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風兵 李玉北 胡章勇 熊杰 鄒自英 朱義芳 王丹 劉媛 劉晨霞
(1.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610500;2.劍閣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廣元628300;3.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四川 成都610083;4.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610031)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屬中毒力最強的菌種,通過在宿主體內增殖、擴散和產生多種毒力因子而引起侵襲性及毒素性疾病,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巨大,美國每年因MRSA感染致死的患者人數(shù)相當于病毒性肝炎、AIDS、結核病死亡人數(shù)的總和[1]。1961年全球首次分離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2],自上世紀80年代起檢出率逐漸增高,現(xiàn)階段我國綜合醫(yī)院中MRSA占臨床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檢出率為67.6%[3],而且MRSA的多重耐藥現(xiàn)象有增多趨勢,更進一步增加了治療難度。國內研究報道,不同地區(qū)的MRSA菌株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存在較大差異[4],因此不同地區(qū)合理選擇抗菌的方案不同。本研究收集2013年2月~2014年4月成都地區(qū)3家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臨床分離的86株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研究成都地區(qū)現(xiàn)階段MRSA的臨床分布特征,同時進行耐藥性監(jiān)測,為臨床實際工作中MRSA的合理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材料
1.1.1 MRSA菌株來源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4月成都地區(qū)3家三甲綜合醫(yī)院檢驗科于各類臨床標本中分離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86株(其中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41株,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33株,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12株),剔除同一例患者相同標本來源送檢分離的重復株。同時抽取相同時間段112株非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其中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55株,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35株,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2株)。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購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1.2 實驗儀器 培養(yǎng)基及藥敏試劑;細菌鑒定及藥敏測試儀(ATB)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培養(yǎng)基購自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藥敏試劑,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1.2 方法
1.2.1 MRSA的判定 根據(jù)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推薦的標準,通過微量肉湯稀釋法將苯唑西林最低抑菌濃度(MIC)≥4mg/L的金葡菌判定為MRSA 菌株[5]。
1.2.2 藥敏試驗的方法及判定 藥敏試驗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各個抗菌藥物對MRSA菌株的MIC值,并按照2013年CLSI制定的M100-S23標準對藥敏結果進行判定,并與112株非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比較。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通過χ2檢驗比較MRSA菌株與MSSA菌株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之間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RSA菌株的臨床分布情況 收集MRSA菌株共計86株,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齡分布為1~92歲,平均為(46.4±23.6)歲,其中少年組(<18歲)6人,占6.9%,青年組(18~40歲)18人,占20.9%,中年組(40~65歲)19人,22.2%,老年組(>65歲)43人,占50.0%;86株 MRSA菌株在各類標本中的分布情況(見表1),其中呼吸道標本的構成比最高,占60.5%,其次為傷口分泌物,占18.5%;在各個臨床科室中的分布情況(見圖1),其中排名前二位的科室為:ICU(占26.7%)、呼吸內科(占23.3%)。
表1 MRSA菌株在各類標本中的分布情況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MRSA strains in various specimens
圖1 MRSA菌株在各個臨床科室中的分布情況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MRSA strains in various clinical departments
2.2 MRSA菌株的耐藥性監(jiān)測
2.2.1 MRSA與MSSA之間耐藥率的比較 兩組菌株對利福平、慶大霉素、四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藥率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見表2。
2.2.2 MRSA菌株聯(lián)合耐藥模式 在86株MRSA菌株中,多重耐藥MRSA菌株共有75株,占87.2%,共有22種聯(lián)合耐藥模式(見表3),其中四種模式最常見:①聯(lián)合耐四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紅霉素、慶大霉素25株,占29.1%。②聯(lián)合耐四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利福平、紅霉素、慶大霉素15株,占17.4%。③聯(lián)合耐四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慶大霉素11株,占12.8%。④聯(lián)合耐四環(huán)素、克林霉素、紅霉素10株,占11.6%。
表2 MRSA與MSSA對常見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比較Table.2 Comparison of MRSA and MSSA on the resistance rates of common antimicrobial drugs
表3 MRSA菌株常見的聯(lián)合耐藥模式分布Table.3 Common joint resistance pattern distribution of MRSA strains
2.2.3 比較ICU與非ICU科室MRSA菌株的耐藥率 ICU病房內的MRSA菌株對利福平、慶大霉素、四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藥率均高于非ICU病房(P<0.05)。所有 MRSA菌株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喹奴普?。_福普汀的耐藥率均為零。ICU病房內MRSA菌株對克林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低于30%,非ICU病房內MRSA菌株對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低于30%,見表4。
表4 ICU與非ICU科室MRSA菌株對常見抗菌藥物耐藥率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ICU and non-ICU departments on the resistance rates of common antimicrobial drugs
2.2.4 常見抗菌藥物對MRSA菌株的MIC值情況13種臨床常見抗菌藥物對本研究的86株MRSA菌株的 MIC50、MIC90、MICrange具體情況(見表5),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喹奴普?。_福普汀對MRSA菌株的MIC均在敏感范圍之內,MRSA菌株對其他抗菌藥物呈不同程度耐藥,其中,克林霉素對MRSA的體外抗菌活性相對最好(MIC50為0.25mg/L,MIC90為 16mg/L),其次為莫西沙星 (MIC50為4mg/L,MIC90為32mg/L);利福平對 MRSA 的體外抗菌活性最差(MIC50為32mg/L,MIC90為256m/L)。
表5 常見抗菌藥物對MRSA菌株的MIC值情況Table.5 The MIC values of MRSA strains against common antimicrobial drugs
2.2.5 萬古霉素對MRSA菌株的MIC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萬古霉素對63.9%的MRSA菌株MIC值≤0.5mg/L,有7.0%的 MRSA 菌株的 MIC值為2 mg/L,見表6。
表6 萬古霉素對MRSA菌株的MIC分布Table.6 The MIC distribution of MRSA strains against Vancomycin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臨床檢出率逐年增高,是目前醫(yī)院感染最重要的革蘭陽性菌之一,且耐藥性日益嚴重,對公眾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脅,MRSA感染現(xiàn)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感染性疾病之一[6]。我國是MRSA菌株流行的高強度地區(qū),而MRSA的流行病學特點及耐藥性存在地域性差異,因此,我們進行本項研究,以了解成都地區(qū)目前MRSA菌株臨床分布的基本特點及耐藥現(xiàn)狀,為現(xiàn)階段抗感染治療方案的合理制定以及今后MRSA菌株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提供重要依據(jù)。
本次研究中,成都地區(qū)現(xiàn)階段分離的MRSA菌株大多數(shù)來源于呼吸道標本(占60.7%),這與徐紅云等2008~2010年對云南省昆明市MRSA菌株臨床分布的報道一致[7],說明呼吸道是本地區(qū)MRSA感染的重要部位;本資料提示多數(shù)MRSA感染者為65歲以上的老年病人,考慮與該年齡組人群免疫功能減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有關;MRSA分離標本主要來自ICU、呼吸內科,與耿先龍等的研究結果一致[8],考慮與入住這二個科室病人的基礎疾病較重、接受侵入性操作機會多以及科室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因此,應重視ICU和呼吸內科的65歲以上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盡早進行MRSA的主動篩查,以期早期診斷、早期隔離治療,并注意院感預防,積極控制MRSA感染的院內流行。
本資料可見,成都地區(qū)現(xiàn)階段絕大多數(shù)MRSA呈多重耐藥現(xiàn)象,最常見的3個聯(lián)合耐藥模式均包含同時對四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慶大霉素耐藥,且本研究發(fā)現(xiàn)MRSA菌株對四環(huán)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平、慶大霉素的耐藥率顯著高于MSSA菌株,與趙自云等的報道一致[9],考慮與 MRSA菌株內存在葡萄球菌盒式染色體(SCCmec)有關,該元件內含多種耐藥基因的質?;蜣D座子,形成耐藥基因連鎖,從而導致MRSA菌株具有多重耐藥性。SCCmec基因型目前分為五個型別,不同的基因型對應不同的耐藥譜,據(jù)相關研究報道[10],SCCmec基因型與MRSA的流行背景有關,不同的地區(qū)的SCCmec分型可能不同,我們課題組下一步擬研究本地區(qū)現(xiàn)階段SCCmec基因型別的分布規(guī)律。
本調查ICU病房內的MRSA菌株對利福平、慶大霉素、四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藥率顯著高于非ICU病房,與郭靚等研究報道相似[11],考慮可能由于這兩個病區(qū)中危重病人數(shù)量、有創(chuàng)性操作機會、空氣質量、用藥習慣等不同,導致兩個病區(qū)中整合在MRSA菌株盒式染色體上的多種耐藥基因連鎖的機會不同。ICU病房內的MRSA菌株除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喹奴普?。_福普汀全部敏感外,僅對克林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低(均低于30%),對其余的抗菌藥物耐藥情況嚴重(均大于80%),與劉琴2012年對湖南省岳陽市某醫(yī)院監(jiān)護室的相關研究比較[12],耐藥情況有所不同,考慮可能與兩個地區(qū)ICU內SCCmec基因型別以及用藥習慣不同有關,應避免以上耐藥率大于80%的抗菌藥物在本地區(qū)ICU病房內的應用,盡可能逐步降低其耐藥率,并加強對ICU內MRSA菌株的耐藥性監(jiān)測及控制工作。
由本研究常見抗菌藥物對MRSA菌株的MIC值(包括 MIC50、MIC90、MICrange)提示,所有 MRSA 菌株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環(huán)素、喹奴普?。_福普汀均無耐藥情況,除此之外,對MRSA菌株的體外抗菌活性相對最好的抗菌藥物依次是克林霉素、莫西沙星,體外抗菌活性最差的藥物為利福平,這與陳智鴻等2000年對本地區(qū)MRSA耐藥性監(jiān)測的結果有所不同[13],兩次調查間隔十余年,考慮隨著抗菌藥物的新舊更替、用藥習慣及選擇性壓力的變化,MRSA的流行背景已發(fā)生改變。本資料中萬古霉素對63.9%MRSA菌株的MIC值≤0.5mg/L,但需要重視的是:有7.0%MRSA菌株的 MIC值為2mg/L,此濃度為金葡菌對萬古霉素的敏感折點,因此應動態(tài)監(jiān)測本地區(qū)萬古霉素對MRSA菌株的MIC值,警惕萬古霉素MIC漂移現(xiàn)象[14]。
臨床對入住ICU、呼吸內科65歲以上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應盡早進行MRSA的主動篩查,以期早期診斷、隔離治療。成都地區(qū)現(xiàn)階段絕大多數(shù)MRSA具有多重耐藥性,且對大多數(shù)抗菌藥物耐藥性嚴重;加強對ICU內MRSA的耐藥性監(jiān)測及控制工作;應動態(tài)監(jiān)測本地區(qū)萬古霉素對MRSA菌株的MIC值。
[1]Boucher HW,Corey GR.Epidemiology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Clin Infect Dis,2008,46(5):344-349.
[2]Matouskova I,Janout V.Current knowledg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community-associat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2008,152(2):191-202.
[3]肖永紅,王進,朱燕,等.Mohnarin 2008年度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6):2377-2383.
[4]郭燕,朱德妹,胡付品,等.2010年中國CHINET葡萄球菌屬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和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3,13(2):86-92.
[5]Tenover FC,Moellering RC Jr.The rationale for revising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vancomycin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terpretive criteria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J].Clin infect Dis,2007,44(9):1208-1215.
[6]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專家委員會.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1,5(3):66-72.
[7]徐紅云,劉春林,袁文麗,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1):52-54.
[8]耿先龍,吳國榮,葉燕,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布特征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8):1661-1662.
[9]趙自云,牟曉峰,江秀愛,等.2007-2009年青島地區(qū)部分醫(yī)院MRSA感染耐藥性分析[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1,26(6):541-543.
[10]葉慧,高燕渝,呂曉菊,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研究[J].西部醫(yī)學,2009,21(4):527-529.
[11]郭靚,范紅,陳知行,等.華西醫(yī)院5年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醫(yī)院感染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9):1151-1154.
[12]劉琴.重癥監(jiān)護室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2,19(2):272-273.
[13]陳智鴻,呂曉菊,范昕建,等.金黃色葡菌萄球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3,3(1):13-15.
[14]Gregory S,Roger W,Lawrence F,etal.Vancomycin MIC creep in non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VISA),vancomycinsusceptible clinical 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blood isolates from 2001-05 [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7,60(10):78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