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中小學德育課是學校按照國家德育政策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須根據(jù)國家德育政策確定德育課程目標、德育內容,設置德育課程,選擇德育方法,最終實現(xiàn)預設目標,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有機的過程,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影響著德育課程的實效性。中小學德育課通過開展德育課程和相關思想政治實踐活動塑造培育在校中小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了解國家相關的政策,促進學生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提高當前中小學德育課的實效性是我們面臨的迫切任務。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課政策的實踐現(xiàn)狀
當前中小學的德育課程主要開展“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這幾門課程,學校也按照《小學德育綱要》和《中學德育大綱》,周課時3節(jié)課的課程設置完成授課計劃。教學中,一年級至六年級一般是語文教師兼任思品教師,七年級至九年級是由專業(yè)教師專職擔任思想品德課。小學思想品德內容主要涉及一些最基本行為規(guī)范,同時也學習相關的其它的歷史、地理等相關的基礎知識。七年級至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主要從實際生活上加深同學們怎樣進一步的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學習生活中密切相關的一些基本法律常識,了解國家的精神宗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基本政策和核心價值觀念等等。高中的德育課程相比較而言有一定的理論深度,主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關基本原理上,幫助同學們分析生活實踐中所見所聞。
中小學德育課程的設置是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角度出發(fā),進行了有層次有深度的逐級推進,科學地為中小學德育課的開展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按照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我們通過與部分中小學生和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從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德育課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中小學德育課程實效性仍然較低。主要體現(xiàn)在部分中小學生智育成績比較優(yōu)秀,德育知識豐富,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體現(xiàn)出自私自利、愛慕虛榮、攀比、無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和諧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在德育上的知行不合一,德行不一致的實效性低下的現(xiàn)象。
總體來看,中小學德育課對引導中小學生從人生之初,單純的家庭生活走向社會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對國家的政策方針、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問題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中小學德育課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德育課教學過程程序化
當前大部分中小學校德育課教學過程中,仍然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程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布置作業(yè)、鞏固復習等傳授理性知識的方式進行教學,力求完成教學大綱、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程序僅僅有效地傳授了德育理論的相關知識,但是完全違背了當前素質教學的教學目標,使得很多中小學生德育理論知識倒背如流,說起來都懂,但卻難以付諸實踐,成為行動上的矮子。
(二)德育課教學方法單一化
當前大多數(shù)中小學德育教師仍然沿用這一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處于受教育的角色,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一支筆、一本書就可以完成一節(jié)課,學生與教師之間沒有互動,學生也不會積極的思考,難以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沒有激發(fā)出來,更不會從情感上和心靈上去認同老師所講授的內容,甚至有時會產生反感的情緒,實效性也難以提高。
(三)教學評價欠科學
當前大部分中小學德育課的成績評定是通過試卷考試成績,進行A、B、C、D等級來進行評定,學生只要在考試之前把書本上的內容死記硬背下來,就可以拿到一個優(yōu)秀的等級,因而造成學生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高,書本上的道理、口號、理論都能講出來,但真正在生活中難以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方式導致了教師和學生對德育實踐無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也僅僅按照考試的相關內容把課本中的內容強加灌輸給學生,學校對任課教師的考核也僅僅限于最終的考試成績,所以我們常常在生活中看到在德育課上高分而踐行低能的孩子。
三、中小學德育課政策的努力方向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體系及內容層次
德育目標體系的建構首先應該是自下而上,逐漸加深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是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這些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但這樣的形成與人的心理發(fā)展存在著邏輯關聯(lián)的,所以我們應根據(jù)中小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設置合理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切忌空話、套話,不符實際的遠大理想等等,建構自下而上、大眾化、生活化并穩(wěn)步提升的科學合理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
(二)樹立正確的德育課程教學觀
中小學德育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德育課教師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用正確的德育觀融入整個德育過程,真正實現(xiàn)德育課程實效性。德育課教師德育觀念的正確建立,首先應該堅定正確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德育觀建立的唯一指導思想,在面對市場經濟的深入轉型,德育課教師應根據(jù)環(huán)境變遷建構新型的德育觀。德育課是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的學科,是一門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的以人為本的學科,與生活社會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因此,德育課教師應建構適應時代背景,符合青少年兒童的實際需要和年齡特征的德育觀,貼近兒童自身的生活,轉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教育者角色,達成良好的教學互動,教學相長,使德育課教學真正能夠落地、生根、發(fā)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三)優(yōu)化德育課教學環(huán)境
全球化市場經濟的深入轉型,多元文化引發(fā)的價值沖突滲透在學校的各個角落,給當前中小學德育課的教學環(huán)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許多校園中充斥著社會上過度追求物質財富、追求物質享受、功利主義等不好的市儈風氣,使得中小學學生、甚至某些德育課教師在不經意間偏離了正確的德育課的教學方向。因此,我們應該塑造優(yōu)良的學風、班風、校風,塑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增加正能量,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為增強德育課實效性提供優(yōu)良的教學環(huán)境。
(四)創(chuàng)新德育課教學方法
德育課中教學方法的正確使用是實現(xiàn)德育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我們只有正確選擇、創(chuàng)新適合德育課教學方法,才能正確貫徹實施德育政策、彰顯德育內容、實現(xiàn)德育目標,真正提高德育課的實效性。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德育課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采用理論灌輸、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等傳統(tǒng)的方法,我們還需根據(jù)當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把德育課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課中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主體性,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提升同學們對德育課的興趣,積極自主的參與到教學中,把外在的德育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心中的道德規(guī)范和理想信念,最終踐行于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五)建構科學的德育課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助于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學途徑,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德育課實效性的實現(xiàn)應建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不能僅僅以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對學生德育水平的認定和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將會誤導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方向和教師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所以,對德育課的科學的評價方式應當是多樣化的,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德育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進取,應當實現(xiàn)學生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標為引導建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德育課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