語境有別于以往多用于歷史評論的范疇,這樣的話頭常常出于當時大臣評論時政之口,由后世來看,在朝政最終結(jié)局尚未可知,一朝天子的統(tǒng)治尚未結(jié)束之時,對于君臣之于朝政責任的提前劃分、官僚群體內(nèi)部對于自我政治功能有效性的強烈質(zhì)疑,無疑也構(gòu)成了末世王朝的一種政治文化景象。崇禎八年倪元璐上疏論:“若夫今日有君無臣,上厪獨憂,下鮮同德,平治不出,禍亂相尋,財匱兵騷,祖恫民怨?!盵3](卷5,《省愆陳言疏》)必是含著對朝政深刻的焦慮和失望,方讓身處其中的官員發(fā)出如此的感慨。“無臣”之論,既有對以內(nèi)閣輔臣為首的朝中官員不能戮力同心、起弊振衰的指斥,也流露出一己之身難以匡扶社稷的無力感,甚至焦慮如倪元璐、劉宗周者,還必當懷有與時下“上厪獨憂,下鮮同德”之士風格格不入的孤寂感。

        而這無力與孤寂之感卻并非全然來自“無臣”,對“主上”的“有君”之論,在表面贊揚的背后,似也暗含著對當朝天子不忍言或不愿言的另一重含義。一向以狷直著稱的劉宗周,在不斷感慨“有君無臣”之時,也委婉地將此中源頭指向了“君”本身。崇禎朝士人楊鏘在《過臣》中論:“宜乎海內(nèi)興有君無臣之嘆,遂使天子有鄙疑臣下之心,因而漸相水火,因而別有信任,因而削禮峻法,而世事人情愈益緒紛紐解,豈休征也。”[4](卷100,《過臣》)說到底,在諸臣看來,“天子”之“心”才是化解“無臣”的關(guān)鍵。在崇禎朝,“有君無臣”論成為官僚士大夫們評論時世的基調(diào)之一,其明顯的含義指向是,在朝政惡化的局勢下官員們各懷其私,上不能解王憂,下難以紓民難。而從他們關(guān)于此說的進一步討論中還可看出隱含之義:“無臣”之局面的形成以及不可扭轉(zhuǎn)、君臣否隔的惡性循環(huán),“君”在其中的責任都是不可推卸的。

        崇禎末年,京師陷落,崇禎帝自縊于煤山,死前留絕筆:“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盵5](卷24,《莊烈帝二》)崇禎帝所言,有對自我的反省、對祖宗的愧疚以及對黎民的留念,而所有遺憾的根源,在崇禎帝看來則都是“諸臣誤朕”。就在兩日前,崇禎帝曾在御案寫下“文武官個個可殺”之字密示近侍,隨即抹去。[6](卷20,《十七,賊圍京》)可見對于此前臣下提出的“有君無臣”一說,崇禎帝無疑是極其認同的。不過他認同的,必然只是“士大夫負國家”[7](卷3,《袁繼咸請革入覲官投冊以養(yǎng)節(jié)氣疏略》)的一面,并不會認為自己對“無臣”局面的形成亦負有責任。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中,內(nèi)閣閣臣更換頻繁,其中薛國觀、周延儒兩位閣臣相繼賜死,談遷說:“自直閣以來,貴極人臣,生赴市曹,惟王毅愍(王文)、夏文愍(夏言)兩人耳,于時號酷烈,旋亦湔雪。今我末造,綸扉若為冥涂,韓城、宜興相繼賜盡,四年之內(nèi),增慘鼎軸?!盵8](卷99,崇禎十六年十二月乙丑條)其他督撫部院之處死者為數(shù)更多,對“無臣”的無奈、憤恨以至絕望,最終被崇禎帝自己以最悲愴的方式詮釋出來。

        崇禎朝的“有君無臣”論,以當朝士大夫的自我反省和官僚內(nèi)部的自我批判為指向,與萬歷、天啟年間廟堂之上頻頻發(fā)出的“非君”之論不同,崇禎帝的憂勤和決斷,在客觀上使得“非君”之論并不如此前凸顯,而國事紛紜之時,以閣臣為首的官員多貪鄙怯弱,彼此黨爭不休,這又加劇了士大夫內(nèi)部的自我批判傾向。然而清醒的士大夫并不止于提出“有君無臣”之現(xiàn)象,既然“有君”,何以“無臣”?其言論中仍含著對君主的委婉批評。而崇禎帝以君主的立場所認同的“有君無臣”,并無士大夫話語意涵中的曲折之處,將亡國責任全然付與諸臣,是對官僚群體的徹底失望與最終審判。這兩種含義有別的“有君無臣”之論,在后世還將分別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

        二、明遺民對“有君無臣”論的質(zhì)疑

        有明二百余年國祚的終結(jié)使士人面臨著生與死、出與處的多重選擇,對于那些不仕新朝的遺民而言,關(guān)于明亡原因的反思成為他們緬懷故國的一種共同方式,崇禎君臣的責任自然成為了思考的焦點?!坝芯裏o臣”論,由明亡前對朝政時世的批判和感慨,變成了評價崇禎君臣和追論亡國責任的話語基礎(chǔ)。

        亡國之痛激發(fā)了一些遺民的冷峻思考與批判,他們對崇禎朝“有君無臣”論提出了反對。王夫之直言:“惜天下之不治者,曰有君無臣。誠有不世出之君矣,豈患無臣哉!”[9](卷8,《后漢順帝》)在《搔首問》中他對此一說法具體展開,說:“前代之亡,皆以國無人而致敗。惟本朝不然?!彼辉偬峒皠⒆谥?、黃道周等人,認為“人才之盛,莫盛于斯,且非廢錮林泉,高臥不起也。遍列于九卿、內(nèi)翰、臺省,而不能救宗社之陸沉,僅以一死謝君父,將誰責而可哉!”[10]王夫之認為在朝廷之中實有大批人才被埋沒,他們不能施展抱負、匡扶社稷,最終只能以死報國,“將誰責而可哉?”這是對王朝的最終負責人——崇禎帝擲地有聲的質(zhì)問。由此王夫之得出結(jié)論:“上無恒心,下無適守”[10],其前后的因果關(guān)系不言自明。

        談遷說到明末可用之人的匱乏,也同樣注意到了“上”與“下”之間的相因性:“先帝之患,在于好名而不根于實,名愛民而適痡之,名聽言而適拒之,名亟才而適市之,聰于始,愎于終,視舉朝無一人足任者,柄托奄尹,自貽伊戚?!盵8](卷100,崇禎十七年三月辛亥條)談遷認為“舉朝無一人足任者”乃是崇禎帝的主觀看法而非實際,其根源在于先帝之“好名”:“名亟才而適市之?!背⑷狈﹂L養(yǎng)人才之法,過于急躁功利的結(jié)果是使人才難盡其用,轉(zhuǎn)而委政于宦寺,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然而遺民內(nèi)部思想與言說種種,原非鐵板一塊,對于談遷等人所論的朝廷用人問題,顧炎武便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解釋理路,他引《資治通鑒》所載唐德宗時期史事為例:“昔者唐德宗即位,‘疏斥宦官,親任朝士,而張涉以儒學入侍,薛邕以文雅登朝,繼以贓敗。故宦官、武將得以籍口曰:南牙文臣贓動至巨萬,而謂我曹濁亂天下,豈非欺罔邪?于是上心始疑,不知所倚仗矣。嗚呼!吾不知今日之攻宦官者,果愈于宦官乎?”[11](卷13,《宦官》)顧炎武認為文臣的貪鄙才是導致“上心始疑,不知所倚仗”的真正原因,將王夫之、談遷等人所論的因果關(guān)系翻轉(zhuǎn),由此顧氏也對大臣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為人臣者必先具有人君之德,而后可以堯舜其君。”[11](卷1,《九二君德》)對于明末官僚的現(xiàn)狀,在顧氏看來則是典型的“無臣”:“朝多‘沓沓之流,士?!褂怪?。”[11](卷3,《夸毗》)

        曾與陳子龍等人共同創(chuàng)建幾社的夏允彝,同顧炎武一樣認同“有君無臣”論,認為“烈皇帝之英敏勤政,自當中興,而卒致淪喪者,以輔佐非人也”。夏氏不僅認為烈皇帝手下“輔佐非人”,對于弘光朝也做如是觀:“群臣之負烈皇帝也以私忍,群臣之負弘光帝也以營賄,其負國同也?!盵12](卷下,《門戶雜志》)謝國楨認為夏允彝持論較平,尤其在評論黨爭時對于東林亦不妄加贊賞,認為對于亡國,黨爭雙方都有責任,于此處我們也看到了夏氏“諸臣誤國”思想的連貫性。1

        對于崇禎朝“有君無臣”之說,明遺民的態(tài)度是分化的,有如王夫之、談遷等人的反對,也有如顧炎武、夏允彝等人的肯認。更多時候,遺民們既懷著對崇禎帝憂勤一世卻身死國滅的同情,又不得不在亡國之痛中去追論先帝之責。張岱說:“古來亡國之君不一……嗟我先帝,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認為崇禎帝不僅不是亡國之君,甚至可堪匹敵中興令主。但是,即便有如此高的評價,在最后探討君臣責任時,張岱終究是與談遷等人不謀而合:“先帝用人太驟、殺人太驟:一言合,則欲加諸膝;一言不合,則欲墮諸淵。以故侍從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鸚鵡學語,隨聲附和已耳。”同樣強調(diào)了君臣責任的因果關(guān)系,認為“無臣”局面產(chǎn)生的根源仍在于崇禎帝的用人策略。但在最后的感慨中,張岱仍難掩對先帝的同情與懷念:“‘諸臣誤朕一語,傷心之言。后人聞之,真如望帝化鵑,鮮血在口,千秋萬世,決不能干也!嗚呼痛哉!嗚呼痛哉!”[13](卷1,《烈皇帝本紀》)

        思辨性的分析與道德倫理的情緒交融,使得遺民的言說呈現(xiàn)出復雜的面貌。被時人稱為“明三百年,獨養(yǎng)此士”[14](卷10,《祭吳次尾文》)的明末文士吳應(yīng)箕,在明亡后堅持抗清不屈而死。他曾在《原君》一文中設(shè)計了這樣的主客問答體對話:“客曰:古有君明而國亡者乎?予曰:烏有是哉?!薄翱驮唬菏莿t然矣,然以先帝之憂勤,猶無救覆亡,則豈有荒暗淫虐者,而足義安保世乎?予曰:崇替者運也,廢興者數(shù)也。天之所去,誰能留之?”[15](卷19,《原君》)

        吳應(yīng)箕首先明確提出一點,古來當國亡之際的君主中沒有明君。言下之意,崇禎帝作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并非明君,在此就否定了崇禎帝為“有君”的可能。然而吳氏的評論并未止步于此,他進一步提出人們心中的疑問,先帝雖非明君,卻也并非荒暗淫虐者,憂勤一世,卻何以難免身死國滅的下場?吳應(yīng)箕解釋道,亡國的決定因素乃是天運氣數(shù),在接連三個關(guān)于“運”、“數(shù)”、“天”的陳述中,對于亡國,崇禎帝已經(jīng)不負有決定性責任了。吳氏的思路看似前后矛盾,但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值得細究。他雖然指出崇禎帝并非明君,但更強調(diào)天數(shù)對于國之興亡的決定作用,君主政治智慧和才干的不足并不構(gòu)成亡國的原因。也即,亡國之君必非明君,而昏君歷代有之,卻并不一定都能致亡國,只有“天之所去”,才會最終導致亡國。因此,崇禎帝既非“有君”,又非亡國者。天命觀的引入,使得吳氏對崇禎帝既批判又富于同情的明亡解釋邏輯得以成立。

        以上所見,遺民們基于共同的政治處境和個體化的思考,對“有君無臣”論大體表現(xiàn)為三種不同的看法,有反對者,有認同者,還有流露出更為復雜情緒的質(zhì)疑者。其中,對“有君無臣”論的反對和質(zhì)疑,并不能代表遺民評價崇禎君臣的全部話語,然而卻構(gòu)成遺民關(guān)于明亡歷史言說中的一種特征性要素。對故國之臣身份的堅守,與對故國之君的批判同時存在,這樣一種看似矛盾的共體似乎更能成為明遺民精神世界的標簽,也更代表著明遺民關(guān)于君臣倫理的思辨深度。

        明遺民對“有君無臣”論的質(zhì)疑,延續(xù)著有明一代士大夫?qū)τ诰髋械恼蝹鹘y(tǒng)。明政權(quán)的覆亡并沒有阻礙士論和士風的延續(xù),遺民接續(xù)著崇禎朝士人關(guān)于“有君無臣”論的深層意涵,針對明亡事實,將崇禎朝士大夫關(guān)于“無臣”與“有君”之矛盾與內(nèi)在關(guān)系進一步展開,將彼時對崇禎帝委婉的勸諫變成此刻痛定思痛的批判,無論王夫之所認定的“有臣”,還是張岱所說的“無臣”,其指向都落在了“無君”之處。在這個意義上說,遺民“非君”思潮的延續(xù),正是明代士大夫政治傳統(tǒng)的一種張揚。在明亡之后的“非君”,并不構(gòu)成對“先帝”崇禎和明政權(quán)的背叛或疏離,而意味著更深層次的懷念與忠忱,以及對遺民身份的自我認同,長久以來明代政治砥礪而成的士大夫君主論背后之道德自信,在明亡后的遺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可以說,若無對故國先帝深沉之情感,若無對明代士氣高揚的政治文化之繼承,便不會有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反思與批判。

        三、清初統(tǒng)治者對“有君無臣”論的認同與倡導

        在評價崇禎君臣和反思明亡的問題上,與遺民幾乎同時發(fā)聲的,便是清初的統(tǒng)治者。在這個話語場域之中,“有君無臣”論得到了迥異于明遺民的高調(diào)認可與張揚,對于“有君無臣”的觀點,清初統(tǒng)治者竟與崇禎帝自我的判斷頗為一致。他們接過崇禎帝關(guān)于“有君無臣”論的話頭,將此說一再重申與倡導,構(gòu)成了歷史上易代之際新政權(quán)之于舊政權(quán)獨特的歷史評價方式。

        順治二年,攝政王多爾袞率先認可“有君無臣”之說,認為“崇禎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虛功冒賞,文官貪贓壞法,所以把天下失了”[16](順治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條)。順治帝親政以后,也沿襲了多爾袞的看法,在拜謁思陵時竟然大呼:“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17](上,《崇禎〈補遺〉》)對“有君無臣”的極度肯認,在順治時期的官方文本之中皆得以記錄和體現(xiàn)。順治十四年,在《諭修明崇禎帝陵詔》中,順治帝寫道:“(崇禎帝)原彼當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祇以有君無臣,薄海鼎沸,洎乎國步傾危,身徇社稷,揆諸正終之例,豈同亡國之君?”[18](卷137,《世祖章皇帝諭祭明崇禎帝文》)順治帝反復強調(diào):“莊烈愍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勞,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于上,將帥擁兵而不戰(zhàn),文吏噂沓而營私?!盵18](卷137,《世祖章皇帝諭祭王承恩文》)在此一貫的思路基礎(chǔ)上,順治十六年,大學士金之俊擬撰崇禎帝碑文,正式代表清廷向臣民宣揚對崇禎君臣的評價和明亡原因的認識:“豈非天之所廢,莫能興之,而人謀不臧,適任其咎者邪?考史傳所載,凡末季亡國之君,覆車之轍,崇禎帝并無一蹈焉,乃身殉社稷,不引天亡之言,亦綦烈矣。”除了“天之所廢”的天命論以外,“有君無臣”是清朝統(tǒng)治者宣揚的明亡之最主要原因:“於戲,傷哉!有君無臣,貽禍邦國,竟若斯哉!此明代往事之可為痛哭流涕者也?!盵19](卷99,《敕建明懷宗思陵碑記》)對前朝政治“有君無臣”的憤慨和對崇禎帝國破身亡的哀痛,清朝統(tǒng)治者的表達竟有甚于明之遺民!

        康熙帝秉承這種明亡解釋觀點,也說天命和崇禎的君德:“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時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盵20](卷56,《禮前代》)除了對“有君”的認同和強調(diào),康熙帝對“無臣”的批判有了更具體的針對性:“明末朋黨紛爭,……惟以門戶勝負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盵21](第二集卷11,《諭修明史諸臣》)“黨爭亡國”構(gòu)成了對“有君無臣”論的進一步說明。

        清廷對“有君無臣”論的高調(diào)倡導,總要以士林文人和下層民眾的接受為旨歸:“俾天下后世讀明史者,咸知崇禎帝之失天下也,非失德之故,總由人臣謀國不忠所致?!盵19](卷99《敕建明懷宗思陵碑記》)從官方角度提出的這樣一種歷史評價,的確影響到了一批新政權(quán)下的史家學者。曾入明史館修史的傅維鱗纂《明書》,在《懷宗端皇帝本紀》的論贊中說道:“帝恭儉聰明,凡禮樂刑政,皆其自出。至于防邊固圉,無不竭盡心力。第人經(jīng)積玩,不能仰體帝心,以致衄繆,天祿永終,非帝之罪也。烈烈而死,從來亡國,未有如帝者?!盵22](卷19,《懷宗端皇帝本紀》)完全順延此前多爾袞、順治帝關(guān)于天命、有君、無臣的明亡解釋模式。順治十五年成書的《明史紀事本末》,被認為與遺民史家張岱的參與關(guān)系密切,而作者谷應(yīng)泰身為“學政之尊,領(lǐng)袖風流”的清朝官吏,持論自與張岱截然不同,在探討治亂之由時,此書認為“明無救于懷宗者,以熹廟之留毒長也”,而最后亦強調(diào):“即懷宗遺詔,亦以諸臣誤國,理或有然爾?!盵23](卷79,《甲申之變》)

        《明史》的撰修最直接地受到了這些論說的引導:“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5](卷24,《莊烈帝二》)關(guān)于崇禎帝的論贊仍秉持著“有君無臣”的觀點??梢钥闯?,清朝從攝政王多爾袞開始,經(jīng)順、康、雍幾朝統(tǒng)治者,對明末“有君無臣”論的認同與倡導可謂一脈相承,構(gòu)成除“天命論”之外,從人事角度解釋明亡事實的一種官方話語?!睹魇贰分嘘P(guān)于崇禎朝臣的記載和評價,也是清廷倡導“無臣”論的一種反映。以內(nèi)閣輔臣周延儒之入《奸臣傳》最為典型,王鴻緒在此前撰《明史稿》時并未將其列入《奸臣傳》,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專論此事:“周延儒不過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傳》,未免稍過?!盵24](卷31,《周延儒之入奸臣傳》)以當時人來看,曾仕崇禎朝的遺民李清亦不認同“奸臣說”。1

        再以關(guān)于內(nèi)閣輔臣吳甡的相關(guān)史論為例,《明史》對吳甡的評價是:“吳甡按山右有聲,及為相,遂不能有為。進不以正,其能正邦乎。抑時勢實難,非命世材,固罔知攸濟也。”[5](卷252,《吳甡傳》)雖然論贊中強調(diào)了“時勢實難”,然而仍然掩蓋對吳甡“進不以正”的品行質(zhì)疑與難以匡扶社稷的能力批判。而稍早時期的明人和遺民的評價則與此不同: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閣臣高弘圖、吏部左侍郎呂大器等人說吳甡“歷撫按有聲,先帝以清望簡拔”[8](卷101,崇禎十七年五月壬子條),與鄭三俊并為“清直剛介,均系海內(nèi)士民之歸”[25](卷23,《呂大器傳》)。史家關(guān)于吳甡的評價中,遺民張岱認為其“相業(yè)不在楊士奇、李東陽之下矣”[13](卷13,《吳甡列傳》),萬斯同評價為“甡正色立朝,操履無玷,與鄭三俊并負海內(nèi)重望,晚節(jié)皆不能死國,頗為士論所譏”[26](卷356,《吳甡傳》)。——批判之處亦不在于吳甡的操守和能力,而在生與死之選擇。以上所論,均與《明史》中認為吳甡為相“不能有為”、“進不以正”的評論迥然有別。

        “有君無臣”論將君與臣做對立觀,然而君與臣在此中的分量并不是等同的,尤其是清廷所強調(diào)的“無臣”,其落腳點更在于突出“有君”之意。明遺民與清政權(quán)對“有君無臣”論的不同看法,演繹出一種易代之際特殊的輿論風貌:一方面是明遺民對先帝的檢討和反思,另一方面是清政權(quán)對前朝天子的褒揚。清初統(tǒng)治者將亡國責任付與天命與朝臣,而對崇禎帝極力推崇,可以認為是拉攏士論人心、穩(wěn)固政權(quán)的一種手段。然而清政權(quán)的目標不止于此:康熙中期以來,統(tǒng)治漸趨穩(wěn)定,遺民的個體和精神逐漸消亡,文化、經(jīng)濟政策的推行使得士林文人的認同已是大勢所趨,而清廷對“有君無臣”論的倡導,卻從入關(guān)伊始一直到乾隆中前期,持續(xù)近百年之久,可見其政治目的已超越了穩(wěn)固政權(quán)的基礎(chǔ)層面。

        四、明清之際君臣觀的沖突與流變

        明清之際士人的思想活躍、言論張揚,與帝王的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系統(tǒng)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張力。他們對崇禎君臣的不同評價(包括崇禎君臣的自我評價),對“有君無臣”論的不同看法,便是這種張力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明亡前,崇禎君臣的話語言說中,“有君無臣”論是政治批評的重要內(nèi)容;在明亡后的遺民著作與清廷言論中,“有君無臣”論還構(gòu)成了對明亡的一種解釋模式。雖然明亡清興,江山易主,但清朝君主與崇禎帝、明遺民與崇禎朝臣,卻各自呈現(xiàn)出了思想上的某種連貫性。同樣,“士”的話語與“君”的話語之差異也并未隨著易代而消弭,反而在此時更顯清晰。明亡之后,一些遺民不仕新朝,卻并非不心系天下,明清之際持論各方對“有君無臣”的不同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不同立場之間的對話與博弈,其內(nèi)在的話語意涵指向的是對君臣關(guān)系的不同思考。

        有明二百余年的歷史中,“士”的聲音從來都不曾湮滅,士大夫關(guān)于君臣關(guān)系的思考、言論與實踐也從未止息,自萬歷以來尤以針對君主的政治批評最為顯著。到了明代最后一朝崇禎時期,士大夫的君主批判又與其內(nèi)部強烈的自我批判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出曲折的形態(tài)。然而其脈絡(luò)并未終止,易代之時,明代士論的張揚與非君思潮因亡國的刺痛和思想領(lǐng)域的解禁而更為開放。尖銳的抑君論集中于這一時期,以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中“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觀點為典型代表。其實早在此前,萬歷年間的呂坤就重申過荀子的主張:“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27](卷5,《外篇·治道》)陳龍正也說,“修曰:天為民立君,士為民事君”[28](卷1,《學言》),可見明末清初君主論所具有的思想承襲性。清初唐甄的抑君論更為犀利:“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盵29](下篇下,《室語》)這是一種立足于民眾基本生存權(quán)利的人文關(guān)懷。

        基于這樣的君主論,對于君在政治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進一步而言,即君臣關(guān)系的檢討,成為明清之際士人理論思考的重點。萬歷年間徐如珂已有這樣的認識:“天下大矣,人主不能自理,分而寄之一相,相臣者,君所與共天下者也?!盵30](卷3,“無欲然后可與言王佐”條)沿著這一思路,明末清初呂留良說:“君相皆天所設(shè),以為生民者。三公去天子,止一等耳。”[31](卷27,《中庸四》)君與臣皆是為上天為生民而設(shè),都是為天、為民服務(wù)的,君臣之尊卑并非天壤地別,“止一級耳”[31](卷6,《論語三》)。王夫之則徑直說:“天下可無相也,則亦可無君也。相輕于鴻毛,則君不能重于泰山也。”[9](卷28,《相輕則君不重》)強調(diào)君臣關(guān)系的相對性、君與臣地位的等同性,明清之際士大夫君臣倫理思考之激進由此可見。當然,非君、抑尊思想并非明人所獨有,如唐甄成年于清初,曾在順治年間有過短暫的為官經(jīng)歷,但不能妨礙這一時期的學者對前代思想的承繼和彼此思想上的共通。在這個意義上再回顧他們對“有君無臣”論的質(zhì)疑,則是蓄積了明代長久以來士的批判力量,針對的是人主之“慢士”所致的臣之尊嚴與士大夫精神意氣的淪喪,以致“一世之人心學術(shù)為奴婢之歸”[32](《奄宦》),因此“亡國之罪,在君不在臣”。[33](卷20,《書唐鑄萬〈潛書〉后》)

        在“君”的立場上來說,自萬歷中后期以來,君主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不斷遭到挑戰(zhàn)。崇禎帝在明末試圖重塑君威,殺伐決斷與頻繁的官員調(diào)動作為君權(quán)的一種表達方式,使得“君”的話語得以張揚,改變了自萬歷朝“爭國本”以來君主話語的默然局面,君臣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不再以臣的嘵嚷與帝王的不作為方式展開。從前文崇禎帝與朝臣關(guān)于“有君無臣”論的看法差異來看,在關(guān)乎社稷的責任劃分與君臣關(guān)系層面,君臣之間的對話并未取得一致,在態(tài)勢上“君”的話語更勝一籌,“臣”的話語與前代相比表現(xiàn)出了委婉和屈從。但崇禎帝對“有君無臣”的強調(diào),對“諸臣誤國”的批判,在身死之后又很快淹沒在遺民的質(zhì)疑聲中。

        對于新朝而言,明代的廣泛議政與士之于人主的批判力量,其所致的廟堂紛亂與君主權(quán)威下降已成為前車之鑒,而遺民的士論卻更為活躍。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在政治上擴展統(tǒng)治領(lǐng)域的同時,思想上的統(tǒng)一和統(tǒng)治權(quán)威的重塑也成為當務(wù)之急。傳統(tǒng)儒學體系中道統(tǒng)和治統(tǒng)的理論為統(tǒng)治者增強政權(quán)合法性與君主權(quán)威提供了思想基礎(chǔ),康熙帝說:“朕惟天生圣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tǒng)之傳,即萬世治統(tǒng)之所系也。”[21](第一集卷19,《日講四書解義序》)將自己塑造成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合而為一的帝王形象。

        雍正帝直言崇儒尊孔的目的:“若無孔子之教,則人將忽于天秩天敘之經(jīng),昧于民彝物則之理,勢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長,以賤妨貴,尊卑倒置,上下無等,干名犯分,越禮悖義。所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其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勝言哉!”[34](卷59,雍正五年七月癸酉條)可見君臣之間尊卑等級的重塑是清朝統(tǒng)治者尤為著意之處,在恢復傳統(tǒng)儒學以鞏固統(tǒng)治和強化倫理綱常的背景下,清廷對崇禎朝“有君無臣”論的宣揚,雖表面上看新舊兩朝有別,而對君論的抒發(fā)則立場一致,其實質(zhì)是對君主話語權(quán)的強調(diào)和對帝王權(quán)威的重塑。清初君主對當下朝臣的警示和勸誡,亦蘊含在對“無臣”的批判之中。

        在君臣關(guān)系的思考上,明遺民雖是前代所“遺”,自絕于新朝,但并未自絕于天下,士大夫的天下關(guān)懷與生民憂慮正是其思考的基點。同時,有關(guān)于君臣關(guān)系的激進思考并不構(gòu)成對君主政治合法性的挑戰(zhàn),王夫之說,“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9](卷1,《秦始皇一》),強調(diào)君主制產(chǎn)生與存在的必然性。一姓之王朝的覆亡使遺民們痛心,而他們隱居不仕著書立說的同時,如黃宗羲的“明遺”之“待訪”,未嘗不暗含著對未來一代令主的期待。對“有君無臣”論持質(zhì)疑態(tài)度的崇禎朝士大夫和明遺民,他們以朝政的敗壞和王朝的覆滅為反思契機,試圖弱化君臣之間的尊卑差異,強調(diào)君臣責任與義務(wù)的相對性,在他們看來,不良的君臣關(guān)系是導致明亡的重要原因,正如黃宗羲所說:“明之病,在君驕臣諂?!盵35]在這個意義上評價崇禎君臣,即便他們認同“無臣”論,但卻不能贊成“有君”說,這可以說是士論的集中表達。而對于崇禎帝和清初統(tǒng)治者來說,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君威的至高無上不容置疑。君臣父子同屬綱常倫理的范疇,乃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千古之義,臣對君的輔佐與絕對服從則是臣道的應(yīng)有之義。明亡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官員的臣道已然淪陷。明末清初的帝王們對崇禎朝“有君無臣”論的認同,便是處在他們君尊臣卑的語境之中。

        “有君無臣”論作為對崇禎君臣的評價,是明清之際的士大夫與統(tǒng)治者關(guān)于君臣思考的共同話題,其持論差異體現(xiàn)了士人思想傳承與君主重塑君臣倫理之間的矛盾。而清朝統(tǒng)治者在政治合法性確立、逐漸掌握話語權(quán)之后,仍對“有君無臣”論的執(zhí)意倡導,則進一步展示出扭轉(zhuǎn)君臣觀的帝王意愿。明末清初以崇禎君臣的歷史評價為內(nèi)容的“有君無臣”論爭,最終統(tǒng)一于強大的君權(quán)之下。至乾隆四年,官修史書《明史》的刊行正式代表朝廷發(fā)聲,對崇禎君臣的論贊成為了不刊之論,此后關(guān)于崇禎君臣的評價不再紛紜,“有君無臣”論不再成為士人與朝廷爭論的話題。經(jīng)過清初幾帝的努力,明中后期以來的抑君思潮終于沉寂,君臣觀中的一抹亮色黯然消逝,傳統(tǒng)理學的君臣思想重新成為時代的主導,清政權(quán)的一統(tǒng)江山完成了從政治地域到精神世界的全面拓展。

        參 考 文 獻

        [1] 汪楫:《崇禎長編》,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 劉宗周:《劉蕺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3] 倪元璐:《倪文貞奏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4] 黃宗羲:《明文?!罚臏Y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5]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上冊)二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8]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9] 王夫之:《讀通鑒論》,長沙:岳麓書社,2011.

        [10] 王夫之:《搔首問》,長沙:岳麓書社,2011.

        [11] 顧炎武:《日知錄校釋》,張京華校釋,長沙:岳麓書社,2011.

        [12] 夏允彝:《幸存錄》,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3] 張岱:《石匱書后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4]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5] 吳應(yīng)箕:《樓山堂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6] 《多爾袞攝政日記》,北平故宮博物院編,1933.

        [17] 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

        [18] 于敏中等:《欽定日下舊聞考》,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19] 唐執(zhí)玉等:《畿輔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20] 《圣祖仁皇帝圣訓》,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21]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22] 傅維鱗:《明書》,四庫全書存目本.

        [23] 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24] 趙翼:《廿二史札記》,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

        [25] 陳鼎:《東林列傳》,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26] 萬斯同:《明史》,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27] 呂坤:《呻吟語》,四庫全書存目本.

        [28] 陳龍正:《幾亭全書》,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29] 唐甄:《潛書》,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30] 徐如珂:《徐念陽公集》,載《乾坤正氣集》,道光二十八年(1848)潘氏袁江節(jié)署求是齋刊本.

        [31] 呂留良:《呂晚村先生四書講義》,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32]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

        [33] 王源:《居業(yè)堂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34] 《清世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 黃宗羲:《明文海評語匯輯》,載《黃宗羲全集》第1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王雪萍]

        Topics on “Competent Emperor and Incompetent Mandarins”:

        A Research on Historical Comments on Emperor Chongzhen(崇禎) and His Mandarins and the Changes of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Mandarins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LI Wen-yu

        (History Department, School of Literatur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

        Abstract: The viewpoint of “Competent Emperor and Incompetent Mandarins”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comments on Emperor Chongzhen(崇禎) and his mandarins. When Qing Dynsty is founded, even though many people who regard themselves as adherents of Ming Dynasty feel nostalgic for the glory of Ming, many of them are reluctant to support this viewpoint. On the contrary, the early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endorse this view, which forms unique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Subjects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Chongzhen, people who consider themselves as Ming Dynasty's adherents, and emperors of Qing,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viewpoint “Competent Emperor and Incompetent Mandarins” reflect the conflicts and changes of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mandarins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Key words: “Competent Emperor and Incompetent Mandarins”, Chongzhen(崇禎),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mandarins

        猜你喜歡
        崇禎
        簡述明末清初過渡期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的工藝特點及其成因
        浙江圖書館藏崇禎刻本《萍社詩選》述介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40
        從崇禎二年毛文龍奏本看明金遼東戰(zhàn)局
        亡明罪魁禍首辨:崇禎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卷宗(2017年25期)2017-10-17 23:53:00
        明末的中樞決策與權(quán)力格局演進:以崇禎帝“改票”為視角
        求是學刊(2017年3期)2017-05-31 19:16:23
        崇禎亡國論
        長江叢刊(2016年9期)2016-11-26 02:06:44
        性格決定命運
        人間(2016年7期)2016-05-14 16:40:15
        淺析崇禎救國之策失敗的原因
        試論明崇禎年間閣臣的更迭
        黑龍江史志(2014年9期)2014-11-25 22:12:33
        魏忠賢安排美女色誘崇禎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黑人大荫道bbwbbb高潮潮喷 |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器| 免费视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52p| 人妻经典中文字幕av|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亚洲裸男gv网站|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国产视频精品一区白白色|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风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午夜福利|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久久影院|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激情| 欧美另类人妖|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99热国产在线| 色优网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精彩av大片在线观看 | 蜜臀av色欲a片无码精品一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成人做爰高潮尖叫声免费观看|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亚洲国产女同在线观看|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午夜男女很黄的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国产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亚洲亚洲 | 免费少妇a级毛片人成网| 亚洲精品黄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熟女高潮 |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