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小舒
關于“偽科學”的那點事兒 十幾年前,一位中醫(yī)首次提出了“亞健康”這一概念,用來借指一種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tài),進而提醒人們關注身體狀況,預防疾病發(fā)生。
“亞健康”被定義為一種臨界狀態(tài),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適應能力和反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tài)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就有可能會引起身心疾病,因此又有“次健康”“灰色狀態(tài)”等稱謂。
這個概念提出后在國內產生了巨大反響,很多媒體和專家開始關注這一話題,人們也開始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同時,也有一些制藥商抓住機遇,開始打著“亞健康”的旗號推銷各種保健品。于是乎,這個概念在“火遍全國”的同時,也被推上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十幾年后,在人們都普遍接受了這一概念之時,一些媒體又突然話鋒一轉,攻擊起這個概念的“偽科學”性,甚至還為此專門制作了專題“證明”這一概念的不合理,原因有以下幾點:這個概念是中醫(yī)提出的、只在國內盛行,這個概念只讓中醫(yī)和保健品商家受益、廣大群眾只是變得更容易被忽悠,順便,還大書特書地黑了中醫(yī)一把。當然,這些對“亞健康”是否為偽科學、中醫(yī)是否靠譜的爭論無疑又激起了千層浪。
由于所謂的“亞健康”癥狀本身病因不清、難以定義,因此很難用一個直接、明確的詞語來定義,而是否存在所謂的“亞健康”狀態(tài)、究竟何種狀態(tài)才可以被歸納為“亞健康”范疇,似乎也存在著諸多爭議。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人從所謂的健康狀態(tài)發(fā)展到疾病狀態(tài)都會有一個過程,不同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西醫(yī),中醫(yī)主張的是調理身體、關注健康以及疾病的預防,因此用這樣一個表示臨界的詞匯來提醒人們關注個人身體狀況似乎也沒什么不可,畢竟,這并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二元邏輯世界。
雖然說科學永遠走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這個較新的醫(yī)學概念存在爭議也很正常,但拿著討論“亞健康”概念是否是偽科學的幌子來不負責任地隨意指責,難免給人一種“中醫(yī)高級黑”的嫌疑。與其說亞健康是中醫(yī)杜撰出來的偽科學和中國特色,倒不如說國人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是普遍的現象?;蛟S我們該關注的不是一個詞語的合理性與否,而更多的是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畢竟,健康這種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將“自覺不爽、檢查無病”的“奇怪”狀態(tài)命名為亞健康,進而引導人們更加關注身體狀況,又有什么不可呢?
你是否也在遠離鍵康的路上?
飲食不合理、睡眠不足、缺乏鍛煉、壓力過大、過度勞累、長久的不良情緒……以上任何一項因素都會讓你離健康的身體狀態(tài)越來越遠,但不幸的是,上述不良因素全都占齊了的人似乎也不在少數。不要把年輕當成放縱的資本,也不要拿“沒什么病”當做不注意身體的理由,很多時候,你與疾病只是一墻之隔。
曾經的一份《中國人健康大數據》讓人們再次對國人的健康問題產生了擔憂,其中白領一族的身體狀況更是不容樂觀。據統(tǒng)計,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大國,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因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其中尤以年輕白領居多。
據相關統(tǒng)計顯示,白領階層中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高達90%,10小時以上的占62.3%,超過12小時的占20%,而中國白領平均每周的運動時間卻只有2.61個小時。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一再被壓縮的運動時間,導致越來越多白領脫離了健康的“軌道”,接近六成的主流城市白領人群都處于過勞狀態(tài)。而前瞻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2015年—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行業(yè)市場前瞻與投資規(guī)劃分析報告》數據也顯示,中國內地城市35歲至50歲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齡平均比實際年齡衰老10年,健康狀況明顯降低。至于那些關于每多少秒就有多少人罹患癌癥或者死于某某疾病的數據,似乎不用說明具體數值,光想想就足以讓人不寒而栗了。
有意識地進行健康管理或許才是強調亞健康概念的人真正想要提倡的,關注健康并不是一種危言聳聽或者草木皆兵的行為,而是提升你的生活品質與身體素質的必要手段。目前,無論是國人的健康管理意識還是國家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還都處于發(fā)展初期,健康管理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存在著諸多的障礙。
所謂健康管理,是指基于健康體檢結果,建立專屬健康檔案,給出健康狀況評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處方),據此,由專業(yè)人士提供一對一咨詢指導和跟蹤輔導服務,使客戶從社會、心理、環(huán)境、營養(yǎng)、運動等多個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維護和保障服務。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病因主要不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引起的,這種新的醫(yī)學觀念被稱為“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健康管理就是運用信息和醫(yī)療技術,在健康保健、醫(yī)療的科學基礎上,建立的一套完善、周密和個性化的服務程序,其目的在于通過維護健康、促進健康等方式幫助健康人群及亞健康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風險狀態(tài),遠離疾?。欢坏┏霈F臨床癥狀,則通過就醫(yī)服務的安排,盡快地恢復健康。
顯然,在我國,這種“高端”的概念目前仍只適用于經濟收入較高的人群,而健康管理市場的混亂也使得國家無法就健康管理制訂配套政策,除部分社區(qū)或中小醫(yī)療機構參與外,沒有一家真正的國家級大型醫(yī)療機構在研究健康管理技術模式問題,這也讓我國的健康管理產業(yè)前景不明。在這樣的狀況下,民眾似乎只能依靠自己的意識和能力來對自身健康進行自主管理,但健康管理并不等同于吃保健品,也不單單只是做個體檢這么簡單。
信廣告?不如去慢跑!
在中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雖然國民健康管理意識逐漸提高,但隨之提高的并不是人們的健身意識,而是保健品的銷量。且不說那些被說得天花亂墜的保健品究竟是否有效,也不說長期吃各種功能的保健品是否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單從經濟效益來講,花大價錢買那些效果玄而又玄的東西,倒不如抽點時間做些肯定有益處的運動。說得難聽點,基本上,任何以改善亞健康狀況為名推銷保健品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早在199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提出了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宣言,因為缺乏運動是造成多種慢性病的四大主要原因之一,能夠直接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以及肥胖等健康問題。而運動健身則是公認的控制慢性病最重要的、簡單而有效的手段。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另一項統(tǒng)計數字也表明,全球每年有200萬人死于因“身體缺乏活動”而導致的疾病,發(fā)表在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的一項研究結果還顯示,與那些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相比,空閑時間不去運動的人,在生物學意義上平均要衰老10歲。
雖然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的鍛煉時間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還是與一些西方國家有較大差距。曾經有調查顯示,中國人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僅為28.8%,不到三成,而大部分人把不參加鍛煉的原因推給了“沒時間”。
雖然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大部分中國人的工作時間都相對較長,但所謂“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想動,就總會找到合適的方式。與其說是時間的問題,倒不如說是意識問題。沒有真正意識到鍛煉的必要性,才是國人運動時間少的根本原因。
在很多西方國家,運動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起床后運動一小時,是很多人迎接新一天的方式。在日本,孩子放學后都會留校參加體育運動,而日本國民參加體育運動的比例更是達到了82.3%,大部分人的體育鍛煉習慣都會持續(xù)終生,真正體現了“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而美國人對健身的熱衷,就像中國人熱愛美食一樣,只不過,前者會讓你更健康,后者則會讓你發(fā)胖。在澳大利亞,情侶們約會的內容不是像大部分中國人一樣去餐館吃上一頓,而是相約去跑步,他們認為只有在運動中,才能顯示自己的魅力。
沒時間并不能成為不鍛煉的借口,鍛煉也并非只有去專業(yè)的健身館才能實現。只要想辦法動起來,你的身體就總會比坐著不動強。比如堅持多站少坐,多爬爬安全的樓梯、少坐“危險”的電梯,認真做做家務,下班后少坐兩站地鐵、走路回家,亦或者在家做做健身操,任何一種運動都可以讓你的身體燃燒起來,而運動帶來的改變,則是即刻發(fā)生。
運動:好處多到你想不到
“生命在于運動?!狈▏骷曳鼱柼┑倪@句至理名言,貼切地描述了運動與人體之間的密切關系。保持活躍的生活狀態(tài),是我們改善身體狀況必做的頭等大事,其實,也是我們大部分人很容易做到的。
研究表明,定期運動不僅能夠降低罹患或死于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的風險,還能預防某些癌癥,改善情緒,強健骨骼,強韌肌肉,提高肺活量,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以及幫助維持健康體重??梢哉f,運動的好處多到數不勝數,而只要你動起來,身體的變化也隨即發(fā)生。
隨著研究的深入,體育鍛煉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愈發(fā)明晰,從對各個主要器官系統(tǒng)的影響,到對多種基因活性的影響,從對認知能力、控制血糖能力到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可以說運動所帶來的益處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質量。
眾所周知,合理的運動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運動能降低血壓和減少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子(即壞的膽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子(即好的膽固醇)含量,同時,能夠增加脂肪和肌肉組織中的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從而降低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同時,當體育鍛煉成為日常習慣后,人體的肌肉組織就會提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這意味著胰臟可以更輕松地保持體內血糖穩(wěn)定,低濃度的胰島素就能達到過去高濃度胰島素所能達到的效果,這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特別的意義。另外,體育運動還能促進另一種吸收葡萄糖的途徑,這種途徑不依賴胰島素,這也可能成為糖尿病治療的一個新方向。另有實驗表明,糖尿病患者進行多種不同運動有助于控制其體內的血糖水平,也就是說,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將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相結合,比做單一運動更有益處。
此外,運動也會對大腦產生諸多益處,同時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茖W家通過研究發(fā)現,在長跑中,人的大腦會釋放出更多的內啡肽(一種能令人產生愉悅感的鴉片樣激素),而且這種物質會作用于大腦中掌管強烈情緒的區(qū)域,進而使長時間運動者產生一種愉悅感,也就是所謂的“跑步者快感”,這種運動快感可以提升運動者的情緒,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運動能夠增加大腦中海馬體的體積,而受運動影響的海馬體部位則掌管著人們對熟悉環(huán)境的記憶,同時也能夠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可以說,當體育運動成為了一種習慣后,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就會逐漸累積,不僅會提高個體耐力,讓你遠離各種疾病,使身體越來越健康,同時也會令你的身材變得更好。如此一勞多得的方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該如何選擇運動項目,如何掌握合理的運動時間,這還要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別、體質、休息時間等多種因素來決定。運動分為有氧代謝運動和無氧代謝運動兩類。有氧代謝運動包括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繩、健身操等,這種運動以增強人體吸入和輸送氧氣的能力為目的,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的最有效、最科學的運動方式,它適合于絕大多數人的鍛煉,同時,它也是減肥的最健康有效的途徑。無氧代謝運動包括舉重、百米沖刺、摔跤等,這類運動由于速度過快、爆發(fā)力過猛,使機體在瞬間需要大量的能量,而在正常情況下,有氧代謝是不能滿足身體此時的需求的,于是糖就進行無氧酵解,以迅速產生大量能量。做一些屬于無氧運動的力量訓練,能夠增加肌肉新陳代謝率,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也能夠增加骨密度,有效降低骨質疏松的風險。但做無氧運動時,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掌握好時間和強度,否則反而會對身體不利。還是那句話,無論你選擇什么樣的運動方式,只要你動起來,你的身體就會即刻發(fā)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