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周敦頤對《中庸》的詮釋*

        2015-07-28 18:09:20張培高
        中州學刊 2015年7期

        張培高 楊 莉

        ?

        論周敦頤對《中庸》的詮釋*

        張培高楊莉

        楊莉,女,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成都610500)。

        摘要:雖然《周易》與《中庸》在周子的體系建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所不同。其中《周易》在周子的體系中主要起著建構本體論的作用,如他以“太極”作為“誠”的依據,而《中庸》則在其體系中主要起著建構心性論與工夫論的作用。如從心性論上說,無論是“誠者,圣人之本”還是“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主要都是以《中庸》為基礎而進行立論的。從工夫論上說也是如此,“立誠”與“至中”的修養(yǎng)工夫顯然是基于《中庸》而立論的,而“主靜”“知幾”“立志”都是圍繞“誠”而進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誠”的境界。

        關鍵詞:周敦頤;《通書》;《中庸》;誠;辟佛

        周敦頤的學術著作主要有《太極圖說》《通書》等。①雖然從書名上看,《太極圖說》與《易通》(即《通書》)都是解《易》之書,但從詮釋方法上說,兩者則有較大的不同?!短珮O圖說》基本是就《易》而發(fā)揮,而《通書》除了發(fā)揮《易》的思想外,還發(fā)揮了《中庸》《論語》《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引《中庸》的思想來解《易》,同時也以《易》來解《中庸》,這是一種《庸》《易》互訓的詮釋方法。可以說《通書》是一部以《周易》與《中庸》為基礎的綜合創(chuàng)新之作,既可以看成是解《易》之作,又可以看成是解《中庸》之作?!吨芤住放c《中庸》在周子的學術體系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所扮演的角色仍有所不同,大致來說,周子主要以《周易》作為建構本體宇宙論②的依據,在此基礎上,主要以《中庸》作為建構心性論和工夫論的依據。

        一、“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要復興儒學回應佛教的挑戰(zhàn),首先要為儒家的價值觀尋找本體宇宙論的依據,因為本體宇宙論是肯定世界真實性與合理性的理論基礎,而世界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是儒家價值觀產生、存在的前提。周敦頤為儒家價值觀尋找本體宇宙論的思路也是如此。他首先分析了世界萬物的生成。他在《太極圖說》中寫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莱赡?,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③要弄清這段話的意思必須首先弄清“無極而太極”的含義。而其含義,自朱陸爭論以來,至今未解決。

        從南宋初年流行的版本來看,首句有三種表述:“無極而太極”是“延平本”的表述,“無極而生太極”是楊方所得的“九江故家傳本”的表述,“自無極而為太極”是宋史館所修《國史》中《周敦頤傳》的表述。后兩種表述比較接近,那這兩種版本是否可靠呢?朱漢民先生認為:“從文獻學來看,九江本是周敦頤家的‘故家傳本’,刊載《太極圖說》的《國史》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典籍,這兩個版本所表述的思想比較一致,所以,它們的表述是絕不能輕易否定的?!雹苓@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原因在于:第一,朱子明確說以楊方的九江故家傳本校延平本,不同的地方有19處,且這幾處是“互有得失”的。朱子不滿意之處在于該本的首句而已,其因在于他把“無極”理解為“無形”,而該本的表述與朱子的理解不同罷了。第二,從“太極圖”的來源上看,雖然朱子肯定此圖為周子自作,但他并不否定周子之學與陳摶有某種關系(“竊疑是說之傳,固有端緒。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于是始為此圖,以發(fā)其秘爾”⑤)。既然有關系,那么周子創(chuàng)立此圖時就可能受到道家的影響。若受到道家的影響,把“無極”解釋為老莊的“虛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何況“無極”一詞出自老莊,且周子原文明說“太極本無極”。所以,筆者認為在《太極圖說》中,“無極”與“太極”是不同的。由此,筆者認為周子所建立的世界萬物的生成模式是: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人)。但在周子的體系中,“無極”不僅僅是“本原”還是“本體”。所以,周子的“無極”是一個本體論與生成論統(tǒng)一的概念。

        本體宇宙論一旦創(chuàng)立,回應佛教的挑戰(zhàn)就具有了堅實的基礎,因為若只講生成論是不足以回應的。華嚴四祖澄觀(738—839)就曾對儒家的生成論進行批評?!疤珮O”及“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世界的本原,同時也是儒家價值規(guī)范產生的前提,而澄觀從佛教的“空觀”出發(fā)否定了這種生成論,認為世界萬物皆是“真心”所變現。如此,世界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就被否定了,儒家倫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與前提。因為在佛教的思想體系中,雖然肯定“妙有”,但更主張“性空”,認為只有“真如”才是絕對不變的本體,“妙有”只是虛幻的、暫時的存在。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為宇宙建立了一個本體,且該本體也具有絕對性、永恒性和超越性。與佛教不同,周子是要肯定世界的真實性與合理性,為儒家的價值觀作論證,因此他一方面認為“無極”經過層層演化,最終生成了萬物和人類,另一方面又認為“無極”是“人極”的建立依據。他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⑥雖說人與物皆是稟陰陽而生,然而人卻是萬物之靈,有形與知,并稟有五常之性。正是因為有“知”,故能與外物相感。人與物接觸后,便有了善惡之分。朱子曰:“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而五性之殊,散為萬事?!雹呤ト擞幸娪诖?,于是創(chuàng)立了以“中正仁義”為內容的道德規(guī)范和主靜的修養(yǎng)方法,這一規(guī)范和修養(yǎng)方法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違背則兇,遵守則吉。我們可以看到,周子建構本體宇宙論的落腳點在“人極”,由“無極”到“人極”,天人由此而合一。但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只是“無極”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還不是本體本身或其屬性,它僅是人類的道德原則,這也就是說“在人道的理想之外就還存在一個與價值無涉的自然世界,這對于儒家價值理想的絕對性與神圣性是一種損害”⑧。如此一來,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普遍必然性仍然沒有得到十分有效的論證。

        周敦頤意識到此缺陷,并加以糾正。首先他把“太極”作為最高本體,去除了“無極”這一概念。因為若以“無”為本,便不能說“道德”是“無”本身或其屬性?!暗赖隆比羰瞧浔旧砘蚱鋵傩裕盁o”便不再是“無”,而是“有”了。他看到了這個難題,在《通書》中,對“無極而太極”進行了揚棄。他說:“水陰根陽,火陽根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熨獗儋?其無窮兮!”⑨又說:“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⑩這兩段是對《太極圖說》的解說,但拋棄了“無極”的概念,代之以“太極”。從“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來看,可知“太極”與“無極”一樣既是本原,又是本體,但從內容上來說,則根本不同,“無極”是“無”,而“太極”是“有”。由此出發(fā),他從本體宇宙論的高度論證了儒家的倫理綱常。他說:“誠者,圣人之本?!笤涨?,萬物資始’,誠之源也。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11)“誠”這一概念主要來自《中庸》。《中庸》通過“誠”把天人貫通起來,正所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12)。但與之相比,《通書》仍然有所不同,周子把它與“太極”合講,并且把“誠”作為最高本體的屬性?!啊笤涨?,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雖然這里提及的是“乾元”,但又說“一陰一陽”,這就是說“太極”是“誠”之根源。在性質上,這種產生于本體(“太極”)的“誠”是“至善”的?!吧啤敝罁卧?因為太極本身是至善的,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之者”即是“誠”。

        “誠”不僅源自“乾元”,同時也是“乾元”的屬性,更關鍵的還在于它是人類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的本原。他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13)“五?!敝溉柿x禮智信,“百行”泛指一切行為。這些道德原則和行為若沒有以“誠”作為依據,結果便是“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反之,是另一個結果“誠則無事矣”。

        總之,周子一方面認為“誠”源自“乾元”,另一方面又認為“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如此一來周子就以“誠”為中心溝通了天人,天人由此合一,正如劉宗周所說:“濂溪為后世儒者鼻祖,《通書》一編,將《中庸》道理又翻新譜,直是勺水不漏。第一篇言誠,言圣人分上事。句句言天之道也,卻句句指圣人身上家當。繼善成性,即是元亨利貞,本非天人之別?!?14)

        二、“誠者,圣人之本”與“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

        “誠”源自于“太極”,是“太極”的屬性,而人也是源自于太極的,那“誠”與人性之間的關系如何?或者說既然太極是“純粹至善”的,源自于太極的“人”也應該是至善的,既然如此,為何在現實生活中人卻有惡的行為,換句話說“惡”是如何形成的?在“誠”與人性的關系上,周子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為性命之源,而“道”是純粹至善的,那么源自“道”的人性也是至善的。這種本然的人性,周子以“誠”來表示,正所謂“誠者,圣人之本”(15),“圣,誠而已矣”(16)。在此,雖然他只論述了“圣人”,但圣人之性實際上就是人之性,圣人與賢人、常人之性的區(qū)別不是先天的不同,而是后天的不同。他說:“誠,無為……性焉、安焉之謂圣。復焉、執(zhí)焉之謂賢。”(17)這也就是說,“圣”之所以是“圣”在于“性焉、安焉”,賢人之所以是“賢”在于“復焉、執(zhí)焉”。所謂“性焉、安焉”是說圣人能存“善”,因而能夠做到“誠”。所謂“復焉、執(zhí)焉”則是指賢人不能存“善”,故而需要“復性”。在此,周子雖然只講了圣賢,但實際上常人的性也是善的,從他主張的“圣人可學”就可明了。

        既然人性皆善,那惡之因是什么?周子從兩個方面對此作了探討。

        第一,他認為雖然人與萬物皆是源于“道”的,但人與萬物還是有區(qū)別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是萬物之靈,是有知的,有知才會有不同的想法及由此導致的不同行為。周子說:“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18)又說:“誠,無為;幾,善惡。”(19)這里的“幾”和“感”與《周易》的“幾”與“感”的含義有很大的不同。在《周易》中,“幾”主要是指客觀事物的細微之象,“感”指陰陽交感。而在周子看來,所謂“幾”是指“知”之微,即所謂的“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20)?!案小笔侵溉伺c外物的交感,即人對外物的認識,也就是說“感”即是知。既然人是善的,那人之“知”(“幾”)為什么會有善有惡呢?其原因在于人有情欲。周子說:“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21)朱子也是如此解釋的:“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于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fā)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此陰陽之象也?!?22)這就是說人之意念萌動之際,在天理顯現的同時摻雜著人欲的成分,故而有善惡。

        第二,周子除了以“誠”論“性”外,還以“剛柔”等氣的特性論性。他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23)剛柔與善惡相配,形成了剛善、剛惡、柔善、柔惡等幾種主要的人性類型。其中“剛善”與“柔善”是好的,而“剛惡”與“柔惡”是不好的。人要做的就是去惡從善,或去惡復善,與此同時,使剛柔相輔相成。人一旦達到了剛柔并濟的狀態(tài),那就可以說達到“中”了。在此,他以“剛柔”論性與他的太極一元論是一致的。剛柔即是陰陽二氣。人皆稟氣而生,所以人與人之間由于剛柔有偏有正而導致有剛善、剛惡、柔善、柔惡的差別是必然的。圣人的本性是“中”,自然能夠做到剛柔適中,而常人則均有偏失,故人需要改變這種偏失以達到“中”。人性有剛柔不齊的思想受到后來理學家的重視。

        綜上所述,周子認為“惡”之形成有兩種原因:一是受到情欲的影響,二是剛柔失于偏。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何種聯系,周子沒有明確指出。(24)此外,他對人性的論述還蘊含了后來的“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qū)分。他一方面認為“誠”是“太極”的本質屬性,也是人的本性,純粹至善的;另一方面又以剛柔等氣的特性來論性。用張載、二程、朱子等人的觀點來說,前者屬于“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后者屬于“氣質之性”,是有善有惡的。這兩方面是不同的,但這兩者的關系周子沒有明確指出。

        三、“主靜”與“立誠”

        人有了惡之后,怎么辦呢?針對不同原因而造成的惡,周子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

        首先,針對“幾”“欲動情勝”,他提出了“主靜”“立誠”“知幾”等修養(yǎng)方法。

        第一,“主靜”。主靜是周子重要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25)儒家原來只講寡欲,“無欲”本是道家的說法。周子借用道家的說法,把儒家的“寡欲”發(fā)展為“無欲”。他說:“予謂養(yǎng)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是圣賢非性生,必養(yǎng)心而至之。養(yǎng)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26)“蓋寡焉以至于無”是說內心排除一切感性欲望(私欲)。如此,則能“誠立”“明通”。所謂“誠立”就是指人經過寡欲至無欲的修養(yǎng)之后,恢復了“誠”,從而成圣成賢。所謂“明通”就是《通書》中所說的“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27)。因為“無欲”,故而能做到“明通公溥”,若達到如此境界,與“圣人”就很接近了。這里的“明通”是指通曉易理,洞察人事之意,如此就能夠克服私欲,達到“至公”的境界。當然,“至公”并不僅僅是人修養(yǎng)后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天道的特點。周子說:“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天地至公而已矣?!?28)就是說,周子從修養(yǎng)的境界上論證了天人的合一。

        第二,“立誠”。在周子的體系中,“誠”既指客觀實在,又指最高本體的屬性與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時還是成圣的方法。作為方法主要有二:其一,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后至”(29)。其二,誠心,“端本,誠心而矣。則必善”,“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30)

        第三,“知幾”?!皫?,善惡”,這就要求在意念萌動之際抑惡揚善,為此必須“思”。他說:“《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療o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為圣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兇之幾也。《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幾其神乎’!”(31)“無思”與“幾”一樣,也出于《周易》,“無思”是指易道之自然無為。而在《通書》中,“無思”則是指“誠”,就是指“寂然不動”,即沒有“不善之動”。前者主要是指客觀的天道,而后者主要指人的道德境界。這就是說《通書》把《周易》的“幾”“無思”都作了內在主觀化的解釋?!盁o思”是本,但因為有“幾”的作用,“寂然不動”“無思”的狀態(tài)就會被干擾,因而“誠”就會變成不“誠”。圣人也有“幾”,但圣人不會因此而失去“誠”,乃在于能“知幾”,正所謂“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圣人”(32)。因而,常人要復“誠”必須以圣人為榜樣,在意念萌動之際、惡念未著之時,見幾通微,抑惡揚善。

        其次,針對剛柔失偏而導致的惡,周子提出了“至中”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說:“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惟中也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33)對此之惡,周子認為圣人通過教育使人達到剛柔并濟,進而揚善去惡?!爸疗渲小钡摹爸小笔侵高_到剛柔并濟的狀態(tài),達到了此狀態(tài)也就能做到中正仁義了。

        最后,他提出了“立志”的修養(yǎng)方法。這種方法對上述兩種不同原因造成的惡都適用。周子認為人有了不善之行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何謂“過”,甚至是不以“過”為“過”。只有“知過”和“知恥”,才有成賢成圣的可能。他說:“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34)在“可教”的基礎上,周子認為率先要做的是必須告訴人們自己的追求,于是他設定了一個價值追求的目標,即“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圣,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令名”(35)。圣人與天道為一體,自然能夠做到靜虛動直、明通公溥。賢、士都不及圣人,必須經過后天的修養(yǎng)。賢人以圣人為法,通過努力修養(yǎng),進而達到圣人的境界。普通士人則以賢人為效法對象,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進而達到賢人的境界,然后又通過努力最終達到圣人境界。雖然“圣、賢、士”三者具體的追求目標有所不同,達到的具體境界也有所差異,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成為圣人,并與天道合一。這是一種道德價值追求,這就意味著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比追求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東西——“道德”。若以此作為追求的目標,就能夠達到“無不足”的境界。周子說:“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36)“心泰則無不足”的境界就是一種超越功名利祿,進而安然處之、怡然自得的境界。這一境界就是宋明理學家所津津樂道的“孔顏之樂”的境界。實際上,這種境界也就是“誠”的境界??傊?,“立志”的修養(yǎng)方法對上述兩種不同原因造成的惡都是適用的。

        另外,還要指出的是上文所說的“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就有“內圣外王”之意,“學顏子之所學”是內圣,“志伊尹之所志”是外王。由此可知,周子雖然講“知幾”“無欲”“立誠”等內在修養(yǎng),但這不是其最終的目標,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外王,正所謂“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37)。由此也可知,雖然周子與佛老之人有密切來往,甚至“無欲”和“主靜”的修養(yǎng)方法還受了佛道的影響,但周子的追求與佛道有著根本的不同:一者是濟世安邦,一者是歸向山林。因此,周子雖無直接辟佛之語,但其實其書是為辟佛老而作,正如高攀龍所說:“元公之書,字字與佛反,即謂之字字辟佛可也?!?38)

        縱觀上述可知,雖然《周易》與《中庸》在周子的體系建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所不同。其中《易》在周子的體系中主要起著建構本體論的作用,如他以“太極”作為“誠”的依據,而《庸》則在其體系中主要起著建構心性論與工夫論的作用。從心性論上說,無論是“誠者,圣人之本”還是“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主要都是以《中庸》為基礎而進行立論的。從工夫論上說,也是如此。其中“立誠”與“至中”的修養(yǎng)工夫顯然是基于《中庸》而立論的,而“主靜”“知幾”“立志”的修養(yǎng)工夫從表面看來與《中庸》的關系并不大,但實際上則不然。因為無論是“主靜”“知幾”還是“立志”都是圍繞“誠”而進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誠”的境界。

        最后還要指出的是,周子之學(包含對《中庸》的詮釋)與二程相比有其不足之處。第一,他對人之“性”的論述還有不清楚之處,如“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就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和歧義。第二,他提出了“主靜”“知幾”的修養(yǎng)方法,但“未詳細說明主靜的問題,更沒有討論靜坐、靜修的問題”(39),也未詳細說明意念萌動之際具體應該如何涵養(yǎng)的問題。這些內容在后來的理學家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的討論。

        注釋

        ①關于周子的著作自南宋以來多有爭議。潘興嗣所撰的《濂溪先生墓志銘》說:周濂溪“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詩文十卷,今藏于家”。據此,朱子認為周子的著作有三種:《太極圖說》《易說》和《易通》,其中《易說》已佚,《易通》即《通書》。陸九韶、陸九淵看到《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便懷疑《太極圖說》不是周子的作品。今人侯外廬等學者則認為《易說》即是《太極圖說》或稱《太極圖·易說》,《易通》即是《通書》,除此外沒有另外一部稱為《易說》的書。參見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頁。②參見李存山:《中國傳統(tǒng)哲學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5頁。③⑥(18)(25)周敦頤:《周敦頤集》卷一《太極圖說》,中華書局,2009年,第1—5、6、6、6頁。以下僅注篇名及頁碼。④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412頁。⑤朱熹:《通書注·附錄》,《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2頁。以下僅注頁碼。⑦朱熹:《太極圖說解》,《朱子全書》第13冊,第74頁。⑧肖永明:《北宋理學與新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2頁。⑨《周敦頤集》卷二《通書·動靜第十六》,第28頁。⑩《通書·理性命第二十三》,第32頁。(11)(15)《通書·誠上第一》,第14、13頁。(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1頁。(13)(16)《通書·誠下第二》,第15頁。(14)黃宗羲:《宋元學案·濂溪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第482頁。(17)(19)《通書·誠幾德第三》,第16—17、16頁。(20)《通書·圣第四》,第17頁。(21)《通書·刑第三十六》,第41頁。(22)朱熹:《通書注》,《朱子全書》第13冊,第100頁。(23)(33)《通書·師第七》,第20頁。(2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5冊,《三松堂全集》卷9,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3頁。(26)《周敦頤集》卷三《養(yǎng)心亭說》,第52頁。(27)《通書·圣學第二十》,第31頁。(28)《通書·公第三十七》,第41頁。(29)《通書·《〈乾〉〈損〉〈益〉動第三十一》,第38頁。(30)《通書·〈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第39頁。(31)《通書·思第九》,第23頁。(32)《通書·圣第四》,第17—18頁。(33)《通書·幸第八》,第21頁。(34)《通書·志學第十》,第23頁。(35)《通書·顏子第二十三》,第33頁。(36)《通書·陋第三十四》,第40頁。(37)黃宗羲:《宋元學案·濂溪學案》,第523頁。(38)陳來:《宋明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5頁。

        責任編輯:涵含

        【歷史研究】

        *基金項目:西南石油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發(fā)展基金支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兩宋《中庸》學及其現代價值研究”(15BZX061);西南石油大學校級科技基金資助項目“文化研究科研團隊”(2012XJRT001)。

        收稿日期:2015-01-14

        文章編號:1003-0751(2015)07-0107-05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B244.2

        作者簡介:張培高,男,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四川大學宗教所博士后,哲學博士(成都610500)。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 中文字幕第一页人妻丝袜| 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国语| 蜜桃av抽搐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av网一区天堂福利| 日韩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 性生交大全免费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VA丝袜| 免费无遮挡毛片中文字幕| 农村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女| gg55gg国产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 av大片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喷潮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二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一级视频精品观看| 一级无码啪啪|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熟女肥臀白浆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v在线观看| 91网站在线看| 日本女优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影院软件介绍| 极品少妇hdxx麻豆hdxx|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