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錦+張弘
木匠海弟喜歡自制筷子選好木頭、做成坯料刨出形狀、砂紙打磨
法國作家羅蘭·巴特認為,筷子與刀叉相比具有一種母性的溫柔,它“不切,不抓,不毀,不穿,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恰如其分的謹慎動作,它是一種力量,而非一種沖動”。
相較這一法式浪漫主義的描述,我們在尋常餐館所見的筷子可一點也不浪漫和溫柔。某個烈日當頭的中午,在北京CBD一家名叫“嘉源美食”的店鋪里,僅僅11:30至12:30的一個小時內,738雙剛剛還在餐盒里胡攪蠻纏的筷子,便已全部沾油帶漬地橫尸垃圾堆。
這是一種受到鼓勵的一次性筷子,竹子制成,享有13%出口退稅。OPP包裝袋上,印有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旁邊畫有在竹叢中嬉戲的熊貓。阿里巴巴批發(fā)價,5分一雙。
仍有用木頭制成的一次性筷子——2007年數(shù)據(jù),該年一次性木筷子消耗木材大概在100萬立方米左右,民間調查的數(shù)據(jù)是166萬——其中近一半出口至日韓等森林覆蓋率達60%的國家。而據(jù)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森林覆蓋率21.63%,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更是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2013年3月,演員黃渤把一雙一次性筷子在熱水中“涮了幾下”,整杯水立刻變黃,并發(fā)出刺鼻的味道。一次性筷子不僅造成了木材的大量消耗,還直接制造了丟棄和回收的環(huán)保成本。兩個月之后,黃渤工作室正式啟動“筷樂行動”,提倡自帶筷子。兩年間,黃渤將筷子帶去每一個劇組、太湖論壇、金馬獎、戛納電影節(jié)。這些專門定制的筷子,如今已被送出6000多雙。參加《楊瀾訪談錄》,黃渤也不忘送雙筷子給楊瀾,“要用的,不是拿來看的?!?/p>
木匠海弟則喜歡自制筷子。他有一雙用坤甸木做成的筷子,夾菜的部分是方的,便于夾起豆子、花生等圓行物體,用了三四年,不久前斷了?,F(xiàn)在,他用的筷子下面尖尖的,同樣是手工自制。
做一雙木筷子大概有這么幾道工序:選好木頭,做成坯料;再用一字刨,刨出上面方下面圓的筷子形狀;接著用砂紙打磨,先用500目再用3000目砂紙,使筷子表面順滑。海弟自己用以及送人的幾十雙筷子,是不涂蠟和漆的。整個流程下來,需要大半天時間。
海弟告訴《人物》記者,選坤甸木是因為“它紋理比較瓷,不容易變形,彈性好,不容易發(fā)霉”。這種木頭也被用來做龍舟、雙杠,在顯微鏡下看“像星星,閃閃發(fā)光”,是“很有故事的一個木頭”。
除了坤甸木,蕓香木、交趾黃檀、巴里黃檀、烏木、鐵線子、南果豆,但凡木質堅韌適中,粗細合適,不易脫色且對身體無害的,都可用來做筷子。至于檀木,尤其是昂貴的紫檀木,海弟認為其紋理交錯,容易變形折斷,置于水中還會褪色,并不適合做日常用的筷子。
海弟不喜歡金屬筷子,“我是不喜歡冬天的時候還用一雙冰冷的筷子,鋼鐵,冰涼冰涼的?!蹦究曜优c碗盤碰撞時聲音“柔和”,而鐵筷子則不同,“刺耳”,“特別難受”,“讓我起雞皮疙瘩”。
“木筷子和竹筷子也有它不好的地方,不易清洗干凈,易滋生細菌?!痹跓o錫,收藏有3000余雙筷子的吳綺華告訴《人物》記者,他用的是一雙合金筷。而多數(shù)酒店和餐廳使用的是樹脂和密胺粉做成的塑料筷,耐熱性較弱。
吳先生的3000余雙筷子里,有寺廟里用來掐燈芯的銅筷、麗江淘來的易碎的翡翠筷、內蒙古游牧民族置于刀鞘上的骨筷,還有筷頂被制成小叉、小耙樣,日本人專門用來吃蟹的蟹筷。最令吳綺華印象深刻的是他收藏的第一雙象牙筷,1998年在周莊,他花掉月工資的1/3—800元,買下了這雙筷子。“認死理了,就是喜歡?!?/p>
今年5月,吳先生在社區(qū)以“家風、家訓、家規(guī)”為題展出了他的收藏。在日常家庭聚餐時,他會提醒孫女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飯上,或是晚輩要在長輩之后動筷。遇到兒女拿著筷子說話,吳先生也會提醒,“你放下筷子再說?!?p>
海弟做筷子的工具游標卡尺,銼刀,鏟刀斜口刀,刮片筷子夾具,短刨,鳥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