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肇鶯
?
淺論壽山石雕刻工藝的創(chuàng)新
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社會的大步前進,壽山石雕刻蓬勃興起,雕刻工藝品行銷天下,已成為中國玉石雕刻工藝中別具特色的奇葩。如何不斷提高雕刻作品的品位,使壽山石雕刻業(yè)能長盛不衰。其中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持續(xù)發(fā)展,才能滿足人們的藝術欲望。下面就這方面談點粗淺看法。
只有對雕刻作品不斷翻新、不斷豐富,并賦予時代的意義,才會永葆青春活力。事實上,傳統(tǒng)題材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都留有創(chuàng)新的足跡。傳承是“源”,創(chuàng)新是“流”。創(chuàng)新離不開傳承,不然,藝術之樹就會萎縮、枯干,成為無本之木。但是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呆板的仿古,要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去接受、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的東西,不能將傳承與復古等同起來。
壽山石雕的藝術創(chuàng)新,同樣不是憑空創(chuàng)新,而是要站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例如林清卿的薄意藝術,正是“在依賴于日積月累的精神涵養(yǎng),勤學苦練,在活潑的心靈飛躍而又凝神寂靜的體驗中,自然能空靈動蕩而又深沉幽渺?!敝軐毻サ墓奴F作品也是在古拙渾樸的外形下蘊藏著氣定神閑、超然物外的精神底蘊。每一位雕刻師不僅要學習繼承傳統(tǒng),更要敢于創(chuàng)新,不斷創(chuàng)新,還要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繼承是手段,創(chuàng)新是目的。筆者創(chuàng)作的《博古》以石之天然玉色, 以博古圖案略作修飾,簡練中款素性淳之氣頓生,非繁縟鏤雕所能及。在進行壽山石雕刻創(chuàng)作中,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繁簡適度、疏密有序、以少勝多等藝術的處理手法,可以使作品達到生動自然、富于生命力的美的境界。
文許肇鶯
壽山石雕刻設計、施藝離不開作者的審美觀,不同的審美觀有不同的作品。所謂美,不僅要形美,更要意美,也就是說能傳神,有意境,富韻味。雕刻作品的美學元素,神是核心。壽山石雕作品的藝術美感效果取決于石質性能能否被藝人合理地運用并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每種玉石都會有一定的瑕疵,壽山石也不例外,常見的壽山石中往往會存在斑點、裂痕、劃線等缺陷,這些就要求藝人在具體的雕刻中,要把石質的優(yōu)點放在首要位置并充分利用,做到神似巧色。巧妙利用瑕疵去創(chuàng)新,瑕疵也會變成美的一面。壽山石雕不注重追求造型或形體上的相同,它更強調表現(xiàn)出一種神似,即順應石質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天人合一的藝術風格。
《劍飾四件套》 許肇鶯/作
《三足瑞獸爐》 許肇鶯/作
壽山石雕刻工藝流傳千百年,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巧雕風格,其工藝的創(chuàng)新在于很大程度上的巧雕風格的創(chuàng)新。在雕刻界中,壽山石雕最注重的就是“相石取巧”,即雕刻藝人的構思要根據(jù)石材的形狀、紋理以及色彩等特點,做到因材施藝、因勢造型、因色取巧。這樣才能把石材的自然色相與雕刻藝人的高超技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壽山石的顏色特別的豐富而且色彩特別絢麗,是難得的雕刻材料。一件優(yōu)秀的壽山石雕作品,是不會出現(xiàn)拼接的情況的,基本上都是因勢造型,保持了石材的天然特色。
每一塊壽山石都是有靈性的,都是有自己的“生命”和“語言”的?!拔恼卤咎斐?,妙手偶得之”。一件成功的壽山石雕作品,乃創(chuàng)造精神與自然對象之和諧溝通,呈現(xiàn)的亦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械化大量涉入壽山石雕工藝品的制作,這種創(chuàng)新無疑給壽山石雕的未來帶來隱憂。雕刻家應該是執(zhí)著的,我們堅守著自己的立場,執(zhí)著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變節(jié),不半途而廢,不急功近利,而會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藝和藝術理念,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人藝術特色的作品。
《玉橫》 許肇鶯/作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積淀了豐富瑰麗的國學資源,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也構成了一個巨大豐富的中華文化資源寶庫,每位雕刻家如果能建立起一種自覺意識,從中汲取營養(yǎng),提取素材,開拓眼界,獲得靈感,那么,中國壽山石雕藝術的文化張力和生命活力,將會大大得以強化。
許肇鶯
藝名三毛,1979年出生于福建省連江縣,畢業(yè)于湄洲灣工藝美術學院。師從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施東輝,擅長印鈕、古獸、 螭虎、博古、巧色等創(chuàng)作。作品曾屢次獲得大獎,以及刊登各種精品集和雜志書刊。參加“鳳山雅集”潘家軍師生全國巡回展等?,F(xiàn)為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建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會員。任教于湄·職·院上塘珠寶玉石學院。曾推導過學生獲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術技能創(chuàng)新獎,一等獎與二等獎。獲獎榮譽:作品《瑞獸》獲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螭》獲第三屆“風采杯”青年藝術家大獎;《商飾玄鳥》獲第二屆福建省壽山石雕專業(yè)大展銀獎;《博古》獲第二屆《壽山石·中國印》大展銀獎;《螭吻風采》獲“中國四大名石雕刻大賽”銀獎;《劍飾四件套》獲第十六屆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祥獸》獲第十六屆工藝美術師精品博覽會銀獎;《三足瑞獸爐》獲2014百花·玉緣杯精品會銀獎;《瑞獸三足爐》獲2014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銅獎。
野竹道人者,韓子其源,字表墨泉,與共和國同年而生,共釋佛祖同日而誕。為人寬厚篤實,猶如國土;處事率真溫潤,恰似佛禪。手才學筷先握筆,發(fā)已染霜不離宣。執(zhí)教四十年,向無一課不精湛;作書六十載,從未一日筆曾干。臨秦篆、寫漢隸、摹魏碑,猶得神助而惟妙惟肖;待親眷、接友朋、對讀者,視若己身而惜福惜緣。常滴碧血研古墨,慣捻真情注毫端。修成縝密,造就沉潛。德高才亮,正心直管。入于清凈,達乎峰巔:
書之風姿彰顯大詩,直追太白力作;畫之意境蘊涵深理,酷似莊周名篇。詩文盡誠心,棄千嬌而取平和之淡;篆刻多高趣,納萬象而至方寸之間。
鑒賞韓家之彩墨,實游歷史之名園。梅風竹韻,隱百代之清幽;菊影蘭姿,含千秋之玄遠。返璞而歸真者,水仙藤蘿;表形以傳神者,荷花牡丹。有鳥皆鳴道,無石不證仙。雖二三筆,即萬般清凈;縱千百幅,亦一派天然。
細察韓子書,一柄中國劍。韓書魅力照人,寶劍寒光璀璨。劍光者,出自肌理而非表面;肌理者,緣于千錘而兼百煉。故爾,韓書將入十全之堂,馮賦便出九如之嘆:
如瑤琴之樂,磅礴而謙,美而不艷?,F(xiàn)圣者之大德,傳君子之偉岸。
《歲朝清供圖》 韓其源/作
如晴空之云,開合自如,飄逸而不失體;如山溪之水,肥瘦有節(jié),恣肆而不越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