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民
蓮花坡位于環(huán)城東路中段上,是貴陽一個小有名氣的地方。它不僅名字詩意盎然,而且周邊的勝跡頗多。僅以重要的來說,就有君子亭、文昌閣、九華宮和陽明祠。
君子亭在蓮花坡西坡的城墻下,它的后面是華家閣樓,前面過去是一片荷塘。目光越過荷塘,可遙望扶風山的陽明祠。此亭呈長方形,由8根石柱支撐,形制古樸大方。貴州巡撫潘偉如、許兆椿都撰文歌贊此亭:“蓮出清波,花如人面;云開遠岫,月到天心”;“傍郭臨池,坐覽煙波遲素月;浮香送馥,人來殿閣扇熏風?!边@些對聯(lián)形象地描繪了君子亭的清幽風光。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君子亭重修竣工,恰逢貴陽人趙以炯考中狀元,李端棻從北京撰聯(lián)寄筑刻于亭上:“游釣記芳蹤,重看蓮沼波清,君子高風同仰止;秀靈鐘間氣,為報杏林春滿,狀元及第正歸來?!贝寺?lián)充分地表達了李端菜對鄉(xiāng)梓趙以炯開貴州點元之始的欣喜。
君子亭大概建于嘉慶年間,至今已200余年歷史。之所以命名為“君子亭”,是因為仰慕王陽明的學識和品格,君子亭的選址和朝向就飽含著對王陽明的敬意。王陽明在修文以“君子亭”名一小亭,并作《君子亭記》。此處也以“君子亭”名之,因此清人李宗坊說:“新建君子亭,為陽明也?!敝笤谕で八翉V植蓮花,蓮為花中君子,“君子亭”的內(nèi)涵就更豐富了。同時,人們也在清末民初把蓮花塘所在的這個坡,呼之為蓮花坡。
我的家就在君子亭下。記得解放初期,君子亭還完好,蓮花塘也倩影猶存?,F(xiàn)在君子亭只剩下幾根石柱,荷塘也早已填平了。所幸的是,君子亭雖已不存,但它所寄寓的對王陽明的敬重已變成了“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的貴陽精神,蓮沼清波雖已消失,但因它而得名的蓮花坡卻永遠地成為了貴陽極富詩意的地名。
文昌閣在蓮花坡的南面幾十米處,這里的老地名叫老東門。因為它是貴陽老城的東門,故叫“老東門”。貴陽新城的東門叫“新東門”,在環(huán)城東路北段上。老城東門的月城內(nèi),雄立著飲譽海內(nèi)外的文昌閣。此閣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頂結(jié)構(gòu)。修建此閣的目的,是為了昌盛文風和扶掖教化,因此供奉奎星、文昌和關(guān)羽。貴陽文昌閣建筑結(jié)構(gòu)奇特鮮見,引起國內(nèi)外有關(guān)專家的高度重視,是貴州省、貴陽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閣旁,還留有一段古城墻,見證了貴陽城600年的歷史。
從文昌閣到省醫(yī)一帶,過去并沒有路,是個大凹子,周圍地區(qū)的垃圾都往這里倒,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渣渣坡”。解放后才用泥、石填起來修了馬路,把老東門同對門的陽明祠、東山一帶連起來,因此解放前貴陽東面的村民百姓要進城,大多都要從蓮花坡南面上來,到老東門的丁字路口,再由此往南、往北或往西走。這個丁字路口,也因之變得很熱鬧。這里有開茶館的、開香煙鋪的、開鴉片煙館的,有賣米的、賣菜的、賣柴的,有理發(fā)的、算命的、看相的,三教九流,樣樣都有。那時,凡是要去陽明祠或是上東山游覽的騷人墨客,都要從這里經(jīng)過;從東山方向進城的馬馱子,也必須經(jīng)過這里。解放前,在三四公里的環(huán)城東路上,就數(shù)這老東門和紅邊門最為喧鬧了。
九華宮在蓮花坡的北坡。這九華宮是江南會館的別墅,是江蘇、安徽、浙江等省聯(lián)合修建的。九華宮占地面積雖然不算大,但建筑精致,景色秀麗。貴陽有湖南、江西、四川、兩廣、福建、云南等地的會館十幾個,但九華宮似乎更特別,對聯(lián)不僅多,而且很美,顯得更富江南才氣,更有文采。向義先生所集《貴山聯(lián)語》中,載兩廣會館13聯(lián)、湖南會館12聯(lián)、浙江會館7聯(lián)、四川會館5聯(lián)、云南會館5聯(lián)、江西會館4聯(lián)、福建會館1聯(lián),而江南會館卻達16聯(lián)之多,可見其聯(lián)之多之精。比如“越千山萬山,年年作客登樓,記否空江煙景;樂今雨舊雨,處處賦詩把酒,怡然去國心情”;又如“秋來黃葉成村,把酒忽生歸棹想;雨后青山滿郭,登樓權(quán)當故鄉(xiāng)看。”楹聯(lián)既描繪了九華宮景色,又飽含這些宦游黔中人士的濃濃鄉(xiāng)愁??上Т损^頻遭破壞,還駐過兵,到解放時已不成樣子。1951年在它的地址上建東新小學之后,這個會館就徹底消失了,蓮花坡北坡的這個勝跡,也從此名存實亡。
我讀貴陽師院時,宿舍就在東新小學旁邊,推開窗子,可以看到東新小學的全貌。另外,我從學校回家時,必須從東新小學門前經(jīng)過,每天起碼要從它面前過兩次。聽人說在東新小學教師宿舍處還立有九華宮的一塊碑,我還順路去看過。
陽明祠在蓮花坡東面幾百米處,是貴州有名的勝跡。它在扶風山下,是一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明朝時候,這里是個佛寺,叫扶風寺。嘉慶十九年即1814年,貴州巡撫慶保在扶風寺內(nèi)東部的空地上,修建了祀奉王陽的專祠即“陽明祠”。后經(jīng)張鞘、唐炯、羅文彬、丁寶楨等官紳的努力,才建成現(xiàn)在的樣子。
享堂為陽明祠的主體建筑,中有王陽明朝服巨像,像右刻隆慶二年即1568年明穆宗追贈王陽明為新建侯的敕書。殿角左方,是日本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贊頌王陽明的刻石。享堂外的游廊邊還有數(shù)十方石刻,是清代錢大昕、袁枚、翁方綱、成親王、阮元、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學者的題詠。很值一說的是,這些刻石,都是金石大家羅文彬精選、書法大師袁思畢雙鈞上石、名士文俊生鐫刻,用了4年時間刻成的,書藝價值極高,其拓本在國內(nèi)享有盛譽。我母親說,在舊社會,她的一位熟人還專靠
拓這些碑刻賣維持生計??上г凇拔母铩敝?,這些珍貴的碑刻全被砸爛。幸好在“文革”前夕,省博物館的某先生用相機把一方方石刻記錄了下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石刻,據(jù)說就是“文革”后根據(jù)這些照片重刻的。省博物館的這位先生,為貴州文物的保護,做了一件功不可沒的事。
民國五年即1916年,在扶風寺內(nèi)的西面建尹道真祠。尹道真生在正安縣,漢代學者,師從寫《說文解字》的許慎,是走出貴州向中原學習的第一人;學成之后回鄉(xiāng)教書,傳播中原文化,為貴州教育的先驅(qū)。道真縣之辟建,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大人物。尹道真祠內(nèi)有洪亮吉、康有為題寫的橫匾。洪亮吉是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學者,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人口控制的先知先覺?,F(xiàn)代大戲劇家洪深就是他的六世孫??涤袨樽圆槐卣f,盡人皆知。尹道真祠有這些名人題匾,很難得。
由上述可見,人們常把這一帶說成陽明祠,其實并不準確,因為這里不僅有陽明祠,還有尹道真祠和扶風寺。只是因為王陽明的名氣太大,人們就用它來概稱這一組古建筑群而已。
蓮花坡的周圍,還有不少勝跡??梢哉f,蓮花坡不僅名字詩意盎然,而且它的周圍還閃耀著貴州歷史文化的璀璨光輝。
(作者系貴陽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