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翁
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有個膾炙人口的段子,叫《迎春曲》,大家以為是在學唱什么名曲,吊足了好奇心。結果,包袱一抖,原來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大年三十晚上孩子們打著燈籠唱的兒歌,令人噴飯。老朽生在天津的海光寺,長在南市。打從記事起,就盼著除夕換上新衣服,提一盞點著蠟燭的魚燈和小伙伴們走街串巷去玩。有意思的是,要一邊提著燈籠走,一邊唱著“迎春曲”:
有打的燈籠快出來呀,
沒有燈籠的抱小孩呀,
金魚·拐子·大花籃呀……
有魚名喚“大花籃”
這段“迎春曲”被馬三立先生編成了相聲段子演出之后,使得此“曲”中外皆知,風靡天下。就這樣,一遍遍地唱著“迎春曲”,將余從一個不諳世事的黃毛頑童唱成了兩鬢掛霜的老頭兒。到了中年,余開始熱衷于研究食文化,覺得這“迎春曲”雖好,總在哪里有些不對勁。余曾在一家粵菜館錄電視節(jié)目,大廚奉上一菜,名曰“包羅萬象”。問其故,答曰:“包者,鮑魚。羅者,海螺。象者,象拔蚌。萬者,海鮮類眾多也?!崩闲嘤X得不妥,哪有三個名詞與一個量詞并列組合的道理。遂停機深究,經(jīng)請教明白人才知曉:萬者,指萬魚,即魚仔。這“金魚、拐子、大花籃”從字面意思看和“包羅萬象”的第一種解釋類似,是一個搭配欠妥的組合。后來經(jīng)請教民俗學家李鴻友先生方才明白,“金魚(鯽魚)”“拐子(鯉魚)”“大花籃”指的都是魚?!按蠡ɑ@”是當年產(chǎn)于天津小劉莊一帶的大魚,而不是天津人在河邊往竹籃子中放塊羊骨頭釣蝦米的那種花籃??梢姟盎畹嚼蠈W到老”,言之不誣也。
“大花籃”還出現(xiàn)在天津衛(wèi)不同形式的民間藝術中,如著名的楊柳青年畫。其招牌畫“蓮(連)年有余”上有一個憨態(tài)可掬的胖娃娃雙手抱著一條大魚。據(jù)楊柳青年畫傳人霍慶順先生介紹,畫上這條夸張的魚是當年畫工想象出來的。它有著金魚的眼睛和尾巴,長著鯉魚的嘴和身子。這條魚是當時老百姓祈求幸福生活的一種美好愿望。這種形象還畫在了天津民俗的水陸畫中。民俗學家李鴻友先生說,“這種帶胡須、大眼睛的花尾巴魚就是民間稱的‘大花籃’?!?/p>
天津民間老百姓在過年時,家家都要買張“缸魚”畫貼起來。過去,天津人喝水一般都要從河里提水,或者由“水鋪”送水。由于河水較為渾濁,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套儲存河水的設備,如一口大缸、竹竿、白礬等,凈化缸水。在過年的時候,每家都要在水缸上方的墻上,或者是在缸上貼一張“缸魚”年畫。一打開缸蓋就會看到倒映在水里的魚在游動,取“連年有余(魚)”之意。從形象上看,那就是條鯉魚。
當年,德國橋、劉莊渡口、劉莊浮橋、劉莊橋,它們的位置不是重疊的,但是都屬于海河上同一個地址。李鴻友先生介紹:“在1957年建造劉莊浮橋之前,小劉莊沿岸有個很大的河邊菜市,有很多小販從市場躉貨。當時的海河還是咸淡水混合,河里有漁船,現(xiàn)捕魚現(xiàn)賣,魚的味道格外鮮美。在漁船上,漁民就沖著渡口喊‘鯽魚、拐子、大花籃’,賣的就是大花籃魚?!崩铠櫽颜f:“大花籃比一般鯉魚個大,是疊鱗,鱗發(fā)彩光?!?/p>
系出“鯉”門
金魚、拐子、大花籃,不見一個鯉字,卻都與鯉魚沾親帶故。金魚亦稱金鯽魚,是由鯽魚演化而成,屬鯉科。拐子是指三斤以下的鯉魚。二三斤的雌魚稱為蹦拐,適宜做蹦魚丁、瓦塊魚等菜。雄魚為順拐,適宜做罾蹦鯉魚及紅燒魚等。六七兩左右者稱拐尖。那么“大花籃”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大花籃”就是帶有色彩的大鯉魚。
鯉魚是原產(chǎn)于中國的食用魚類,早在公元前的《詩經(jīng)》中就已有記述。鯉魚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性情溫和的魚類,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甚至愛到神化的地步,被視為吉祥物。鯉被神化,首先是它在淡水魚種屬于大個子?!逗訄D》說:“黃帝游于洛,間鯉魚長三尺,青身無鱗,赤文成字?!睋?jù)傳說,鯉有身長1米多者。二是有色彩?!督鹣洝罚骸懊魅仗刂?,惟有一大鯉,身已五色。”崔豹《古今注》中記,兗州人“謂赤鯉為赤驥,謂青鯉為青馬,謂黑鯉為玄駒,謂白鯉為白鲯,謂黃鯉為黃雉”。這給楊柳青年畫的畫師們提供了遐想的空間。其三是鯉魚善躍。筆者有一次泛舟于天津水上公園東湖,親見一條半米長的大鯉魚從浪花中躍入舟中?!缎潦饺赜洝氛f:“河津,一名龍門(今陜西黃河禹門口)……江河大魚,洎集龍門下數(shù)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云曝鰓龍門?!币蛴絮庺~跳龍門之說,古人稱鯉為“稚龍”,“鯉為魚之主”。鯉魚作為吉祥物受人歡迎,還因為相傳孔子得子時,魯王曾以鯉魚為賀禮。孔子極為感激,遂為兒子取名鯉,至今還傳有鯉魚名菜“帶子上朝”“懷抱鯉”等。
天津的文廟是明清時期的天津學宮,同時又是祭孔場所。按照定規(guī),祭孔時要用許多精美的盛器盛裝四極品,其中就有魚醢,即鯉魚肉醬。既然鯉與孔圣有關,自然也就成為歷代學子求功名尊崇的圣物了。崇鯉的高峰是在唐代。因為鯉與唐朝皇帝“李”姓諧音,所以被封為赤鯶公。唐律規(guī)定,取得鯉魚即宜放,不得食用,賣者杖六十。至宋之后,鯉魚的美食地位得到恢復,各地陸續(xù)推出鯉魚名菜,如北京的“醬汁活魚”、天津的“罾蹦鯉魚”、遼寧的“宮門獻魚”、山東的“糖醋鯉魚”、浙江的“宋嫂魚羹”“西湖醋魚”等。
大鯉入菜分 、膾
據(jù)廚師介紹,鯉魚超過三斤者,便“刺硬”而不適宜做烹菜了。那么,大鯉魚應該如何食用呢?我們的祖先很聰明,非常會物盡其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于是,便創(chuàng)造了用大鯉魚為原料的鲊(zhǎ)和膾(kuài)。
鲊是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名菜。初名鱃,又名鮨,多以鯉魚、青魚為原料,經(jīng)過切片、鹽腌,然后與米飯、調(diào)料拌和,鋪入容器中,密封若干天而成。鲊可以冷食,也可以加熱后食用。鲊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吨芏Y》(鄭玄注)中曾提到荊州的鱃魚,“鱃同鲊”。《爾雅》中記有鮨,鮨也是鲊。說明制作鲊在中國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到了宋代,鲊食發(fā)展到一個高峰。在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六·“豝鲊”中就記載了13種鲊的名稱。宋代的《吳氏中饋錄》中記有肉鲊、黃雀鲊、蟶鲊、胡蘿卜鲊等品種。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有海棠鲊、羊肉旋鲊、玉鉤鲊、清涼蝦鲊等品種。鲊菜傳承到現(xiàn)代,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已經(jīng)不止用鯉魚為原料了。素料的、葷料的、葷素結合的,花樣不斷翻新。制作方法也在不斷變化,不僅僅限于蒸,還使用了炸、炒、燉等方法。
天津漢沽的“八大馇”,就是鲊的一個變種?!鞍舜筲恰笔菨h沽風味特色食品,以鲊為原料,用米飯混入乳酸菌發(fā)酵而成。具體指,“馇凈腸滌梭魚、馇鮆魚、馇麻線、馇麻蛤、馇白蝦、馇虎頭魚、馇螞蚨、馇海鯰魚?!?/p>
鲊菜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食品,它能夠千百年傳承下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與推廣,一定有其生存發(fā)展的道理。但是,鲊食在制作過程中要使用很多鹽,會產(chǎn)生亞硝酸鹽。如果食用過量,在一定情況下,亞硝酸鹽會在胃里變成亞硝胺,而此物是一種強致癌物。同時,攝入過量的鹽也會導致高血壓等病,損害人體健康。所以,應該適量食鲊。
膾是一種傳統(tǒng)的菜肴。原指切細的肉絲、魚絲,后來也指切薄的魚片制成的菜肴??梢约诱{(diào)料拌和后生食,也可以烹煮后食用。我國食膾的歷史悠久,有記載者可見于先秦時期?!对娊?jīng)·小雅》中有“炰鱉膾鯉”?!墩撜Z》中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抖Y記》中也記有牛膾、羊膾、鹿膾、魚膾等,說明食膾有據(jù)可查者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之后,歷代對膾的文字記載很多?!澳捴巳丝凇笔侨藗兪煜さ某烧Z。
古時食單最重魚膾。魚膾的制作,要經(jīng)過刀工切割、調(diào)料拌和、選配器皿、裝配成菜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其中,魚肉的運刀切割最具觀賞水平也最具心理魅力。從先秦始,廚師切膾要用帶響鈴的鸞刀。為什么切膾要用鸞刀呢?愚以為,那是表示古代廚師對生命的一種敬畏的儺心理。所以,歷代詩人在觀看廚師手持鸞刀切膾時,留下了不少動人的詩篇。曹植在《七啟》中說:“膾西海之飛鱗,臛(肉)江東之潛龜?!秉S庭堅《涪翁雜說》:“燕人膾鯉方寸,切其腴以啖所貴。腴,魚腹下肥處也。”魚膾之料,要求既肥又嫩,潔白透亮。魚膾又貴在刀功要達到又細又薄。恒鱗《七說》:“鯉鮆之膾,疊似蚋羽?!毙稳萜浔〉轿孟x翅膀的程度。古時候切生魚片稱為“斫膾”。斫,是削的意思?!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叭庠幻撝?,魚曰斫。” 斫膾,要先將魚肉切成薄片,有霍葉刀與柳葉刀之說。藿,是豆葉的古稱,是要將魚肉切薄到豆葉、柳葉的程度,然后再細切為絲。唐代的《酉陽雜俎》說,“進士段碩嘗識南孝廉者,善斫膾,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jié)奏。”形容其刀法,切下的魚片若透明之薄紗,合著節(jié)奏,飄飄欲飛,因薄魚片如蝴蝶翅膀,所以稱為“化蝶膾”。杜甫因此有詩贊:“豉化莼絲熟,刀鳴膾縷飛?!秉S庭堅也有詩曰:“齏臼方看金作屑, 膾盤已見雪成堆。”
老朽近年來因在津京兩地作美食節(jié)目,遍嘗兩地特色美食。一日,在天津靜海某飯店,店主奉一奇菜上桌,音樂響起,只見菜盤蝴蝶翩翩起舞,香氣撲鼻,猶如河北梆子名劇中的“蝴蝶杯”重現(xiàn)。眾人稱奇,坐定細看,原來是一碟熱氣騰騰的燒茄子上豎插著若干薄如蟬翼的鯉魚片,在熱氣的吹動中跳著迪斯科。請教菜名,店主曰,“木魚花,因魚片形似木刨花而得名,非目魚之花?!崩闲啻笙?,因扶額謝天,古之“化蝶膾”竟然在津復現(xiàn)矣,幸哉!
嗟夫!我們年年過春節(jié),年年孩子們都不忘在三十晚上吟唱“金魚、拐子、大花籃”。令人遺憾的是,“迎春曲”猶在耳邊,而劉莊河邊的“大花籃”卻躍門而去,仙蹤杳然了。老朽在酸楚感嘆之余,期望我們的下一代以及下一代的下一代,千萬不要忘記鯉給我們帶來的恩惠。是鯉給我們提供了膾炙人口的美食佳肴,是鯉給我們提供了“迎春曲”與年畫等的心靈慰藉。古人尚知鳴鸞斫膾以敬重生命,我輩更應學會感恩天地,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下期預告:菱角與荸薺中的文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