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熙
●專題研究
《體育法》修改增設“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的研究
姜熙1,2
摘要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開啟了我國依法治國的新時代。在依法治國背景下,《體育法》修改成為我國體育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而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是《體育法》修改的重要內容?!扼w育法》第33條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的規(guī)定在新形勢下需要重新修改。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比較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就《體育法》修改中增設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的必要性、基本理念和基本內容進行了探討。研究認為:在新時期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體育法治建設加速以及新《立法法》施行等新形勢下,應該在《體育法》中以單章形式增加對體育糾紛解決的原則性規(guī)定。在立法理念上,《體育法》增加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的規(guī)定要依據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符合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與國際體育糾紛解決體系接軌、原則性規(guī)定與授權立法相結合。在立法內容上,在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對“體育糾紛”的概念加以界定,明確規(guī)定建立體育糾紛解決的多元機制,建立我國體育糾紛的仲裁機構、仲裁機制和調解機制,并通過設置授權立法條款授權國務院制定具體的相關細則。
關鍵詞體育仲裁;體育法;修改;法治
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新時代,中國體育法治建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期。對于我國的體育法治建設而言,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一直是一個沒有完成的任務[1]。1995年《體育法》頒布,其中第33條明確規(guī)定了我國的體育糾紛解決問題,但時至今日《體育法》頒布已經20周年,《體育法》第33條的規(guī)定仍然沒有落實,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仍然沒有建立。不得不說,這是中國20年來體育法治建設的一大遺憾。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國體育法治建設帶來了一股春風,也為中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的機制。2015 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立法法》修改的決定,是《立法法》頒布15年來的首次修改,新《立法法》的實施為我國體育糾紛解決,尤其是體育仲裁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一種新形勢下,需要對《體育法》修改過程中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的問題進行重新審視。本文通過把握國家法治建設的基本方向和新《立法法》的要求,結合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對《體育法》修改過程中以單章形式對體育糾紛解決問題加以規(guī)定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為《體育法》的修改和我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提供思路。
1.1完善我國體育法治體系的需要
從法治建設的角度來說,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和完善是其重要的內容。糾紛解決的合法性、公正性以及結果的正義性是法治水平的重要體現。以20世紀80年代國際體育仲裁院(CAS)的建立為標志,國際層面的體育糾紛解決開始逐步走上法治的軌道[2]。國際體育仲裁院從成立至今,每年受理的糾紛案件逐年增加。一些國際體育聯合會也建立了自己的糾紛解決機制,如國際足聯成立了“爭議解決委員會”(Dispute Resolution Chamber),從2002年正式運作以來已經處理了上千個爭議案件[3]。從國家層面來看,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一些國家還專門通過立法建立了體育糾紛解決機構,使體育糾紛的解決符合體育發(fā)展的需要。就我國而言,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一直以來是我國體育法治建設尚未完成的任務,也是我國體育法治建設中的一大缺失。雖然學界已經對國內外體育糾紛解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我國建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也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但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我國法治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在《決定》中明確提出:“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完善調解、仲裁等有機銜接、相互協(xié)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這為中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契機[4]。所以,可以利用《體育法》的修改,在其中增設一章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的規(guī)定,這是對《體育法》的進一步完善,也是完善我國體育法治體系的要求。
1.2新時期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頂層設計,體育領域也將迎來諸多的改革。2014年正值十八屆四中全會,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46號文件)[5]。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2015年3月8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fā)布。以上文件的出臺意味著國家為體育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中國體育將迎來一個新的發(fā)展期。新形勢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法治的保障,其中對體育領域各參與主體權利的保障是至關重要的內容。要保障各方的權益,公平的糾紛解決機制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以往在體育領域,糾紛一旦出現,缺乏有效的糾紛解決途徑,針對一般的體育糾紛,法院基本不受理。更重要的是,對于許多的糾紛當事人而言,由于體育的特殊性,訴訟這一救濟途徑的救濟成本過高。
以國內糾紛產生較多的職業(yè)足球勞資糾紛為例,現有的法律程序就導致過高的救濟成本,對于職業(yè)運動員來說無法承受。根據我國2008年開始施行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guī)定,勞資糾紛可以先走“勞動仲裁”的程序,如果對仲裁結果不服,再向法院提起上訴,即“先裁后審”。當然,前面還可能有“調解”環(huán)節(jié)。這樣的糾紛解決程序給當事運動員帶來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2004年謝某某與重慶某足球俱樂部之間的糾紛。該案先是提交至重慶市江北區(qū)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仲裁結果是裁決重慶該足球俱樂部應向謝某某支付工資等400萬元。該足球俱樂部向法院提起訴訟,在訴訟過程中運動員出于今后發(fā)展的考慮與該足球俱樂部達成庭外和解,獲賠70萬元[6]??梢姡m紛雖然得到解決,但運動員權益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為了解決足球領域日益增多的糾紛,中國足協(xié)在2009年建立了仲裁委員會,但其獨立性、中立性、透明性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所以,中國體育領域的糾紛解決還沒有走上真正的法治道路。然而,在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提高到國家決策層面,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箭在弦上,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進入新時期之際,體育糾紛將不斷涌現。當前,職業(yè)體育領域大量的勞資糾紛、運動員合同糾紛就是一種強烈的信號,需要盡快建立起公平、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而《體育法》的修改就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利用《體育法》修改,增設一章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的規(guī)定,確立中國體育糾紛的解決機制符合新時期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求。
1.3基于新《立法法》的要求
《立法法》是關于我國立法的重要法律,是規(guī)范立法活動的基本法,也被稱為“管法律的法”。我國《立法法》頒布于2000年,旨在進一步規(guī)范我國的立法活動。《立法法》第8條是關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權的規(guī)定,其中規(guī)定了只能制定法律的情況,其中的第9款規(guī)定了“訴訟”和“仲裁”制度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7]。依據該規(guī)定,如果我國要建立體育仲裁制度,就需要通過全國人大的立法程序,該條款實際上否認了現行《體育法》第33條規(guī)定的國務院關于體育仲裁的立法權限以及主體資格。也就是說,現行《體育法》第33條關于體育仲裁的授權內容已經難以由國務院來實現。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立法法》修改的決定,新《立法法》對第八條進行了修改,但關于“訴訟”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規(guī)定繼續(xù)保留,只是從以前的第九款變成了現在的第十款[8]。可見,體育仲裁制度的建立還是需要經全國人大進行立法。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新《立法法》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對授權立法進行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見表1)。
可見,新《立法法》對授權立法的修改是一大亮點。新通過的《立法法》在第10條授權立法的諸多方面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規(guī)定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范圍之外,強調還需要明確決定授權的“事項”和“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同時,第2,3款進一步加以限制,規(guī)定: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5年,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些規(guī)定進一步規(guī)范了授權立法,劃清了授權立法邊界,避免了以往“一攬子授權”和“無限期授權”。但是,對于現行《體育法》第33條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的規(guī)定而言,按照新《立法法》的規(guī)定,《體育法》從1995年頒布至今已經20年,第33條對國務院的授權已經過了授權時效,除非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繼續(xù)授權的請求,否則關于體育仲裁的規(guī)定就必須重新通過立法加以規(guī)定。所以,基于新《立法法》第8條和第10條的規(guī)定,可以通過在《體育法》中增設一章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的規(guī)定,對體育糾紛解決中關于體育仲裁的事項加以規(guī)定,這樣就符合新《立法法》的要求。
表1 《立法法》修改前后關于授權立法規(guī)定的對比
1.4基于修改《體育法》與修改《仲裁法》的權衡
我國《仲裁法》于1994年8月31日通過,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而我國《體育法》是于1995年8月29日通過,自1995 年10月1日起施行。首先,我國《仲裁法》比《體育法》早1年通過,早1個月開始施行。遺憾的是,體育仲裁的問題沒有被納入《仲裁法》的內容之中,《仲裁法》沒有對體育仲裁做出專門的規(guī)定,且《仲裁法》總則第1條就明確規(guī)定,仲裁的糾紛是“經濟糾紛”,是為了保護當事人權益,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制定《仲裁法》。從這一條看,體育仲裁顯然不符合,因為體育仲裁中除了一些“經濟糾紛”之外,還涉及到運動員參賽資格、反興奮劑、紀律處罰等非經濟性的糾紛。而且,體育領域中的“經濟糾紛”大多與其他事項糾纏在一起,很難清楚地界定這類糾紛就是純粹的“經濟糾紛”。其次,《仲裁法》總則第2條明確規(guī)定了可以申請仲裁的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而體育領域的許多糾紛并非是對等主體之間的糾紛,絕大部分糾紛是發(fā)生在個人與體育組織、體育機構、俱樂部和協(xié)會之間。如紀律處罰方面的糾紛基本是個體運動員與相關體育協(xié)會,或者俱樂部與相關協(xié)會之間,糾紛主體并非是平等主體。從這2個方面來看,現行的《仲裁法》并不能解決體育仲裁問題,按照現行《仲裁法》,很多體育糾紛屬于不可仲裁的范圍。
那么,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有2種主要途徑來解決體育糾紛的立法問題:(1)通過修改和完善《仲裁法》有關規(guī)定來實現我國體育糾紛解決的法律問題;(2)通過修改《體育法》來解決。這時就需要來權衡2種途徑哪種更為可行。從法律經濟學角度來看,立法成本是進行立法的一個重要考慮方面,對于我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建立的立法也需要考慮到立法成本問題,需要考慮2種途徑的立法成本問題。
可否通過修改《仲裁法》來建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這種思路主要就是通過修改《仲裁法》,將體育糾紛仲裁納入到一般仲裁之中。就機構建立而言,就是在現有的各仲裁委里建立一個體育仲裁部門。筆者認為,這也是一個解決途徑,但可能涉及的立法成本非常之高。(1)《仲裁法》的修改是一個十分復雜和困難的任務,目前一般仲裁中也存在較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據國務院法制辦披露,至2006年底,我國有近185家仲裁機構[9]。有研究顯示,大量的仲裁機構在性質、財政和業(yè)務等方面具有很明顯的行政化特征[10]。在這么龐大和復雜的一系統(tǒng)里面,要將體育仲裁嵌入進去是較為復雜的一項工作。況且,在當前我國立法還高度依賴各行政部門的情況下,一個涉及體育領域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立法要推動《仲裁法》的修改難以短期內完成。(2)即使《仲裁法》修改完成,將體育仲裁納入到一般仲裁中,那么仍然面臨建立體育仲裁機構的任務,因為體育糾紛的特殊性,在各仲裁委里直接建立體育仲裁部門需要吸收大量了解體育業(yè)務的仲裁員,這一點對于現有的各仲裁委來說難度很大。(3)許多體育領域內的糾紛,除了金額巨大的職業(yè)體育領域的勞資糾紛,其他諸如參賽資格糾紛、興奮劑糾紛等涉及的金額標的并不大,經濟效益不高,這對一般商事仲裁機構來說吸引力不夠。筆者在國際體育仲裁院上海聽證中心的一次會議上詢問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的相關人士發(fā)現,他們對建立體育糾紛部門并沒有多大的興趣,除非是那些涉及巨大金額的體育商業(yè)類和球員合同類糾紛,因為有著巨額的糾紛標的,收益較為可觀。該人士還指出,《體育法》第33條已經規(guī)定在競技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的爭議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調解、仲裁,該條款已經確定了體育糾紛的管轄單位是體育仲裁機構,一般商事仲裁機構受理該類案件與《體育法》的規(guī)定不符。所以,通過《仲裁法》的修改來建立體育仲裁制度似乎是有困難的。但是筆者還是認為,可以通過《仲裁法》的修改,在《仲裁法》中將體育仲裁視為一種特殊仲裁,規(guī)定體育仲裁需要遵循仲裁的一般原則,并規(guī)定其制度建立可以按照《體育法》的規(guī)定來進行,這樣就處理好了《仲裁法》和《體育法》的銜接問題。
綜上所述,通過《體育法》的修改在其中增加關于體育仲裁的規(guī)定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因為《體育法》的修改工作已經啟動很多年,積累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以往大量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都是圍繞《體育法》的修改來進行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涉及到體育領域,專業(yè)性較強,現行《體育法》第33條的授權就可以體現出是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體育糾紛解決工作,而且《體育法》的修改也是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綜合各方面因素,通過《體育法》的修改來實現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建立的可行性較大,立法成本也較低。
2.1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
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依法治國的新時代。《體育法》的修改作為中國體育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要遵循我國對法治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把法治精神貫徹到體育法治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就是要把握住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調解、仲裁等救濟途徑的有機銜接,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并進一步強調了完善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仲裁制度,要提高仲裁的公信力??梢姡⒍嘣?、系統(tǒng)的糾紛解決機制是我國依法治國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任務。對于《體育法》修改過程中增加“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而言,就是要根據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把握我國法治的基本原則和方向,打破現行《體育法》第33條的束縛,建立健全我國體育糾紛的多元解決機制,尤其是確立起多年來學界和業(yè)界一直期盼的體育仲裁制度。
2.2符合新形勢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
《體育法》修改增加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要考慮到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zhàn)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育領域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國務院46號文和《中國足球總體改革方案》的發(fā)布,意味著開啟了我國體育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國體育發(fā)展將呈現出新的發(fā)展特征?!扼w育法》修改過程中,增加對體育糾紛解決的立法就必須要能夠應對新形勢下我國體育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復雜矛盾,形成一個體育糾紛解決體系,能夠公平、合理、高效地解決體育領域出現的各類糾紛,保障體育實踐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為新時期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保駕護航。
2.3與國際體育糾紛解決接軌
隨著國際體育仲裁院的發(fā)展,體育糾紛解決,尤其是體育仲裁制度在國際體育糾紛解決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隗w育的特殊性,體育糾紛解決中的體育仲裁制度在國際體育法治實踐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際體育仲裁實踐中,許多的制度設計和規(guī)章,以及仲裁實踐中所發(fā)展出來的許多法律原則和理論都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因為,國際體育仲裁院已經有了超過30年的發(fā)展經驗。此外,體育本身具有國際性、全球化的特征,這使得大量的體育領域糾紛都具有跨國家性。就我國而言,在體育領域一些涉外案件就已經不斷出現,如廣州恒大俱樂部與巴里奧斯的糾紛、上海申花與德羅巴糾紛都是較大的涉外體育糾紛。隨著中國職業(yè)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這類涉外糾紛將不斷涌現。所以,我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要與國際體育糾紛解決體系接軌。雖然這些涉外糾紛,尤其是涉及職業(yè)足球的涉外糾紛,都會在合同中約定糾紛解決的問題(基本是FIFA和CAS),但這意味著我國的體育實踐中各參與主體都應該按照法律來參與實踐。一方面,我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與國際接軌可以培育好國內體育實踐中參與主體的法治意識;另一方面,與國際體育接軌的糾紛解決機制可以保證那些僅僅涉及國內運動員或機構的糾紛與涉外糾紛同樣的公平糾紛解決方式,不至于由于國際糾紛解決機制與國內糾紛解決機制相差太大而出現國內糾紛與涉外糾紛解決差異太大的問題。此外,以國際體育仲裁院為代表的國際體育糾紛解決已經發(fā)展了很多年,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借鑒這些經驗可以節(jié)省我國的探索成本,尤其是節(jié)省試錯的成本。
2.4原則性規(guī)定與授權立法相結合
在《體育法》中增設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體育領域眾多的體育糾紛??紤]到我國《體育法》的基本法地位和《體育法》各章節(jié)內容的比例,主要采取的策略應該是在《體育法》增設的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中對體育糾紛解決的重點內容和關鍵性內容進行規(guī)定,各事項具體的施行細則可以按照新《立法法》的要求通過授權立法授權國務院出臺相關行政法規(guī)。因為考慮到《體育法》的基本法地位,如果對體育糾紛解決的各事項進行具體的規(guī)定,那么這一章節(jié)將占據《體育法》大量的篇幅。如加拿大2003年出臺的《身體活動與體育法》,該法共40條,但第6部分從第9條至第35條全部是關于加拿大體育糾紛解決中心的建立。從立法布局來看,這部分所占的比例太高[11]。所以,考慮到我國的立法習慣,我國《體育法》關于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的立法應該采取原則性規(guī)定與授權立法相結合的基本策略。立法的關鍵目的是通過該章節(jié)的立法對體育糾紛解決中的重點問題加以明確,防止出現法律空白,使后續(xù)的配套立法有上位法的依據。
3.1對“體育糾紛”的界定
一些國家的體育法律或規(guī)章都對體育糾紛的概念、范圍進行了一定的說明,也就是確定體育糾紛的范圍。我國現行《體育法》第33條的規(guī)定主要是一個授權立法條款,由于國務院一直沒有出臺相關規(guī)定,所以現行《體育法》第33條其實并沒有確定體育糾紛的概念和范圍。就目前來說,哪些屬于體育糾紛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然而,這一問題的明確是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尤其是體育糾紛仲裁制度建立的根本,因為并非所有體育領域的糾紛都能夠提起體育仲裁或通過體育仲裁來解決,如與刑事法律相關的糾紛等。所以,對于體育糾紛范圍的確認就是《體育法》增設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時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關于體育糾紛的范圍,美國體育仲裁的糾紛包括參賽資格糾紛、反興奮劑的相關糾紛、紀律處罰相關糾紛、體育商業(yè)糾紛和雇傭合同糾紛等[12]。比利時司法典第1 676條規(guī)定,所有糾紛,只要是可以協(xié)商解決的,都可以簽訂仲裁協(xié)議,通過仲裁解決[13]。加拿大2003年《身體活動與體育法》第6部分第9條對加拿大體育糾紛解決中心的使命與權力進行了規(guī)定,其中涉及的體育糾紛主要是指,體育組織之間、體育組織與個人之間的糾紛。英國的體育爭議解決小組解決的體育糾紛主要包括因紀律性相關的糾紛、體育協(xié)會章程中出現的或類似的糾紛、參賽資格糾紛、注冊糾紛以及體育機構與第三方之間的合同糾紛[14]。根據國際體育仲裁院的仲裁規(guī)則和實踐,凡是發(fā)生在體育領域中,當事人可以自由處置的糾紛,只要約定糾紛處理方式,都可以提交國際體育仲裁院解決。根據國際體育仲裁院秘書長馬修和著名國際體育仲裁員巴拉克的觀點,就連2015年FIFA腐敗丑聞中所涉及的世界杯舉辦地如果出現糾紛,根據FIFA與國際體育仲裁院關于管轄權的協(xié)議,國際體育仲裁院也可以仲裁這類賽事舉辦的糾紛。
可見,各國關于體育糾紛的具體表述雖然有所不同,但內涵卻是大體相似的,主要是指發(fā)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相關糾紛,范圍包括運動員注冊、轉會等糾紛,教練員、裁判員注冊糾紛、參賽資格糾紛、紀律處罰糾紛(含反興奮劑糾紛)、體育商事糾紛等。其中,體育領域的商事糾紛,其中的一類運動員勞動合同,雖然我國已經有勞動仲裁,但是筆者基于當前我國勞動仲裁“一調、一裁、兩審”給運動員所帶來的巨大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主張直接采取“或裁或審”的機制,“裁”即是通過體育仲裁,一裁終局。
根據相關國家和國際體育仲裁院的經驗,在《體育法》中增設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時對體育仲裁中的“體育糾紛”論述可以采取原則性規(guī)定與例舉相結合的方式來設置條款。如可以表述為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的糾紛,可以通過體育調解和體育仲裁來解決,除以下情形之外:(1)體育行政爭議,根據《行政法》的規(guī)定,由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等方式解決;(2)與刑事法律相關的體育爭議;(3)體育賽場上裁判員執(zhí)裁時出現的技術性爭議;(4)其他不具可仲裁性的爭議。關于體育賽場上裁判員執(zhí)裁時出現的技術性爭議是否可以仲裁的問題,目前由于考慮到國際體育糾紛解決領域一般都不對裁判員執(zhí)裁時出現的技術性爭議事項進行仲裁,所以我國法律也應該考慮遵循國際慣例。試想一下,每次比賽結束后,失敗一方都以裁判員執(zhí)裁不公而提起體育糾紛仲裁,那么體育實踐將無法順利開展,體育糾紛解決機構將被這類糾紛所淹沒。
3.2明確建立體育糾紛解決的多元機制
在該章節(jié),必須明確我國建立體育糾紛的多元解決機制?,F行《體育法》第33條規(guī)定,在競技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糾紛,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調解、仲裁,體育仲裁機構的設立辦法和仲裁范圍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這一條款雖然至今沒有得到落實,但是也明確了我國體育糾紛解決調解、仲裁2種途徑。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條款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糾紛的訴訟解決途徑。在實踐過程中,一些體育糾紛案件也正是由于這一條規(guī)定沒有得到法院的受理,這樣一來無形之中排除了糾紛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而出現糾紛后,通過訴訟由法院來保障權益是法治社會的一項重要權利,《體育法》不應該完全排除這種權利。所以,在《體育法》增設的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中要明確規(guī)定,我國建立包括體育調解、體育仲裁和訴訟在內的多元糾紛解決體系,積極建立體育調解、體育仲裁制度,并鼓勵通過體育調解和體育仲裁來解決體育糾紛。也就是說,體育調解和體育仲裁是體育糾紛解決可以選擇的途徑,且是國家鼓勵采用的體育糾紛解決途徑,但并非是唯一的、強制性的糾紛解決途徑。如果體育領域的糾紛都必須采用體育調解或者體育糾紛來解決,極易造成體育領域成為一個法外之地?!扼w育法》還應該明確規(guī)定體育調解、體育仲裁和訴訟之間的關系,為了避免訴累,應該排除“先裁后審”的制度,采取體育糾紛“或裁或審”制度。這是對于體育仲裁效力的確認,也就意味著體育仲裁一裁終局。體育仲裁裁決做出后,糾紛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體育仲裁委員會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也是依據了《仲裁法》的原則。
綜上所述,之所以要確立體育糾紛解決的專門機制主要是基于體育行業(yè)的特殊性,基于體育糾紛的特殊性,體育調解和體育仲裁所表現出來的的高效性和權威性,將必然使得大量的體育糾紛當事人會選擇體育糾紛的調解和仲裁程序。體育實踐中的各參與者一般事先都會約定糾紛出現后采取體育仲裁的途徑解決,因為這是體育糾紛解決快速而有效的方式。畢竟我國的法院訴訟程序對于大多數體育糾紛當事人而言,其所帶來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是他們主要的考量。但是,我國《體育法》不能以法律條款的形式強制性規(guī)定體育糾紛必須走體育調解或體育仲裁的途徑,畢竟通過法院訴訟來保障自己的權益是人們的一項基本權利,體育糾紛當事人可以選擇或不選擇進行訴訟,但《體育法》不能把訴訟的大門封死。所以,要在《體育法》中確立起體育調解、體育仲裁和訴訟在內的多元糾紛解決體系,一方面可以為糾紛當事人提供多元的糾紛解決體系,另一方面也沒有排除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這樣的立法模式更具有合理性,也符合仲裁的基本屬性,畢竟仲裁是基于意思自治。此外,《體育法》應該鼓勵體育組織內部建立糾紛解決機制。一方面,一些國際體育組織鼓勵各國家成員體育組織建立自己的糾紛解決體系。如國際足聯2007年發(fā)布的通告Circular1 129號提出,各國足球成員協(xié)會有義務在國內建立公平、中立的爭議解決委員會。另一方面,根據國際體育糾紛解決的慣例,一般都要求糾紛當事人用盡體育組織內部救濟途徑之后才能向國際體育糾紛解決機構提起仲裁申請。所以,我國《體育法》應該明確鼓勵各體育行業(yè)協(xié)會建立內部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并要求與行業(yè)外部的糾紛解決機制相銜接。
3.3在該章節(jié)明確規(guī)定建立我國體育糾紛的仲裁機制
就體育糾紛的解決,仲裁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解決途徑。就我國而言,學界和業(yè)界都一致呼吁建立體育仲裁制度,然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以實現。雖然,中國足協(xié)也建立了自己的仲裁機制,但這還是屬于協(xié)會內部的糾紛解決程序,不是獨立的第三方仲裁機制。所以,為了解決《立法法》所帶來的沖突,《體育法》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中必須明確規(guī)定,我國建立體育仲裁制度,對體育仲裁加以規(guī)定,這樣可以一步到位解決體育仲裁的法律問題??紤]到《體育法》是我國的基本法,且《體育法》各章節(jié)的比例問題,體育糾紛章節(jié)可以對建立我國的體育仲裁機制做出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主要是對體育仲裁的基本原則等進行規(guī)定,而具體的仲裁規(guī)則、仲裁員的資格和任命等則可以授權國務院制定。
3.4在該章節(jié)明確規(guī)定建立我國體育仲裁機構
在《體育法》增設的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中,明確了建立體育仲裁機制之后,就要明確規(guī)定在我國依法建立獨立的體育仲裁機構,對體育仲裁機構的性質、地位、職能等進行原則性規(guī)定,尤其是體育仲裁機構的性質是特殊的事業(yè)單位法人還是社團法人?我國現行《仲裁法》第14條雖然規(guī)定,仲裁委員會獨立于行政機關,與行政機關沒有隸屬關系,仲裁委員會之間也沒有隸屬關系。但這一條規(guī)定并沒有明確仲裁委員會的性質。正是由于我國《仲裁法》沒有明確仲裁機構的性質,使得目前我國現有的仲裁機構在性質上較為模糊。有學者研究表明,我國大部分仲裁機構是介于行政機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性質[15]。有一些仲裁機構被定位為“行政性事業(yè)單位”,這與國務院發(fā)布的《重新組建仲裁機構的方案》中第4部分的規(guī)定有關。該規(guī)定要求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參照有關事業(yè)單位的規(guī)定,在仲裁委設立初期,解決仲裁委員會的編制、經費和用房等。有的仲裁機構則是將自己定位為收支自管的事業(yè)單位,而有的仲裁機構則是辦理的社團法人登記??梢?,目前我國仲裁機構性質較為混亂。
然而,對于仲裁機構而言,應然的狀態(tài)應該是民間性的機構。在《仲裁法》的修改過程中,大多數學者也主張在《仲裁法》中將仲裁機構的性質加以界定。目前,在我國仲裁的理論和實務界對于仲裁機構的性質較為混亂,仲裁學界關于仲裁委員會有“事業(yè)單位法人”和“社團法人”2種觀點。在國外,仲裁機構還有公司性質的,如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是依據公司法相關規(guī)定成立的,美國仲裁協(xié)會是沒有法律上獨立地位的,僅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非營利的民間組織[16]。對于我國的體育仲裁機構而言,筆者認為,將其界定為“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法人”符合我國法律規(guī)定,也符合我國仲裁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因為仲裁的本質是民間性的,我國《仲裁法》第14條也規(guī)定了仲裁委員會獨立于行政機關?!吨俨梅ā返?5條規(guī)定:中國仲裁協(xié)會是社會團體法人。所以,筆者主張,我國《體育法》應該明確規(guī)定體育仲裁機構是獨立于行政管理部門的、非營利性的民間機構,屬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法人。
從比較法視野來看,大部分國家的體育糾紛解決機構都是非營利性的民間機構。如加拿大2003年《身體活動與體育法》第6部分第9條對加拿大體育糾紛解決中心的性質就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為“加拿大體育糾紛解決中心是非盈利性的機構,該機構并非是財政管理法中所涉及的部門和皇家機構,該機構主持下提供服務的仲裁員和調解員并非是聯邦法庭法意義下的一個聯邦委員會或其他法庭”。所以,我國《體育法》在新增加的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中,需要明確體育仲裁機構的性質,具體的條文可以表述為:“為公正、高效地解決在體育活動中發(fā)生的糾紛,國家設立體育仲裁委員會,獨立于行政機關,屬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法人”。至于該機構各部門的具體構成、人員的配備等具體問題可以以授權立法條款的形式,按照新《立法法》關于授權立法的要求和《仲裁法》的要求授權國務院制定。
3.5在該章節(jié)明確規(guī)定建立我國體育糾紛的調解機制
糾紛解決一般還包括調解(mediation),是屬于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一種,就體育糾紛調解而言,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糾紛解決方式。在國際層面,國際體育仲裁院(CAS)在1999年就引入了調解的程序,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48%的案件達成了調解協(xié)議??梢姡{解在體育糾紛解決中有著很高的效率[17]。國際體育仲裁院的《調解規(guī)則》在第1條就將國際體育仲裁院的調解界定為:一種基于調解協(xié)議的在CAS調解員幫助下,體育糾紛當事人秉承善意的解決體育糾紛的非約束力、非正式的程序,這是為體育糾紛提交至國際體育仲裁院一般仲裁程序以前提供的一種糾紛解決途徑。所以,體育糾紛調解主要是指,糾紛當事人通過獨立的調解員,通過積極協(xié)商處理體育糾紛的程序。當然,調解的糾紛也有一定的范圍,原則上針對紀律方面的問題(如興奮劑、操縱比賽和腐敗等)不能進行調解。
那么,我國《體育法》修改增設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應該明確規(guī)定建立起我國的體育調解機制,明確就體育糾紛調解機制的建立進行原則性規(guī)定,并對體育調解和體育仲裁之間的銜接進行規(guī)定。關于調解機制可以參考國際體育仲裁院的經驗,具體的調解程序、調解員資格等方面可以授權國務院統(tǒng)一制定規(guī)則。
隨著當代體育運動的發(fā)展,體育糾紛開始不斷涌現,且體育糾紛呈現出與其他領域不同的特殊性,快速、高效的糾紛解決機制成為體育領域糾紛解決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國現行《體育法》雖然在第33條對體育糾紛解決進行了原則性規(guī)定,但頒布20年來該條一直沒有得到落實。后來的《立法法》關于仲裁立法的規(guī)定,以及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立法法》關于授權立法的規(guī)定,都使得關于體育仲裁的立法要重新啟程。那么,通過《體育法》的修改,在《體育法》中增加一個單獨的章節(jié)對體育糾紛解決機制,尤其是體育仲裁制度的建立進行規(guī)定可以解決相關的法律沖突,這也是完善我國體育法治體系,尤其是建立我國體育糾紛解決體系的重要步驟。在《體育法》修改過程中增加的體育糾紛解決章節(jié)中,重點內容是要對體育糾紛的范圍,我國體育仲裁機制和仲裁機構及其性質,體育糾紛調解機制等關鍵性問題進行原則性規(guī)定,并以授權立法的方式,按照新《立法法》的要求,授權國務院通過行政立法出臺具體的體育糾紛解決細則。
參考文獻:
[1]于善旭,張劍,陳巖,等.建立我國體育仲裁制度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5,22(2):1-7.
[2]譚小勇.中國體育法制之殤[J].體育科研,2013(2):1-5.
[3]山崎卓也.運動員與球員組織的全球化發(fā)展趨勢[J].體育科研,2013,34(6):20-23.
[4]人民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 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8/c1001-25926121.html.
[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fwj/index.htm.
[6]莫石.維權斗爭超現實結尾,謝暉重慶力帆70萬私了[N].體壇周報,2004-09-01.
[7]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EB/OL].http://www.gov.cn/test/ 2005-08/13/content_22423.htm.
[8]全國人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5-03/18/content_ 1930129.htm.
[9]陳福勇.直面仲裁機構現狀的復雜性:關于問卷調查的幾點補充說明與思考[J].北京仲裁,2007(4):18-23.
[10]陳福勇.我國仲裁機構現狀實證分析[J].法學研究,2009(2):81-97. [11]姜熙.加拿大《國家身體健康法》和《健康與業(yè)余體育法》研究及啟示[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1):55-61.
[12]朱文英.體育仲裁受案范圍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 (1):22-25.
[13]郭樹理.西歐國家晚期仲裁立法改革述評:以英國、比利時、琠典為例[J].中國對外貿易,2002(2):29-32.
[14]WOODHOUSE C.BritishSports ArbitrationPanel AnUpdate[J].Sports Law&Finance,1994,6(1):65-66.
[15]馬占軍.1994年中國《仲裁法》修改及論證仲裁研[J].仲裁研究,2006 (2):60-90.
[17]楊玲.仲裁機構的法律地位[N].人民法院報,2005-6-6.
[18]向會英.國際體育仲裁院調解的新發(fā)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科研,2014,35(6):33-36.
中圖分類號:G 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00(2015)05-400-07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5.006
收稿日期:2015-07-20;修回日期:2015-09-13;錄用日期:2015-09-1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CTY018);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育計劃(項目編號:yjscx2014006)
作者簡介:姜熙(1982-),男,湖南益陽人,在讀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法學。
作者單位: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健康)倫理E研究院,上海200438;2.上海政法學院體育法學研究中心,上海201701。
Amendm entof SportsLaw ofPeople’sRepublicofChinaand SportArbitration Resolution
JIANG Xi1,2
(1.E-Institute of Ethics in PE,Sport and Health,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Center of Sports Law,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law is a most important governance equipment in China.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pened a new era of the rule of law in 2014. Amendment of Sports Law has been a vital tas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le of law.Article 33 of Sports Law is needed to be amended in new circumstances. This paper,us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to discuss the Sports Law should add a Sport Arbitration Resolution chapter and explore basic principal of amendment of Sports Law.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ncept of“sports dispute”should be defined to the Sport Arbitration Resolution chapter in Sports Law.Also Sports Law should make clear a regulation to establish sports multiple mechanisms to resolve sports disputes,to establish a sports dispute arbitration courts,and to set up mediation agency and medi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sport arbitration;Sports Law;amendment;rule of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