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秋
淺談中職學校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陳艷秋
對中職學生進行德育是中職學校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結合中職學生的德育水平和中職學校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不足,闡明中職學校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緊迫性,并總結中職學校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中職學校;歷史教學;德育;滲透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中,中職學校歷史教學應充分發(fā)揮“滲透”功能,對學生進行德育。
現在的中職學生,自我意識強、物質利益觀念重,競爭意識明顯,但集體觀念和道德意識卻逐漸弱化,這種現狀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目前中職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狀況令人擔憂
現在的中職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和社會公共意識,不尊敬長輩、怕吃苦,常有打架、頂撞師長等現象的發(fā)生,且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趨勢。因而,中職學校的歷史教學任務繁重。應抓緊時間,對廣大中職學生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
(二)中職學校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當前,中職學校歷史教學中存在著較為突出的淡化德育問題,制約了中職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急需引起高度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教學目標上,淡化歷史的德育功能。
雖然國家在中職歷史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對思想政治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設計了美好的愿景,但中職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讓他們不能認同正確的價值導向,又因為中職學校歷史教學為學生職業(yè)教育服務,所以中職學校歷史教學本來具有的素質教育特征逐漸淡化。
2.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人格養(yǎng)成。
在當前的中職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講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在知識傳授上重點難點突出,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歷史教學演變成了純知識點的傳授,忽視課本中的德育因素,這就造成學生死記硬背、人云亦云,學生變成教師和課本的“傳聲筒”,缺乏主體參與互動和積極能動思維,學生難以形成歷史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在學生的考評上,模式過于單一。
在一些地區(qū)和學校,評價學生主要就是看考試成績,其它方面則忽略不計,甚至可以一白遮百丑。這種評價現狀,片面追求學業(yè)成績,犧牲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發(fā)展,迫使歷史教學和學習朝著追求單純的學業(yè)成績方面發(fā)展,導致歷史教學和教育目標的背離,使德育滲透與學科知識出現分離,德育滲透的功能更加弱化。
4.在現實生活中,割裂了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有的教師對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關著門教書,把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照本宣科,使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蛻變?yōu)榧?、大、空的死教條,漠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做人做事的經歷感受,導致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滯后。
面對中職學校德育水平低下的現狀,作為中職學校的歷史教師,如何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事件的德育內涵
歷史事件與人物的社會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凝聚著古今中外人類道德品質在各方面的反映。無論是人民革命斗爭,還是科技成就的誕生,其過程中都體現出人民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揭示出人類社會積極進取的價值內涵。
(二)歷史人物的德育內涵
歷史人物既然是歷史的產物,因此便相應展現了社會環(huán)境中道德規(guī)范的一隅。充分利用其特性,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牛頓的思考探索,方志敏的清貧堅韌,周恩來的雄才大略,以及由歷史人物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格言等內容,均能對中職學生產生長期的道德指引作用,而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更具有榜樣的示范力量。
(三)歷史文化的德育內涵
歷史文化資源中擁有豐富的民族習俗、傳統(tǒng)文化、人物精神等德育載體,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同時,歷史文化資源還為中職學生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中職學生借助具體而形象的事物將感性認識提升至理性認識,從而外化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使德育在中職學生身上完成由理論意識到實踐行為的升華。
中職學生德育水平較低和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容樂觀的現狀,都要求我們中職學校的歷史教師必須潔身自好,高度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模范行為,樹立自己的凜然正氣;不懈努力,整合歷史教學的德育資源;不斷完善,變革歷史教學的評價方式;突破創(chuàng)新,改進學校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共同提升,組織中職學校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研討課,真正在歷史教學中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求知立德。
(一)提升中職學校歷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在中職學校,傳統(tǒng)的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在新時期,我們的歷史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思維,逐步樹立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歷史教學服從中職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的觀念。中職學校的歷史教師還需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要有危機感、緊迫感,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真正做到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精神飽滿地上好每一堂課,把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融為一體,讓學生愛上歷史課。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教化,才能達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二)整合中職歷史教學的德育資源
中職學校歷史課本包含有非常豐富的德育元素,涵蓋古今中外,容納各大領域,通過歷史教師的個人努力,發(fā)揮同伴互助和集體合作,可以整理出豐富的德育題材。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有著無比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從先秦到兩漢,魏晉到隋唐,宋元到明清,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恢宏的優(yōu)秀文化。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列舉歷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去教育感化中職學生,使其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同時也可使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傳承光大。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享受到參加校外活動的快樂和成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在愉快的活動中得到熏陶。
(三)變革中職歷史教學的評價方式
在中職學校以往的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總是犧牲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為代價的,導致教學和教育目標的背離。新時期中職學校歷史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將歷史學科學習目標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評價體系融合在一起,要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過程,評價學生要看各個方面在原來水平上的進步狀況,把任務完成度、活動參與度、學習積極度、成長進步度、協(xié)作配合度等也作為考評的重要方面,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擁有自信,實現個人價值。
(四)改進中職學校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
在歷史教材中、在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有效的利用不僅可以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完成德育滲透。所以,作為中職學校的歷史教師,我們要采用多元的滲透方法,加強德育的實效。如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講述歷史故事,穿越古今中外;鑒賞古代詩詞,提高學生素養(yǎng);引導分析重難點,啟迪學生思維;開展小組競賽,活躍課堂氣氛等,讓學生每上一節(jié)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fā)現、新的體驗。
(五)組織中職學校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研討課
組織學校歷史教研組的老師專門設計滲透德育的歷史課,并在全校所有開設了歷史課的班級上展示課。通過聽課、評課,各學科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探討。比如主體性教學策略,反思性教學策略,問題教學策略等,創(chuàng)設有利于德育滲透的教學氛圍。
眾所周知,中職學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遠,作為中職學校的歷史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內外的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思想品德、文明素養(yǎng)、心理健康、創(chuàng)新意識、法制意識、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因勢利導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職業(y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雙贏。
[責任編輯:上官濤]
陳艷秋(1978—),女,南昌市第一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職碩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江西南昌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