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菊 邵彤
行軍打仗時,軍事指揮員需知己知彼,方可百戰(zhàn)百勝。作文中的字詞句段似兵將,寫作則恰似行軍打仗,只有巧用“兵法”,才能寫出好文章。
打好“陣地戰(zhàn)”,需“彈藥充足”
寫作時,我們可以把筆下的字詞句段變成飛機、大炮、千軍萬馬,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縱深式地敘述,對人物進行立體化、多角度地刻畫。不惜筆墨,輪番雕琢,這樣的作文句式轟轟烈烈,語言厚重有力,能夠撼動人心。但要想打好“陣地戰(zhàn)”,我們在平日里就得多積累妙詞佳句。只有擁有厚實的語言積累,寫作時才會有“彈藥充足”的底氣。
下面我們不妨看一段“陣地戰(zhàn)”風(fēng)格十足的作文片段:
老師的批評就像直擊心靈深處的利刀,催促我在長滿荊棘的道路上行進。老師的批評里有幾分殘酷,有幾分期待,更多的是老師埋藏在嚴厲中的對我們的愛……
這段用于文章結(jié)尾的片段,將中心詞“批評”重筆勾勒,恰似陣地戰(zhàn)上的輪番猛攻,很有閱讀沖擊力,也極具心靈震撼力。
巧用“游擊戰(zhàn)”, 擇機打動讀者
作文“游擊戰(zhàn)”的精髓是善于組織精妙的言語,選擇恰當?shù)摹爱斂凇?,或評議,或敘述,或抒情,給讀者帶來一次次“游擊”,讓其不斷感受到文章中的道理、事件、情感等。它不是讓你擇機打擊讀者,而是要擇機打動讀者。
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就有一段很“游擊”的對白。通過前一段的沖突,大媽和郝建和解,大媽說:“小伙子,大媽這么誤會你,你都沒走,好人呀!”郝建說:“人倒了咱要是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倒了,咱想扶也扶不起呀!”
別小看這一來二去的兩句對白,直白的言語中卻富含情感與哲理,這無疑是一次有效的心理“游擊”,直中觀眾心扉,引人深思。
作文“伏擊戰(zhàn)”更容易“俘虜”人心
作文“伏擊戰(zhàn)”是指在行文中為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埋下伏筆,當前文“不經(jīng)意”的暗示與下文中“原來如此的結(jié)果”相對照時,讀者便“中了埋伏”,思路就會順著伏筆所引導(dǎo)的線索向前走,而這樣的文章更容易“俘虜”人心。另外,“伏擊戰(zhàn)”還可以讓文章在含蓄的行文過程中結(jié)構(gòu)嚴密,達到水到渠成的順暢效果。
下面這個作文片段就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zhàn)”:
一進姥姥的堂屋,就見正面墻上掛著蘋果大彩畫,看得我直流口水。表弟聽說我來姥姥家了,急著跑來找我玩。他湊到我的耳朵邊小聲地說:“聽說山上果園里的蘋果都紅透了,咱們偷偷溜進去,摘些又大又紅的蘋果過過癮吧……”
開頭不經(jīng)意地寫水果畫,就是為下文偷蘋果設(shè)下埋伏。前后一對應(yīng),“看蘋果-偷蘋果”的線索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來,然后會導(dǎo)出一場偷蘋果的“好戲”。
孫子曰:“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寫作也如此,我們絕不能打“無準備的仗”,只有備足“彈藥”,巧用“兵法”,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智慧的“將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