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鵬 (河南電影電視制作集團 450000)
客觀記錄下的戲劇沖突與精巧結構
卓 鵬 (河南電影電視制作集團 450000)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除了對于現實描寫的“記錄精神”,以及“生活真實”的把握外,還包含有精巧的戲劇結構、人物沖突,以及相對復雜的蒙太奇結構,而這部分內容經常受到忽視,本人將在本文以下部分進行淺析和論述
新現實主義電影;二戰(zhàn);紀實美學;戲劇沖突
意大利電影大師德·桑蒂斯執(zhí)導的《羅馬11時》是新現實主義的高峰制作,拍攝于1952年,在最大程度上真實反映了戰(zhàn)后意大利經濟復蘇時期的社會現狀,揭露了當時嚴重的失業(yè)和貧困問題,是具有社會批判力度的一部杰作。
《羅馬十一時》在中國放映后同樣得到了熱烈的歡迎,以及電影界的積極討論,一是該片作為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所呈現的社會意義,第二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在影片中的實踐。我本人通過對影片的解讀,認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除了對于現實描寫的“記錄精神”,以及“生活真實”的把握外,還包含有精巧的戲劇結構、人物沖突,以及相對復雜的蒙太奇結構,而這部分內容經常受到忽視,本人將在本文以下部分進行淺析和論述。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發(fā)源于二戰(zhàn)后,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人道主義思想,他們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忠實地反映歷史真實和現實的生活真實,同時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運用非職業(yè)演員和實景拍攝?!读_馬十一時》這部影片堅定的運用了這些美學原則,不但是通過求職這一貫穿事件來表現了一個群體的形象,即青年失業(yè)婦女,反映了意大利當時的社會下現實;同時還成熟的運用了多線索、多人物、多角度的敘事手法。
求職面試是本片貫穿的事件,這這一事件中,出場每個姑娘的故事都獨立成篇,但又彼此交織,每個人的出場以及行動都表現出了其性格特征,最終交匯在求職場所,在經歷了樓房坍塌的事故后,每個人物又都有其歸宿和去向的描寫。從整體的結構來看,導演并不是淡然的在“記錄精神”的指導下進行觀察,而是將多達十余個人物的性格、命運、動作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的群體形象,從不同的角度對主題進行詮釋,并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種描寫并不是狹隘的“觀察”和體現“生活的真實”,而是高度戲劇化和濃縮的結果,并巧妙的鋪陳在從清晨到傍晚這十一個小時中。
西方古典戲劇的“三一律”在早期電影中的應用十分普遍,遵循著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性,維持著戲劇動力和的充實。在《羅馬十一時》中,舞臺可以被看做求職場所,出場人物眾多,且個性迥異。但動力和行動都是直指這個“唯一”的職位,最后,這個故事在傍晚收場,每個人繼續(xù)走上自己的生活大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該片也遵循著“三一律”,且一直保持著戲劇沖突的豐滿,并通過各個人物的個性帶來的動作保持內容的充實。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理論提出要突破美國電影那種戲劇化敘事特征,樹立了一種“反戲劇”的電影美學樣式,努力去再現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現。新觀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觀實主義電影劇作家柴伐梯尼也曾指出,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證實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羅馬十一時》原型來源于社會新聞,導演在在忠實于事件本來面貌的基礎上,采用了一種暗藏具有很強動力的沖突關系的敘事方法。這沖突種關系不僅是出場人物之間的,同時也是人物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人物與自身境遇之間的。沖突的存在,也就是戲劇性展開的基礎,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職位,每個人也都為此擔驚受怕,每個人在觀察他人的表現時都會為自己感到失落。這種自然而成的人物關系和沖突,自然就形成了極大的戲劇張力。
新觀實主義電影在理論上提出表現事件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使其不完全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那么《羅馬十一時》的故事本身作為社會事件,可以只是一個簡單的新聞事件,但在導演手中,將眾多人物限定一個狹小空間里,并設立了一個單一的目標物。在個體性格、背景都不同的情況下,賦予她們同一個目標和動機,自然就取得了戲劇性。
《羅馬十一時》的主題鮮明,但卻內涵豐富,不但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態(tài)有準確的描寫,同時對眾多普通人的境遇和生存狀態(tài)也有細致的筆觸。在影片中,多達十余個出場人物,且大多有名有姓。這些人物雖然都有同一個目標,且動機類似,但卻性格迥異。更重要的是,這些出場人物各自的身份與背景都各有特征,在一個空間內,組成了一個多樣化的小社會,這樣的設定明顯也是區(qū)別于單純的記錄和事件重現。
在影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涵蓋了廣闊的社會層面,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糾葛,使得這些角色不僅有前史,同時還有現在時和未來時。同時,每個出場人物的境遇和特征都有著鮮明的區(qū)分,她們各自的出身及性格色彩都是對影片主題的一個側面詮釋。例如出場人物佳娜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少女,她對于社會的認知較淺,所以膽小懦弱,在影片中被動驚慌,在變故面前沒有任何招架的能力。另一個人物洛麗塔則老練強勢,在機會面前總是很主動,但卻能力不足脾氣有余。
這種對位的人物設置在影片中運用的十分純熟,一方面是對于“現實生活”的充分把握,另一方面是圍繞主題展開的多層面描寫。這不僅是表現了人物生動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將人物的自身境遇和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對主題的多層次詮釋,讓觀眾對社會現實有更深的感觸和把握。
新現實主義電影工作者提出的口號是:將攝影機搬到大街上去,在實際空間中進行拍攝。在此美學原則感召下,德·桑蒂斯的攝影機跟隨著求職者在實際空間中進行觀察,但影片能如此深刻的表現出戰(zhàn)后意大利的貧困和失業(yè)狀態(tài),絕不是一次新聞報道式的采訪與記錄能做到的,而是匠心十足的設計。從人物形象,到出場動作,一直到每個人在事件中反應與歸宿,《羅馬十一時》充滿了高超的導演意識,將群像化為縮影,將個體化為社會“人”的總和,既對現實進行了生動的表現,又提升了主題的深度和密度。而這種“記錄精神”的美學原則,在創(chuàng)造者的實際掌握中,更依賴于精巧的結構和“戲劇沖突”的高超使用。
卓鵬(1982— ),男,河南鄭州人,研究方向:電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