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俊凱(廣東省中山市楊仙逸小學528400)
淺議小學語文課堂中轉換型逆向思維引導方略
溫俊凱(廣東省中山市楊仙逸小學528400)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這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與思維密切相關,語言說得好在乎思維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至關重要。”而轉換型逆向思維是思維訓練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巧用逆向思維,不但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感悟能力,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方式,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引導認知感悟轉換型逆向思維
一般情況下,人們解決問題時,習慣于按照熟悉的常規(guī)的思維去思考,即采用正向思維,有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然而,在一線教學實踐中也有很多情況,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卻不易找到正確答案,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探索和耳聞目睹的教學現(xiàn)狀,竊以為,巧用好轉換型逆向思維,不但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感悟能力,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方式,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轉換型逆向思維法是逆向思維的一種類型,何為轉換型逆向思維法?顧名思義,是指在研究一問題時,轉換思考角度思考,以使問題順利解決的思維方法。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司馬光》,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fā)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要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動腦筋、想辦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于這個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這樣操作:讓學生找出當看到同伴掉進水缸里,別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句子。他們不難就找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奔啊八抉R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闭业骄渥雍螅僮寣W生說說這兩種做法可能會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通過比較,他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馬光的臨危不亂,急中生智了——
師: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說幾句話夸一夸他吧。
生1:司馬光你真棒!
生2:司馬光你真聰明!
生3:司馬光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生4:司馬光你真勇敢!
師:(進一步拓展)假如你是司馬光,你會怎么做呢?
生:假如我是司馬光,就叫一些人來,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生:假如我是司馬光,我會找根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生:我是司馬光,就找塊石頭,墊在腳下,把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拉出來。
……
雖然最后一一否決了學生的想法,但仍然可以感受得到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閃爍其中,最后教師引導歸納出:司馬光的方法最巧妙——由于司馬光在人命危急時刻不能通過爬進缸中救人的手段解決問題,因而他就必須轉換為用另一手段——破缸救人,在這里,司馬光把“果”變?yōu)椤耙颉?,圍繞目的(救人)、尋求方法、途徑(破缸),進而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由此可見,憑借思想內(nèi)容,實現(xiàn)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相互轉換,使學生原有的思維水平與新的思維要求之間形成一種“動態(tài)”結構,學生再通過這種轉換型逆向思維法理解課文的難點,從而達到思維量的增加和思維質的提高,這也是語文新課標的目標所在——“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課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媽媽在井邊打水,有兩個媽媽在夸自己的兒子,另一個媽媽卻說自己的兒子“沒什么特別的地方”。當媽媽拎著沉甸甸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著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著唱歌,唯獨對媽媽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中沉甸甸的水桶。老爺爺深知:只有用實際行動關心、體貼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所以,在老爺爺?shù)难壑校@個“沒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談論和三個兒子在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xiàn)的對比敘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用實際行動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教學的過程中,暗藏著一個核心問題: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兒子呢?
教師引導學生明理:
師: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兒子呢?你知道答案嗎?
生:因為只有這個兒子(第三個兒子)關心媽媽,為媽媽提水。
師:是啊,在老爺爺看來,這樣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那其他的兩個兒子就不好了嗎?作為孩子,他們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可作為兒子呢?他們?nèi)鄙倭耸裁矗?/p>
生:他們沒有幫媽媽提水。
生:他們看到媽媽提水只顧著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卻不管媽媽。
生:他們沒有關心媽媽。
師:是啊,只有這個兒子關心媽媽,這才是關心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
在片斷中教師的引導應該說是符合作者的本來意圖:只有知道體貼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我們應該做體貼關心父母的孩子。但這只是僅僅停留在“立足文本”上,眾所周知,“立足文本”僅僅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而不是全部,“超越文本”才是閱讀的根本,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筆者以為: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能緊扣文本的時代性“超越文本”,從這種角度講,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引導學生明理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這樣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
師:是啊,在老爺爺看來,第三個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那其他的兩個兒子就不好了嗎?怎樣才能使三個小孩變成真正的兒子呢?
生:既聰明又有力氣,還能幫媽媽提水的兒子才是好兒子。
生:我覺得有一定的特長,會唱歌,歌聲動聽,又能體貼關心父母的孩子是真正的兒子。
……
本課中三個兒子都有長處,都可以是媽媽引以為榮的兒子,大概這個觀點是教師沒有想過的,在這里巧妙地利用轉換型逆向思維,從老爺爺?shù)慕嵌龋ㄒ鈭D——用實際行動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轉換到小孩的角度(既有本事,又能體貼關心父母的孩子是好兒子),拋開文本的束縛,給學生以巧妙的引導,他必然能憑借自身的思維豐富認知,這樣不但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感悟能力,而且能更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從而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文只是以求拋磚引玉,正如擲一小石子于水中,如能使?jié)i漪漾開來,則是幸甚至哉!在教學中加強轉換型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開拓學生思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有利于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感悟能力,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方式,使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為深刻、更為透徹,最終才有實現(xiàn)勇于創(chuàng)新的可能。
(責編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