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東山縣實驗小學363400)
創(chuàng)設閱讀話題,回歸本真語文
謝少芳
(福建省東山縣實驗小學363400)
自新課改以來,諸多“嘗試”紛紛亮相,教師們精心上演各種養(yǎng)眼的“花式”課例。然而,當我們洗凈“萬般風情”,透視“新課堂”下的學生學習,卻經(jīng)常遺憾地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生的語言訓練淺嘗輒止,文本感悟走馬觀花,價值探討浮光掠影——熱鬧的課堂,掩蓋不了與語文本真的剝離的事實。在語文課堂中,有價值的“話題”創(chuàng)設,將引領我們穿過“繽紛”的迷霧,去觸摸語文的本真。
讓學生走進文本是語文教學的根。學生只有走進文本,在具體的話題情景中與文本對話,去獲得情感體驗,產(chǎn)生情感共鳴,語文課堂才會枝葉茂盛、生氣勃勃。特級教師王崧舟執(zhí)教的《草船借箭》對我啟發(fā)甚大。
王老師先是巧妙地導入:同學們,前些天,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把《草船借箭》整整讀了25遍。你們想知道是個什么問題嗎?(學生大聲回答:想!)我暫時不告訴你們,請你們先仔細地讀讀課文,猜猜困惑我的會是一個什么問題?看誰有水平,猜得準。
(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思考。)
當學生呈現(xiàn)多元的解讀后,王老師便順勢引出話題:“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么?”
學生在王老師創(chuàng)設的話題中走進文本,開始合作探究之旅,之后的交流更是異彩紛呈。
有的學生說: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肯定想到周瑜想暗害他。我的根據(jù)是“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币驗橹T葛亮的才能要超過周瑜,而周瑜又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所以對他很妒忌,恨不得殺害他。
有的則認為: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肯定想到三天后必有大霧,我的根據(jù)是“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币驗槿绻麤]有大霧,諸葛亮的借箭計劃就會全部落空,那么他一定會落在周瑜的圈套之中。
……
在這個案例中王老師在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中確立了高質量的探究性閱讀話題。
這話題引領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情景中去感悟和理解。它具有集中性,涵蓋了課文的最大內(nèi)容;具有深廣性,有相當難度,足以讓學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具有開放性,它答案多維,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個性;具有逆向性,必須根據(jù)文中已知內(nèi)容去推斷未知,訓練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一個話題,激活了課堂。
許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更多地強調問題多元化、解讀個性化,茫然地順從學生所謂“創(chuàng)造性”思維,放任學生“瘋狂”想象,“古怪”解說,“荒誕”延伸,“無知”附會。以至于出現(xiàn)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現(xiàn)象。雖然我們也肯定課堂上可以有“旁枝斜逸”,但我們更希望教學過程不去遠離目標。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更要立足文本,提煉有價值的話題,高效地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例如,我在執(zhí)教《月光曲》的時候,我并沒有因為對文本的熟悉而忽視潛心會文。作者以含蓄的筆觸敘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他僅僅是想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的音樂家嗎?兄妹倆聆聽著《月光曲》時為什么會聯(lián)想到月夜下浩瀚的大海?一個個問題引領著我與貝多芬、與兄妹倆進行精神對話。我想起了貝多芬的《命運》《英雄》,想起了貝多芬雙耳的失聰……這樣邊想邊讀著,我仿佛聽見了貝多芬正在用《月光曲》輕輕告訴兄妹倆什么,也告訴我什么……
于是,一個話題就悄悄展現(xiàn)在我眼前——“是什么扣動了貝多芬心弦,讓他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與激情?他想用音樂對兄妹倆說什么?”這個話題召喚著學生走上了探尋貝多芬心靈世界,感受《月光曲》心聲的對話之旅。
學貴有疑。教師要在學生質疑文本中進行篩選、歸類、升華,提煉生成話題。作為課堂的“引路人”,教師要善于敏銳地捕捉課堂的生成資源,使話題富有新鮮感和即時性,使教學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讓學生在話題中去探究釋疑。
記得學校舉行教學研討課,一位教師教《爬山虎的腳》一課,讓我印象頗深。這篇課文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是一個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學生一個疑惑而提煉生成了一個精當?shù)脑掝}。
(學生自主讀文,質疑。)
生: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會有腳?
生:爬山虎的腳是如何生長的?
生: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能爬嗎?
師:對呀,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大家找出那些段落,細細地讀文,抓住描寫爬山虎“爬”的動作詞。用你的方式來告訴我們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學生一番細讀后,紛紛舉手。)
生:爬山虎爬的動作詞有“拉”、“貼”。
生:還有“觸”,如果沒有觸著墻的,腳就會枯萎了,就不能爬了。
生:還有“巴”呢。它也是一個動作詞。就像我們學過的《海底世界》這篇課文就有一個句子“貝類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边呎f邊做起了“巴”的動作。
生:那我就朗讀這個地方,讀到動詞的時候我讀得大聲些。
……
(學生踴躍地展示學習成果)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讀讀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這段,邊讀邊想象,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
這節(jié)課,學生在走進文本的過程中,圍繞著“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這個話題對文本進行多樣化的、個性的學習成果展示,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教師在面對學生的質疑中,只是機智地篩選了一個價值話題,便活躍了整堂課。
劉熙載的《藝概》中說“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僅可以通過字面來表示,也可以隱蔽于文字的“空白處”“矛盾處”“模糊處”等一些細微之處。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體味情感、啟迪思維的話題孕育處。而正因為其細微,往往容易被忽視。尤其對小學生來說,如果完全憑借其自身知識儲備、情感體驗、生活閱歷追求理解的個性化與深刻性是十分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情感與思維的“生發(fā)點”,設計一個或多個富有啟發(fā)性的話題來激活對話。
例如,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前,我對作者只看到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就可以推斷出周總理每晚都是如此產(chǎn)生了疑問。而這恰恰是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個重點。我對這個別有深意的情感抒發(fā)點進行了探索。當我看到一篇篇當時總理身邊工作人員回憶總理飽含深情的文章時,我觸摸到了總理那為國家而跳動的脈搏,為人民而跳動的赤子之心。這樣讀著,我的疑惑悄然而釋。我們的周總理,本來就不是常規(guī)的邏輯思維可以理解的。正是超越常理的忘我工作,才構成了周總理的偉岸人格,文章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彰顯出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
于是,在課堂教學時,我故設疑問:“作者看到的僅僅是總理的一個晚上,但是,他為什么如此堅定地告訴全世界,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個大膽的學生和我先前一樣,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的邏輯錯誤,對此也產(chǎn)生了質疑。其他學生欲反駁,卻又無從入手,言不達意。此時,我出示了當時總理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片段。當學生讀完后,教室里靜得沒有一點聲音,一些學生的眼里還出現(xiàn)了晶瑩的淚花??偫韨ゴ蟮娜烁聍攘υ谶@樣的對話中真正震撼著學生的心靈。
一個話題,激活了一堂課,成就了語文課堂的精彩。它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獨語狀態(tài);它充滿了把學生從被動世界中解放出來的人文情懷;它搭建起了教師、學生、文本互動的平臺;它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多地建構起閱讀話題,回歸到本真吧。讓我們帶領學生一起去品味語文的純真之美,品析語文的淳樸之美,品酌語文的本原之性。
(責編 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