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為師者眾多,又個性不一,水平參差,故而對學生的影響懸殊。讀黃玉峰老師《教學生活得像個“人”》,我時而因心有戚戚焉而歡欣,時而因缺乏勇氣痛失教育良機而愧悔。讀其教育理念,陳而不舊,日讀日新; 睹其教學所思,平而不庸,時讀時嗟。
書中引用了美國當代作家卡內(nèi)基教育促進基金會主席博耶的一句話:“在平庸的海洋上是不可能有優(yōu)質(zhì)之島的。”這句話振聾發(fā)聵。教師隊伍就是一片海洋,教師隊伍平庸與否決定著學生的“質(zhì)量”。哪樣的老師才不平庸呢?
敢于在應(yīng)試教育的背景下,堅持人文教育的老師不平庸。他們沒有忘記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有健全人格的人,他們始終堅持為學與做人并重。只是遺憾現(xiàn)在這樣的老師還是少了些。
固然,教師的處境有諸多的無奈,教育的成績被納入選拔與淘汰的體系,學校要生存下去,每個家庭對孩子充滿期待,學生的一紙成績幾乎決定終生。但是無奈不意味著妥協(xié)與屈服,素質(zhì)與應(yīng)試不是只能對立,它們也可和諧共生。教室門一關(guān),三尺講臺,人們對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有多少期待?可否不要明知無益卻硬讓學生在題海中艱難跋涉?可否閉上照搬教參而慷慨激昂的嘴,將寶貴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酣暢淋漓地讀,去細膩深刻地思,去盡情揮灑地寫?黃玉峰老師說:“渾渾噩噩的‘小教師與木鐸金聲的‘大教師的區(qū)別也就在這里?!?/p>
博學篤思、勇于探索的老師不平庸。博學之師能為學生打開一扇望遠的窗,從而可領(lǐng)他們走得更遠。有的語文教師頗通歷史,在課上正史、野史或奇聞軼事信手拈來,學生如被磁石所吸引,教師又偏于緊要處留下不說,學生不覺盡興,索性買一本書來自讀,豈不快哉?
有的老師精于詩詞,每有興會之處,絕妙詞句脫口而出,教師本人氣質(zhì)自華,課堂詩情濃郁。學生經(jīng)常浸泡在詩詞的海洋中,自然也有遨游之愿。于是漸漸發(fā)現(xiàn)一些同學的書桌上,多了各種詩人的集子。
可以想象,黃玉峰老師某次因提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于是一時興起,在黑板上筆走龍蛇,一氣呵成。那揮筆成文的英姿,那堪稱書法作品的文字,是何等的震撼!我相信,他的學生一定會久久不忘這節(jié)特殊的課,也一定有人因此而迷戀上詩詞。
然而最讓人震撼的卻不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亮點,反而是眾多老師們?nèi)諒鸵蝗諒氖碌钠掌胀ㄍǖ摹罢n”。
比如上課用的教材。他顯然早已了悟“用教材教”,他以個人的見識和膽魄,以個人相當?shù)膶W問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獨立地處理教材。許多被視為無用不美之文統(tǒng)統(tǒng)被棄,而許多經(jīng)典名篇走入了課堂。
比如課堂教學。他強調(diào)“真”“誠”二字,以學生有收獲為終極目的。他用大部分時間讓學生誦讀,敢于推行“死記硬背”。他不會跟風作秀,只把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他不會因人們指責“滿堂灌”而輕易否定這種講法,相反他卻更理智地去思考“教無定法”“教亦多術(shù)”的說法。
比如教學活動的安排。他的學生有專家講座可聽,有各種展覽可觀; 可練書法、學篆刻; 可賞文物、演話劇; 他們暢游書海也寫論文,他們飽覽名勝,一展才情。黃玉峰說:“生活有多大,我們的語文也應(yīng)該有多大。”這就是他所倡導的大語文。
黃玉峰老師肩負責任,所以他始終因教育中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而痛心; 他心懷學生,所以他為教師的技術(shù)與藝術(shù)、知識與見識、學歷與能力的落差而糾結(jié); 但是他又樂觀而自信。從教四十年,立志改革,傾囊相授; 他又苦心孤詣,鉆研文化名人,他的《說李白》《說杜甫》《說蘇軾》引起強烈的反響。書中多有創(chuàng)見,我想這無不是用心思考的結(jié)果。
魯迅先生說:“噴泉里出來的是水,血管里出來的是血?!苯處熥陨硭刭|(zhì),尤其是教師的人格影響著他的學生。黃玉峰認為成為一個教書匠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是自己的選擇。在我們老師的心里總應(yīng)有一種認識,那就是教育始終是人的教育; 總應(yīng)有一種理想,那就是用自己的魅力讓學生愛上學習;總應(yīng)有一種習慣,那就是博覽群書;總應(yīng)有一種勇氣,那就是改變自己;總應(yīng)有一種智慧,那就是不斷地反思;總應(yīng)有一種執(zhí)著,那就是堅持不懈。
為師如此,學生之幸,教育之幸,國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