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巨鹿縣辛莊校區(qū)055250)
淺談導入藝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
張軍芳(河北省巨鹿縣辛莊校區(qū)055250)
導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開端,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雖然目前關于導入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不足,難免陷入誤區(qū)。結(jié)合個人教學經(jīng)驗和學者的理論研究,筆者認為,在課堂導入藝術要注重創(chuàng)新,注重“接地氣”,并善于利用多媒體,以豐富多彩的導入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導入語文教學
課程導入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精心設計一些語言、活動,引導學生做好進入新課程的準備。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教學活動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好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新課程的最佳狀態(tài)。導入是一門藝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導入語及導入活動的設計,以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語文課程導入的研究頗多。許多教師及學者從實踐的角度對導入的作用、方法、設計等做了詳細的研究,總結(jié)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導入方法。其中,提到較多的有開門見山式、溫故知新式、懸念設問式、實驗導入式、故事導入式、游戲?qū)胧降鹊?。這些導入方式固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的是要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特征以及興趣點,大膽創(chuàng)新,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花樣多變,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講解小學低年級課文《紙》時,我最初采用以謎語的方式導入課堂教學的方法,設計了一個答案是紙的謎語。但是,由于這種方法司空見慣,學生也非常聰明,所以,當謎語念到一半時,已經(jīng)有學生將答案脫口而出,削弱了引導效果。此次事件后,我開始反思,這種照搬照抄、一成不變的導入方式是一定要改變的。經(jīng)過一番探索,后來,我準備了一些簡單的折紙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在課堂上教折紙,并進行小組競賽,看誰折得花樣多。在學生的游戲興趣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的時候,我接著順勢引導他們:“紙除了寫字、折紙還有什么用途呢?”學生這時都已經(jīng)被調(diào)動了積極性,十分積極地主動討論紙的用途。隨后一個個問題被提出,問題也由易到難,最后引入課文,紙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紙的特點是什么,紙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在不斷的提問過程中,漸漸地將帶有字的竹簡、布帛等一一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讓學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這種導入方式,包含了游戲、懸念設問等,綜合利用多種導入方式,達到了良好的課程效果,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少,閱歷不夠,頭腦中對各種事物認知的積累尚且不夠豐富。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需要教師多多利用身邊的事物,以“接地氣”的方式,充分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如在講課文《白楊》的時候,正巧看見校園里有幾棵白楊樹,于是,我就帶領學生到校園里去觀察白楊,讓學生自由描述白楊的特點,并與其他的樹木作比。融入到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學生都顯得非常興奮。他們仔細觀察著樹木,紛紛踴躍地回答問題。由此,在后來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于其中對白楊樹的描述更能理解,對這種特征所代表的白楊精神也更能體會。課文中所涉及的很多知識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通過親密接觸大自然得到的,因此也記得更牢,理解更深刻。通過此次教學,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導入不是搬弄花樣,不是每一篇課文都需要絢麗的導入,有時候,簡潔、明了、直觀的方式反而是最好用的。課堂教學要適應教學需要,適應學生的特征,還原生活的本質(zhì)。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更偏向于感性認知,比起抽象思維,更容易接受形象性思維。因此,比起枯燥的文字,鮮艷的圖片、動態(tài)的視頻往往對學生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圖畫、照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將豐富的課堂內(nèi)容以多媒體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由于學生基本上都沒有去過桂林,在我們這樣的平原地區(qū),也很少有學生能有機會見到清脆的山、清澈的水。因此,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集了一些圖片、視頻素材,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重新剪輯、排序,使其更加貼近課文內(nèi)容。例如,文中為了突出漓江的水的靜、清、綠,以“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光瀲滟的西湖”作比。因此,在視頻展現(xiàn)中,我不僅搜集了桂林山水的資料,還搜集了一些表現(xiàn)大海的壯闊、西湖的瀲滟的圖片,然后和清澈碧綠的漓江作對比,讓學生對漓江的水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直觀的印象。并且,在音樂上,大海出現(xiàn)時采用了網(wǎng)絡上海洋波濤翻涌的海浪聲,在西湖出現(xiàn)時則采用了活潑澄澈的鳥叫,而在漓江則是優(yōu)美和緩的純音樂,絲毫不會破壞漓江畫面的美感,反而襯托了其寧靜除塵的美態(tài)。這一系列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推動了課堂教學的進行。學生看到視頻和圖片,聚精會神,也更能夠?qū)φn文所描述的內(nèi)容有一個更加直觀的體會。
恰當?shù)膶胧墙议_課堂奧秘的鑰匙。但同時,教師更要明白,導入不是目的,而是途徑,是手段。在教學中,導入的目的是抓住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質(zhì)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導入并不拘于固定的模式,其設計是千變?nèi)f化的。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創(chuàng)新,注重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合適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