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光
1958年9月,我正在浙江嵊縣中學讀高三。大約開學后的兩個星期,一天,幾位老師、工友,還有幾位泥水師傅忽然來到操場邊,鼓搗一天,造起了一座土高爐。接著就到高中各班抽調(diào)了一些身強力壯的男同學,輪流到土高爐邊拉風箱。我所知道的大辦鋼鐵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緊接著,鋪天蓋地的宣傳活動全面展開。城關鎮(zhèn)所有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橫幅,上面寫著“書記掛帥,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大辦鋼鐵”、“各行各業(yè),停車讓路,確保鋼鐵元帥升帳”。幾天后,口號升級,出現(xiàn)了“苦戰(zhàn)實干拼命干,為完成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斗,以實際行動超英趕美”等口號。
宣傳工作開始后,我看到一支支由青壯年農(nóng)民組成的戰(zhàn)斗隊、突擊隊,扛著紅旗、背著鋪蓋、挑著磚塊、抬著老大老大的風箱,從四面八方涌進城來,最后匯集到北門外,在樹林子和墳地(今電機廠到嵊州中學的地塊)安營扎寨。不過三四天時間,樹林不見了,墳墓平掉了,一座座土高爐像一棵棵大筍似的拔地而起。在大風箱的拉動下,升起了熊熊火焰,煉鐵就這樣開始了!很快,有人興奮地歡呼:“出鐵了!出鐵了!”人們馬上敲起鑼鼓,捧著大紅喜報,向縣委報喜去了。與此同時,邊上又搭起了一排棚棚,上面插著一面老大老大的紅旗,旗上寫著“城關鋼鐵司令部”幾個大字。在招展的紅旗下,一支又一支隊伍源源不絕地涌進來。人越來越多,爐火越來越旺,晝夜不停,燒紅了半邊天,整個縣城頓時成了不夜城,真正做到了“熱火朝天”。
當時之所以能促使人們的熱情不斷升溫,有一種別出心裁的評比方式似乎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具體做法是,在大街熱鬧路口和小高爐群出入要道口,設立兩塊非常醒目的大型標識牌,上面依次畫著宇宙飛船、噴氣式飛機、火車、輪船、汽車、帆船、自行車、牛車、毛蟹(開始是烏龜,后來感到實在不雅遂改為毛蟹),由鋼鐵司令部統(tǒng)計,按照出鐵數(shù)量的多少,對每個兵團(當時的大公社,相當于區(qū)的規(guī)模)進行排名,最好的坐宇宙飛船,最慢的背毛蟹。如果哪個兵團連續(xù)三天背毛蟹,那么全團的人便都抬不起頭,團領導還要被追究責任,視為“右傾”,輕則立即被撤職調(diào)離,重則作為“白旗”拔去,到水庫工地的“白旗隊”勞動。在這樣的高壓下,有的把鐵渣當作生鐵,即使是鐵渣的斤兩也不斷地被摻進了水分。產(chǎn)量越來越高,最高的叫“放衛(wèi)星”,被稱為人造衛(wèi)星上天。這名稱倒有點名副其實,因為這高產(chǎn)數(shù)字本身就是人造出來的。至于表彰先進個人,也采取了形象化的方式,年紀大的被稱為黃忠老將,壯年的被稱為楊六郎,少年的被稱為羅成,婦女則被稱為穆桂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當時,嵊縣中學二十四個班級全部停課,一半師生去上東洗鐵沙,一半師生去南山運木炭。我們一直干到全國完成了一千零七十萬噸鋼的時候,我總算得了張比手掌大些的小獎狀,上面寫著“大辦鋼鐵積極分子”,以此結(jié)束了這段難忘的歲月。
對于大煉鋼鐵的得失,《嵊縣志》中記載得非常簡單:“大辦鋼鐵歷時四個月,日投入勞動力五萬至十萬人,耗費木炭三萬三千(折木材二十六萬八千立方米),山林遭受嚴重破壞?!?/p>
【原載2015年6月2日《聯(lián)誼報·錢塘聽潮》本刊有刪節(jié)】
插圖 / 各顯神通 / 張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