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縣第六中學066600)
中學歷史地圖與綜合能力淺談
張春艷
(河北省昌黎縣第六中學0666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這一要求服務,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歷史教學中有效地使用地圖便是十分有益的嘗試,但其中更需要廣大教師的精心選擇與指導才能使學生從中獲益,也才能體現(xiàn)地圖在綜合學科中的價值。
地圖綜合能力自主學習
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高中教育面對升學的壓力,一直被以一種任務來完成。而新課程的理念,正是為了把過去以教師教為主轉而成為以學生學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而促進高中生全面?zhèn)€性的發(fā)展。
作為學生綜合能力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歷史學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升學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提高綜合能力成為現(xiàn)在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為適應新課改要求,同時更為了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歷史學科教師已經十分重視對地圖的選擇和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但其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每一位教師注意,比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如何讓學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學生在讀圖、識圖中存在哪些誤區(qū)?如何選擇地圖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是我對這一問題提出的一些看法。
在教學中使用地圖,不僅僅是歷史學科的要求,更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在地圖中包含著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不僅僅是歷史學科,同時也包括政治、地理等學科的內容。因此,提高學生讀圖、識圖、用圖的能力也是適應高中學科綜合的要求。在文科綜合中,地圖往往是連結三個學科的紐帶。我們往往遇到的情況是,一道綜合性很強的題目,經常是以一張地圖為載體的。因此,提高學生對地圖的認知也就能夠提高學生在文科綜合方面的能力。因此對地圖的使用需要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
例如,在一幅《海洋時代》的地圖中所包含的信息就涉及到了歷史政治地理多個學科,從歷史上講包括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擴張,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強盛后阻隔了東西方通道等;地理學上涉及到了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在航路中所涉及到的地名、洋流、季風等問題;政治學涉及到了殖民地于殖民國家的外交,以及各國政治制度的演變等。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地圖,并不僅僅是為了課堂教學的要求,更要切實地做到學有所用,真正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要求每一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要改變過去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的教學方式,要求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使學生對本學科產生足夠的興趣,也就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具體到歷史教學中,地圖的使用便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首先,地圖不同于課本上的文字,地圖能更形象地把知識展現(xiàn)給學生,因此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地圖也能夠成為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地圖是一個很好的傳遞信息的載體。
最后,地圖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學科的跨度是文字所不能比的。因此,面對地圖的重要性,我們不應把它看做是新課改的要求,更要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首先,要更好地達到使用地圖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難度適合學生的地圖。在這點上既需要歷史教師的認真選擇,同時也離不開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互相溝通和交流。在學生使用的教材中已有大量地圖,一般難度不大,但學生已習以為常,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仍然以此為主,恐怕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選擇一部分地圖,因為地圖中所承載的知識往往涉及多個學科,并且難度上要適合學生使用,因此要與其他學科教師經常交流,尤其是地理學科教師的意見,以盡量選擇難度適宜、并且知識含量大的地圖。
其次,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精心挑選的地圖,我們更要選擇最佳的方式把地圖呈現(xiàn)給學生?,F(xiàn)在的教師有很多種方式可供使用,傳統(tǒng)的包括掛圖、地圖冊甚至教師在黑板上手繪,這些傳統(tǒng)的方式曾經起到過很好的作用,現(xiàn)在仍然被很多教師使用。但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比如可以用投影儀和更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等?,F(xiàn)代化的設備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媒介,更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地把地圖呈現(xiàn)出來,也就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這就對現(xiàn)在的教師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我們要做的不僅局限于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更要對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熟練掌握,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
再次,要及時糾正學生在使用地圖時的一些誤區(qū)。我們把地圖呈現(xiàn)給學生后,通過教師的指導,更需要學生自己的思考和應用,才能夠更好地掌握。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會產生一些誤區(qū),就需要教師及時糾正。
比如,學生很多時候會習慣性地忽略地圖上給出的一些信息,而是單純地回想課本上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答題往往與地圖所給信息以及題目考查的不一致,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把讀圖的理念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有認真讀圖的習慣,并且圖中往往包含有重要信息,如不注意很可能漏掉。再比如,大部分學生會認為地圖是地理學科的事,往往在歷史中會忽略地圖的重要性,在歷史學科中每一個年代、每一個地區(qū)都有特定的地圖,如果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在學習和應試中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對歷史地圖的熟悉及敏感程度。
前面已經說過就,在文科綜合中地圖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往往被用來綜合考察歷史、政治、地理三門學科的知識,這也就決定了地圖的重要意義。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這一載體呢?近些年興起的比較歷史學便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比較歷史學的最大好處是通過同一地區(qū)的不同時間或同一時間的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比較而得出兩者的異同點,進而找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這一方法引入到中學教學中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下面我們舉例說明這一方法的實際運用。
在《歐洲各世紀地圖》中所包含的大量信息如果能充分利用,便能很快解決歐洲歷史的學習。比如,從歷史角度說,1700年和1900年的歐洲地圖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么?如果單純從文字上看,沒有直觀的感受,學生便很難下手,但從兩幅地圖上不難看出,最大的差別在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與統(tǒng)一。如果繼續(xù)從這一點下手分析兩個時期政治和歷史學科上的特點就不難形成系統(tǒng)。1700年以后工業(yè)革命從英國傳入歐洲大陸,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區(qū)工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出于國內市場統(tǒng)一和國外市場開拓的要求,兩個國家漸漸走向了統(tǒng)一。順著這個思路繼續(xù)發(fā)展,便可以和以后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相互聯(lián)系。因此,從這種角度上說,通過對比兩個時期的地圖而把幾百年的歐洲史連成一個體系。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以及任何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沿著各自的歷史規(guī)律同時整合了歷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提高學生對地圖的認知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 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