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詔安縣第二實驗小學363500)
注重情感激發(fā)提高習作能力
李惠榕
(福建省詔安縣第二實驗小學363500)
任身姿于大自然中自由穿梭,任笑聲在人來人往中放縱,任思緒在好奇探究中延展,任情感在真實觸動中盡訴……教會小學生習作,就是要讓學生作文時能真正觸及自己的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讓作文真正服務于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給淳樸天真、生機勃勃的學生一片自由創(chuàng)造的天地。從這點出發(fā),我認為我們需要在平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學會運用及再創(chuàng)造。其途徑除了增加學生的生活閱歷,拓寬視野外,課堂教學中重視對語文文本的分析品讀也尤為重要。
(一)創(chuàng)設觀察機會,激發(fā)習作興趣
“據(jù)實而作”,抓住生活中的有利時機指導學生寫作。如在一次參觀海洋生物館的活動中,我安排了一系列練筆活動:1.為展覽活動寫海報;2.參觀展館之前,寫保證書;3.參觀后,向家人具體介紹五種以上海洋生物的特點;4.為海洋生物寫簡介,并練習當解說員;5.寫活動報道,并為活動照片配上簡明的活動說明。這一系列活動設計,有利于學生感受寫作的真實意義,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的內(nèi)在動力。
(二)巧用插圖資源,激起表達欲望
“圖文對照”,提高觀察力。圖是文的形象體現(xiàn),文則是作者對圖的理解與表述。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圖入手,引導學生洞察圖中所描繪的重點人或物,進行細致觀察,進行揣摩與品評,然后圖文結合,學習作者表達情境的生花妙筆。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寫景狀物的功底可見一斑。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牟菰?;“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的羊群;特別是那像用綠色渲染的線條柔美的小丘“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化靜為動,突現(xiàn)草的色澤,草的生命,形象地顯現(xiàn)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tài),抒發(fā)了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贊嘆。學生掌握了觀察圖畫的方法,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從而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提高看圖習作能力。
(三)巧用“游戲”導趣,培養(yǎng)想象能力
假如讓你在五分鐘內(nèi)順序記住十個毫無關聯(lián)的詞,并在一分鐘內(nèi)完整復述出來,你會覺得小事一樁,二十個可能稍有挑戰(zhàn),那三十個呢?我在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上與學生一起玩了這個游戲,全班只有四個學生靠超強的記憶力如期完成。當我讓他們采用串故事法重新識記后,班里大部分學生驚詫自己不但記住了,也記牢了。興致被挑起后,課余活動中“記憶小能手”“故事創(chuàng)作區(qū)”便應運而生。學生在緊張肆意的嬉鬧中既交流了情感,也鍛煉了想象力,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其間還留下了許多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個朋友的三個故事》《是誰說了謊》等。
(一)在對比中實現(xiàn)讀寫結合
“讀者”意識,喚醒共鳴。斯賓塞在小斯賓塞“不知道怎么寫屋后花園”的時候,幫他進行了虛擬假設——讓最好的伙伴知道自家漂亮的后花園后能迫不及待地想來玩一玩。這種習作思路的轉(zhuǎn)變,實際上是把習作轉(zhuǎn)化成一種“生活邏輯”,這個辦法使小斯賓塞“寫得很順利”。我們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父愛與母愛的課文,讓學生把爸媽的愛與課文中父愛、母愛進行比較,然后寫寫有關母愛或父愛的作文,以此來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在拓展文本中實施讀寫結合
挖掘“言外之意”,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文本的補白訓練。如《中彩那天》可以在最后兩個自然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補白想象的空間:當?shù)诙鞄觳壬扇藖黹_走奔馳汽車時,我們一家人會有什么反應?父親會說些什么?汽車開走后,圍觀群眾會有怎樣的議論?那天晚上,父親會給我們講什么有趣的事?成年后,“我”對母親的教誨有怎樣的體會?抓住這些細節(jié),既拓展了課文的內(nèi)容空間,深化課文主題,又拓展了理解層面,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在品味語言中實現(xiàn)讀寫結合
札記并不神秘,只要認真讀書,情感投入,在文章精妙之處反復誦讀品味,就能有所感悟,將其寫下,就是札記。平時可以引導學生從揣摩關鍵字眼,品味優(yōu)美句子,咀嚼看似尋常的詞語,整理文章寫作思路等方面入手來寫,形式可以不拘,文字不限,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東西,有自我發(fā)展的體現(xiàn)。如讀完《學會看病》,學生從文中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矛盾斗爭中學會了理解并支持該母親的行為,許多留守兒童由此也釋懷了父母的“拋棄”,甚至還寫下了一篇篇情感真摯的“致父母”感恩篇。而學習了《狼牙山五壯士》后,許多學生能就題目中的“壯”字表達自己對五壯士英勇無畏的精神的無比崇敬之情,并且還表達了自己要努力學習,成為棟梁之材,將來為建設一個不再遭受欺凌的強大中國貢獻力量的偉大志向。這些都是值得鼓勵肯定的教學隨筆。
(四)在語言積累中實現(xiàn)讀寫結合
詞句貧乏,內(nèi)容空洞,缺少形象生動的語言是小學生習作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應讓學生多積累運用詞匯。具體做法是:首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于具體語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體會詞語并記憶。其次,要重視熟讀成誦。就像《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語言簡潔,辭藻華麗,條理清晰。特別是介紹圓明園昔日輝煌的部分,既讓我們驚嘆于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又折服于作者獨到精妙的表達風采。這部分由學生誦讀,會是很好的閱讀積累。第三,要鼓勵學生多摘錄,多體會,多練筆。如新課標人教版上冊語文第六單元里的《慈母情深》,《學會看病》等文章緊扣母愛主題,寫的其實都是學生真正能感同身受的事例,且里面關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都極為傳神,教師引導學生品讀,并通過指導,使之能遷移于同類型主題的練筆中。
只有借助于課堂文本教學之契機,深挖教學學生習作之基本,再充實于生活經(jīng)驗之累積,才能使小學生作文真正樹干挺拔、枝繁葉茂!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