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1. 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13;2. 中國戲曲學(xué)院,北京 100073)
樂 器
中國胡琴族樂器的系統(tǒng)類型與原生型特征
王 欣1,2
(1. 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13;2. 中國戲曲學(xué)院,北京 100073)
結(jié)合不同種類樂器的簡要特征,將中國胡琴族樂器劃分為板箱型、頸箱型和頸桿型,并介紹其各自相應(yīng)的持琴、置放、演奏形態(tài)。同時,通過對中國胡琴族樂器的細致梳理,總結(jié)并提煉出中國胡琴族樂器的兩種類型——膜面振動系統(tǒng)和板面振動系統(tǒng)。
胡琴族;系統(tǒng)特征;原生型特征;膜面振動;板面振動
音樂史學(xué)家楊蔭瀏先生對二胡的歷史及其演變曾有論述:“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現(xiàn)了四弦的四胡,專用于伴奏京劇的京胡。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不少拉弦樂器,如廣西壯族的馬骨胡等。”[1]這說明中國胡琴族樂器是在其典型形制二胡的基礎(chǔ)上逐步衍生壯大的。如果從漢唐宋時期的嵇琴算起,千百年來,為了適應(yīng)地方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發(fā)展的需要,中國胡琴族樂器逐步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胡琴族系弓擦樂器。除了典型的二胡形制以外,還有中胡、高胡、板胡、京胡、京二胡、粵胡、秦胡等,以及中國各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衍生性胡琴類樂器,如馬骨胡、牛角胡、葫蘆胡等,由此而形成了數(shù)以百計的中國弦鳴弓擦樂器大家庭中的“胡琴家族”。
在此,筆者結(jié)合歷代中國史籍中有關(guān)胡琴類屬樂器的記載,梳理出中國胡琴族樂器或用于各曲種劇種、或出現(xiàn)在各地域民間音樂中所屬的分類,并通過對其形制特征的歸納,總結(jié)出三種不同的形制類型及胡琴族樂器的原生型特征。
樂器的原生型特征即樂器的形制。胡琴族樂器均屬于弓擦弦鳴樂器,而弓擦樂器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鬃弓均在弦外擦奏。按照樂器形制的不同,胡琴族樂器可分為板箱型弓擦樂器、頸箱型弓擦樂器、頸桿型弓擦樂器三大類。這三大類型又分別具有各自相應(yīng)的持琴、置放和演奏形態(tài)。
1.1 板箱型弓擦樂器
板箱型弓擦樂器即為共鳴箱面板與張弦平行,共鳴箱面板上或布設(shè)徽位、弦柱,或排列弦碼,兩者契合為某種音位關(guān)系;取音方式上弦與面板接觸或以弦柱、琴碼和簽槌為媒介;平臥式即琴體與演奏者通常呈分離狀態(tài)的樂器類型。
板箱型弓擦樂器有軋箏,流傳于東北朝鮮族以及陜西、山西、山東和河南等地。板箱型一般為平臥式擦奏,文枕琴亦可在行進中豎置擦奏。在中國弦鳴弓擦樂器類型中,板箱型弓擦樂器所占比例最少。壯族瓦琴(尼)和福建莆田文枕琴為典型形制。
文枕琴,流傳于福建莆田、仙游等地的板箱式弓擦樂器,當?shù)匾喾Q作“床”。文枕琴形似箏而小,張弦9~11根,按五聲音階定弦,弦下置碼。以蘆葦桿為弓,涂上松香后與弦擦奏,先改用馬尾弓擦奏,音色渾厚柔和。演奏時分坐奏、行奏兩種。坐奏時將琴身平置,行奏則扛于左肩,左手扶之,右手持弓。文枕琴用于莆田文十音、晉江十番等。
1.2 頸箱型弓擦樂器
頸箱型弓擦樂器結(jié)構(gòu)為琴頸與共鳴箱相連的樂器類型。即琴桿指板或頸箱指板與張弦平行,指板上無固定品柱或布設(shè)固定品柱,取音方式上通常弦與指板接觸并運弓發(fā)聲,當琴豎置或橫置時琴體與演奏者不分離。
頸箱型弓擦樂器又可分為豎置式與橫置式兩類。豎置式弓擦樂器如胡西它爾、柯布孜、克雅可等,這些樂器更多地是受到中亞、西亞地區(qū)音樂文化的影響,與伊朗卡曼擦系樂器為同類樂器。這類樂器主要流傳在新疆和西藏地區(qū)。在形制結(jié)構(gòu)乃至觸弦運弓等方面與歐洲的嘎杜爾卡系樂器為同類樂器,盡管我們很難用文化傳播理論來解釋其源流關(guān)系,但用殊源同流來解釋人類對樂器性質(zhì)的共同創(chuàng)造委實不為過。這類頸箱型弓擦樂器所占中國弦鳴弓擦樂器類型的比例較少,且流行地域也不廣。橫置式弓擦樂器如侗族牛腿琴、苗族果哈(古瓢)、傈僳族呃吱等。
牛腿琴,侗族頸箱型弓擦樂器,因琴體形似牛腿故名,又稱牛巴腿。琴體用杉木鑿?fù)诔善盃?,蒙以薄桐木為面板。?弦,按五度定弦。演奏時將琴尾端抵在左胸,琴弓在弦外擦奏。
果哈,苗族頸箱型弓擦樂器,苗語音或稱格哈、嘎嘿,或稱作古瓢琴。琴體呈細長葫蘆狀,用泡桐或杉木鑿?fù)诙?,形如瓜瓢,蒙薄桐木或白松木面板。琴的面板有音孔,有的在面板上留些空隙作音孔。有一根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鳴箱內(nèi)。張2弦,以棕絲為弦,為了增加摩擦力加一些松油潤弦,按五度定弦,以棕葉竹為琴弓。古瓢琴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樂器,琴聲低沉厚重,既可以將琴豎置于腿膝上,也可以橫置于胸前擦奏。
呃吱,傈僳族頸箱型弓擦樂器,漢語據(jù)其演奏形態(tài)亦稱作腰胡。呃吱用一塊整木鑿?fù)诙?,下半部蒙以薄板。?弦,琴頸左右各置一軸,按四五度定弦。演奏時既可豎置于腿膝上,也可橫置于腰際間拉奏。
1.3 頸桿型弓擦樂器
頸桿型弓擦樂器即指琴桿指板或頸箱指板與張弦平行,指板上無固定品柱或布設(shè)固定品柱;取音方式上通常弦與指板接觸并彈撥發(fā)聲;懷抱式即琴體與演奏者不分離的樂器類型。頸桿型弓擦樂器是中國弓擦樂器中的主要形制,也是胡琴族樂器的主要類型。頸桿型弓擦樂器又依據(jù)琴弓的擦弦方式分為封閉式弦弓擦和開放式弦外弓擦兩類,如馬頭琴、艾捷克一類為弦外弓擦,但此類弦外弓擦的方式可視其為樂器文化中的外來成分,不具備中國胡琴族樂器的原生屬性。二胡是當代胡琴族樂器類屬中的典型形制,胡琴族的其他類型如京胡、高胡、板胡、秦胡等皆可視為由二胡所衍生出來的胡琴族系成員。
按照振動系統(tǒng)的不同,中國胡琴族樂器可分為膜面振動系統(tǒng)、板面振動系統(tǒng)兩大類。膜面振動系統(tǒng)指共鳴筒蒙以蟒皮和其他動物皮革為振動膜面的一類樂器;板面振動系統(tǒng)指共鳴筒蒙以桐木或其他木質(zhì)材料為振動膜面的一類樂器。此二類胡琴族樂器的分類情況如表1所示。
下面分別介紹以頸桿型弓擦樂器為主要形制的兩大類振動系統(tǒng)中的部分樂器。
2.1 膜面振動系統(tǒng)類胡琴族樂器
皮琴,即提琴,腔口有革皮者,故稱,清姚燮《今樂考證·樂器》:“壺琴:提琴,俗誤皮琴,彈詞用之?!?/p>
壺琴,泛指以葫蘆為共鳴箱體的弦鳴樂器,其一為彈撥樂器,其二為弓擦樂器,包括二胡、提琴、板胡等。清姚燮《今樂考證·樂器》:“壺琴:有四弦、三弦、二弦,提琴俗誤皮琴,彈詞用之;板琴,亂彈用之?!焙髮V负?。
二弦,形制似二胡,方筒形共鳴箱,與二胡不同之處在于琴筒前后兩面均蒙皮。二弦約出現(xiàn)于清代末?!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二弦,等于二胡,惟槽之前后均冒皮,出音較沉,中音部樂器?!?南音中的二弦承襲古代奚琴形制,琴軸反置。
拉之,形制似小三弦,竹制扁鼓形共鳴腔上蒙以蟒皮。《清朝續(xù)文獻通考·樂七》:“拉之:二弦,檀柄,竹鼓,冒蟒皮。柄長二尺四寸三分。鼓徑三寸八分,鼓高二寸六分,弦長二尺三寸一分五厘。以馬鬃弓軋之?!?/p>
二胡,又稱胡琴、南胡。是由嵇琴(奚琴)后來衍化出眾多的分支形態(tài),二胡為其中主要的一支。因設(shè)2軸、張弦2根,故名。明清以來從宮廷到民間廣為流傳,并發(fā)展成為不同的形制。琴桿、琴筒為木制,琴筒分為圓形、六角形、八角形、扁圓形等。琴筒前腔口蒙以蛇皮或蟒皮,后腔口或敞開或飾鏤花音窗。琴桿上部縛系千斤,以竹弓馬尾穿夾于兩弦之間擦奏發(fā)聲,通常以五度定弦。弓法有頓、顫、提、連、碎等,指法有揉、打、滑、泛、撥等?!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二胡:普通絲竹所用。長一尺四寸,蛇皮為面。紅木槽,弓較軟,中音部之樂器也?!倍诤颖卑鹱?、評劇伴奏樂隊中別稱翁子。
表1 當代胡琴族樂器按振動系統(tǒng)分類情況
高胡,又名粵胡、南胡。形制同二胡,由于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故名。高胡的音色明亮、柔美,是廣東音樂的特色樂器。
中胡,形制同二胡,于20世紀40年代在二胡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而成,琴桿略長,琴筒略大,音色渾厚豐滿,多用于樂隊伴奏和合奏。
大筒,琴桿、琴筒均用粗大毛竹制成,琴筒蒙蛇皮。張2弦,五度定弦,以竹弓擦弦。大筒是湖南花鼓戲、長沙絲弦、祁陽小調(diào)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于獨奏。
革胡,琴桿設(shè)指板,設(shè)4軸,張4弦,按五度定弦。琴筒為圓筒形,前腔口蒙以馬皮、羊皮或蟒皮。琴弓及其持弓和運弓方式均借鑒西洋大提琴,為弦外擦奏。革胡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制而成,為民族樂隊中的低音部樂器。
六胡,柄干扁平,共鳴腔用葫蘆匏蒙以蟒皮,6軸張6弦,分為三組,皆同度定弦。鬃弓分夾于三股弦之間擦奏。《清朝續(xù)文獻通考·樂七》:“六胡:檀柄,匏鼓,鼓冒皮蟒皮,柄長二尺四寸九分。以馬鬃弓軋之。柱上有斜形孔,亦可以穿弦,使用時可單可復(fù)?!?/p>
四胡,因張4弦故名,亦稱作四股子,蒙古族稱其為胡爾、朝勒或四弦。其中1、3弦為同度音,2、4弦為同度音,兩組弦以四或五度定弦,鬃弓分作兩股夾入其間,同時拉奏2組弦。琴筒為木制,有圓筒形、六角形、八角形之分,一端蒙以羊皮或蟒皮。分大小兩種:在北方蒙、漢等民族中小四胡多用于獨奏和民間器樂合奏,大四胡多用于說唱音樂伴奏。《清朝續(xù)文獻通考·樂七》:“四胡亦普通絲竹。出于番部,一名番胡。長與二胡等,四弦雙音,伴奏之樂器。音量較大,巧妙遠不如二胡?!痹谇宕幾摹痘食Y器圖式》中,四胡誤稱為提琴。
京胡,京劇的主奏弦鳴樂器,故名。竹制,琴桿常為5節(jié),內(nèi)壁竹節(jié)打通,穿入琴筒一段縱向兩面對稱鑿開約寸余狹縫,謂之風(fēng)口,可起共鳴作用。琴筒呈圓形,一端蒙蛇皮,張2弦,以五度定弦?!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京胡;伴唱京戲之器,弦緊音急。其佳者音色甚優(yōu),價值亦昂。竹筒為槽,虺皮為面,皮鱗愈大愈佳?!?/p>
京二胡,形制似二胡而略小,琴桿、琴筒皆為木制,琴筒有六角形或八角形,腔口一端蒙以蛇皮,張2弦,五度定弦。
大提琴,形制類似二胡,但略大,不設(shè)千斤,設(shè)一活動山口的挺弦,本為清末的改革樂器?!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大提琴:長三尺,槽大六寸,八角形。柄上有挺弦,可升可降。弓用馬尾,百二十莖。音量乃胡琴之中最大者,多低音?!?/p>
獨弦,形制似二胡,但略大,張1根弦,增設(shè)指板,借鑒西洋大提琴之演奏姿勢,出現(xiàn)于清代末年?!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獨弦:獨弦琴:大于二胡,長二尺八寸,中低二部樂器。蛇皮為面,上有倚弦,有音板。拉時按弦著板,出音響亮?!?/p>
倍四提琴,以大椰殼為琴筒,共鳴腔口蒙蟒皮,張2弦,琴桿后又增設(shè)一弧形柄桿,清末創(chuàng)制,實為仿效西洋低音弓弦樂器,用于樂隊合奏?!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倍四提琴為低音部樂器,倍四者即四倍黃鐘之意也。長三尺二寸。二弦。槽用大椰子殼,冒以虺皮。音宏而靜。此器為近時新發(fā)明,合奏時所不可少之器也?!?/p>
潮胡,為流傳于廣東潮州、福建西南部地區(qū)的胡琴。客家語又稱作吊歸、吊柜、吊龜子、上手胡琴、頭弦、漢調(diào)頭弦等。琴桿、琴筒用木制或牛角制,前腔口蒙以蟒皮,張2弦,用馬尾弓拉奏。在漢調(diào)音絲竹樂“和弦索”中居于領(lǐng)奏地位?!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潮胡:潮州樂器。挖烏木為槽,堅木為柄,蟒皮為面,槽面甚小,柄甚長,約二尺四寸,而千斤甚下。發(fā)音噍急,高音部樂器?!?/p>
鐵琴,又稱太琴、特琴。鐵琴為藏族弓擦樂器,形制與二胡相似。傳統(tǒng)鐵琴琴筒采用木、竹甚至象牙制作,前腔口蒙羊皮?,F(xiàn)多采用竹制,蒙蟒皮。多用于藏族歌舞的伴奏。在藏語中“鐵”是緩慢柔和之意。張2弦,按五度定弦。
越調(diào)四弦,因弦槽下?lián)蜗业牟课恍嗡葡蟊牵视置蟊撬南?。?弦,其中1、3弦為同度音,2、4弦為同度音,兩組弦以五度定弦,鬃弓分作兩股夾入其間,同時拉奏2組弦。音色明亮華麗,是河南地方戲曲越調(diào)的主要伴奏樂器。
墜胡,又稱二弦、曲胡。木制,琴桿扁平兼作指板,琴筒呈八角形,前腔口蒙蛇皮。張2弦,以四度定弦。墜胡是山東呂劇、琴書的主要伴奏樂器。
雷琴,又稱大雷。琴桿扁平兼作指板,琴筒銅制呈扁圓形,前腔口蒙蟒皮。張2弦,按五度定弦??梢阅M人聲、戲曲唱腔、鳥獸鳴叫及各種樂器的音響效果。
朗多依,黎族弓擦樂器。琴桿、琴筒、弓桿均采用竹制,前腔口蒙蛇皮或筍殼,后腔敞口。張2弦,按五度定弦。琴弦或弓毛采用當?shù)厣L的一種稱作“雞螺絲”的棕色細藤制成。音量小而發(fā)音粗糙。
彝族三胡(勒胡、里胡),形制類似二胡,圓筒形共鳴箱體,或木制或竹制,前端蒙蟒皮、羊皮或青蛙皮,后端敞口,竹制琴桿,上下依次置3個弦軸,琴弓弧度較大,鬃毛分為兩股,分別夾在第1、2與第2、3弦之間擦奏。
馬骨胡,壯族弓擦樂器,壯語稱冉督、冉列。琴筒用馬或騾的腿骨制成,呈橢圓形,前腔口蒙蛇皮、魚皮或蛙皮,后腔敞口。琴桿較短,為竹或木制,頂端雕馬頭為飾。張2弦,按五度定弦。主要用于壯劇伴奏和八音樂隊合奏。
牛角胡,藏族弓擦樂器,藏語稱扎尼,又稱馬尾胡。琴筒用牛角制成,前腔口蒙羊皮。張2弦,按五度定弦。
納西胡琴,納西族弓擦樂器,又稱其為龍頭胡琴和大胡。琴桿多用木制,頂端雕刻龍頭為飾琴。筒由粗毛竹或木楸制成,前腔口蒙羊皮或蟒皮。張2弦,按五度定弦。納西胡琴音色柔和渾厚,流行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用于“白沙細樂”和“納西古樂”伴奏。
布依族四胡,亦為苗族所用,稱作四弦胡。四胡的共鳴腔體為圓筒形,竹制或用一段桐木挖空而成,前腔口蒙蟒皮或羊皮,腔內(nèi)設(shè)一彈簧狀鋼絲,可產(chǎn)生顫音和延長余音。張4弦,琴弓鬃毛分為兩股夾在1、3弦與2、4弦之間,按五度定弦。
次喔,哈尼族弓擦樂器,漢語或稱牛角胡,因共鳴腔體采用黃牛角而得名。前腔口蒙蛇皮或青蛙皮,牛角尖開有2個出音孔。張2弦,按四五度定弦。
2.2 板面振動系統(tǒng)類胡琴族樂器
提琴,椰殼琴筒,桐木面板,張2弦,不設(shè)千斤。明清多用于弦索樂、昆曲等文人音樂當中。清毛奇齡《西河詞話》卷二:“若提琴則起于明神廟間。有云間馮行人,使周王府,賜以樂器,其一,即是物也。但當時攜歸,不知所用。其制用花梨為桿,飾以象齒而龍其首,有兩弦從龍口中出。腹綴以蛇皮如三弦,然而較小。其外側(cè)別有鬃弦絆曲木,有似張弓。眾昧其名,太倉樂師楊仲修能識古樂器,一見曰:此提琴也。然按之少音。于是易木以竹,易蛇皮以匏,而音生焉。時昆山魏良輔善為新聲,賞之甚,遂攜之入洞庭,奏一月不輟,而提琴以傳。然究不知何代樂器。仲修雖識古,亦不能按所始也??继扑闻f樂器,甚夥,然移時即沒,此亦不過唐宋間所造,而獨得盛行,亦屬異事。先教諭曰:當時傳其事者多萬歷間?!蔽毫驾o用其伴奏昆山腔。明清以來,提琴主要用于為昆曲伴唱,也用于絲竹樂合奏。清代李漁《閑情偶寄》:“提琴較之弦索,形愈小而聲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此后提琴衍生出多種形制,飾以板面的有梆胡、潮胡等。
板胡,竹制琴筒,切削成六角形,一端腔口覆蓋薄木板,流行于廣東地區(qū)?!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板胡,削為竹槽六角形,木柄。發(fā)音清宛,活音之曲用之,亦粵樂器?!?/p>
梆胡,亦稱為秦胡、胡呼、大弦等。以椰殼制琴筒,一端腔口覆蓋薄桐木板,由提琴衍變而成,并用于伴奏梆子戲得名?!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梆胡,小椰為槽,桐板為面,發(fā)音比京胡尤急,伴唱梆子調(diào)所用?!?/p>
板提,以粗毛竹制琴筒,一端腔口覆蓋薄桐木板,張2弦。多用于南方戲曲,如婺劇和民間器樂?!肚宄m(xù)文獻通考·樂七》:“板提,竹筒為槽,桐板為面,發(fā)音噍殺,與京胡相等惟價值稍低?!?/p>
廣胡,以粗毛竹制琴筒,一端腔口覆蓋薄桐木板,柄桿粗而短,張2弦,用硬竹弓演奏。《清朝續(xù)文獻通考·樂七》:“廣胡以大毛竹為槽,桐板為面,硬弓,發(fā)音焦急,粵樂所重高音部樂器也。長不滿一尺,弓大于身三分之一。”廣胡是早期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常與提琴、三弦、月琴、橫簫組合在一起演奏,廣胡為五架頭之首(中國音樂詞典稱其為二弦)。
蓋板子,琴桿為木制,琴筒或木或竹制,呈八角形,前腔口覆蓋薄桐木板。張2弦,內(nèi)弦用牛筋,外弦用鋼絲弦,演奏時左手套金屬環(huán)按弦,發(fā)音尖細高亢。蓋板子是川劇彈戲的伴奏樂器。
筍殼胡,彝族弓擦樂器。琴筒為竹制,前腔口以薄筍殼為覆蓋。張2弦,按五度定弦。多用于彝族的八音樂隊。
土胡,壯族弓擦樂器,又稱厚胡。琴筒較大,前腔口蒙薄桐木面板。張2弦,按五度定弦。在壯劇樂隊中與發(fā)音較高的主奏馬骨胡配合使用。
呼胡,又稱胡蘆子。形制與板胡相近但稍大。張2弦,按五度定弦。是晉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殼子弦,形制似板胡,琴筒用小椰殼制成,前腔口蒙薄桐木板,琴桿上粗下細。張2弦,按五度定弦。殼子弦流行于福建閩南地區(qū)。
墜琴,又稱墜子。木制,形制似小三弦,琴桿扁平兼作指板,琴筒呈扁鼓形,以薄桐木板蒙面。張2弦,以四度定弦。墜琴是河南墜子的主要伴奏樂器。
葫蘆胡,壯族弓擦樂器。壯語稱冉卜,因共鳴筒采用天然生長的大小兩節(jié)葫蘆殼制作故名。將粗節(jié)一端的葫蘆去底,在切口處蒙以老筍殼或桐木薄板而成,葫蘆細節(jié)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張2弦,按五度定弦。葫蘆胡音色渾厚,常用于器樂合奏或為壯劇、布依戲伴奏。
西玎,傣族弓擦樂器,共鳴腔體有木、竹、椰殼、葫蘆、陶多種材質(zhì),前腔口蒙竹筍殼或薄竹板。張2弦,按四度或五度定弦。
多洛,傣族弓擦樂器,或稱玎多洛。共鳴腔體為竹或椰殼制作,前腔口多蒙竹筍殼或薄木板。張2弦,按四、五度定弦。
玎嘎那,傣族獨弦弓擦樂器。共鳴腔體為竹制圓筒,前腔口蒙竹筍殼,故又稱作筍殼琴。
奚琴,朝鮮族弓擦樂器。琴筒采用木或竹制,中腰微豐呈桶形。前腔口蒙桐木薄板。琴桿為木制,琴頭無任何裝飾略彎曲,兩弦軸置于琴桿上部右側(cè)、奚琴弦軸的插入方向恰與胡琴類樂器相反。軸頂旋成空竹形,張兩條絲弦或鋼絲弦,設(shè)千斤,按五度定弦。
至此,我們可概括歸納出中國胡琴族樂器的基本范疇和典型特征,即弦鳴頸桿型弓擦樂器是胡琴族樂器的基本形制結(jié)構(gòu),其夾弦運弓的擦奏形態(tài)表明中國胡琴族原生型特征的根本屬性。從世界范圍內(nèi)所作的考察來看,迄今為止唯有中國胡琴族樂器才具有這種獨一無二的原生型特征。
[1]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987.
王欣,中國戲曲學(xué)院副教授,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0級在讀博士研究生。
(編輯 薛云霞)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al Type Features of Chinese Huqin Family Instrument
WANG Xin1,2
(1. Nanjing Arts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3, China; 2.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Beijing 100073, China)
Combined with brief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s, Chinese huqin family instrum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ir respective shape of holding, placing, and playing the instruments. Meanwhile, through meticulous combing for the Chinese Huqin family instruments, the writer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two types of Chinese Huqin instrument of family - membrane surface vibration system and plate surface vibration system.
huqin famil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riginal type features; membrane surface vibration; plate surface vibration
10.3969/j.issn.1674-8239.2015.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