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郭霞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214206)
從師古人到師造化
——論漸江山水畫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姜郭霞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214206)
漸江是新安歙縣人,是清末明初“清四僧”之一,并與査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新安四家”。本文以分析漸江山水畫為例,說明漸江山水畫中筆墨意境從師古人到師自然造化的過程。
漸江;師古人;師造化;山水畫
“漸師初學北宋,繼效倪遷,超軼前明,冠絕千古;非但于新安畫家,足以稱宗做祖,即如江南山水,董巨正傳,元代而后,已無其亞。蓋集大成于李成、范寬、郭熙、荊浩、關仝。性情高潔,雅近云林。所謂有唐人之細,而去其纖;有宋人之粗,而去其獷。又得縱游名山,選武夷、匡廬諸勝,黃山白岳,瓢笠久淹,師古人兼師造化。故能取境奇辟,命意幽深?!?(1940年《漸江大師事跡軼聞》)
黃賓虹的這段話概述了漸江山水畫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從師法北宋、元代山水前賢的基礎上,游覽名山大川,師法自然,繼而取眾人之精華,獨辟蹊徑,追崇元人畫意,融入對真山真水的視覺感受,形成了自己的簡逸、清雅、與世隔絕而又圓滿自足的山水畫風格,促進了新安畫派獨特畫風的形成。
王原祁曾在《雨窗漫筆》中說:“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黃賓虹也言“畫不師古,未有能成家者”。兩位大師從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的角度分別目的和過程說明師古人的重要性。
從畫史中可以發(fā)現(xiàn),明、清畫家以師古人的方式在重新梳理畫理和畫法,并尋找著自我突破的發(fā)展之路,清初四王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那么四僧中的漸江也面臨著這樣的畫史狀態(tài),也是其延續(xù)這一道路并重新出發(fā)的積淀。
漸江曾寫《仿巨然山水圖冊》,其中有一幅山水冊頁,山石起勢依照北宋巨嶂山水畫層疊山石的繪畫方式來表現(xiàn)小景山水畫。整體氣勢雖然沒有北宋巨嶂山水的雄壯,但其山體整體亦有向上聳立之態(tài)勢。漸江的《天都峰圖》(紙本墨筆,立軸,南京博物院藏)也傳承了北宋山水畫的技法來表現(xiàn)高聳的山勢,但是從畫面意境來看,他一改北宋山水的宇宙空間浩瀚而逼真的身臨其境之感,以一種平面化的空靈之氣通過層疊的山石、突兀的高峰和縹緲的云霧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漸江曾將元四家畫風融合為一手卷,得《仿元四家山水圖卷》,神韻契合;也曾以元四家筆意寫山水畫冊頁,意境深遠。而元四家中倪瓚對于漸江的影響尤為深刻,漸江山水常得云林畫意,構圖方面,漸江學云林一河兩岸三段式構圖模式,近景幾株雜樹根治與小山丘上,或繁茂,或蕭寒,平坡處畫亭,畫屋,卻無人之蹤跡;中景以留白表現(xiàn)江面空闊,偶有幾葉扁舟;遠景層戀疊嶂,山勢綿延,或高低對峙,或遠近相依。細品云林山水與漸江畫作,深覺二人畫風簡淡秀雅,不染纖塵,表現(xiàn)出畫家參禪悟道、不理塵世的出世精神。
明代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說,“畫不但法古,當法自然”,“凡學畫山水者,看真山水極長學問,便脫時人筆下套子,便無作家俗氣”。漸江山水畫從師古人走來,在他回到新安后,久居“黃山白岳間”,幾乎每年都要登黃山,以黃山的真山水為師,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黃山景致的山水畫作品,“有我之境”來自黃山,其風骨泠然的清境正是漸江畫出的黃山之精神和性情,體現(xiàn)了“黃山是我?guī)?,我是黃山友”的大我之境。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黃山圖冊》,共繪黃山奇景六十幅,寫六十個黃山景點,將黃山的各處名勝盡收畫中。其中的《天都峰》山勢高聳,巍峨挺拔,皴法極為簡潔,形式感表現(xiàn)在骨法用筆,線條走勢形成穩(wěn)定而曲折的深遠之勢,近景奇松怪石拔地而起,中景遠近契合相融,虛實相生,這種如同幾何形圖案式的平面造型,使得山峰顯得無比雄偉豪壯,再加畫面純以墨線,清秀冷峻,觀之使人感到威風凜凜,肅然起敬。細觀之,但見其中萬松林立,雜草紛披,苔點錯落由近及遠,雖簡括二又豐富無比。再看其中水流和路徑,也都脈絡清晰,斷續(xù)恰當,虛實相生,橫直斜出,上下呼應,合情合理,可望可游。凡石之明面處大量的留白使得整座山峰神韻多姿,至情至性,使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似有游歷真實的視覺體驗。
漸江以師法自然為宗,晚年以黃山為范本進行寫生,并得傳神之妙。其作品構圖獨特,在云林基礎上加以自我抒發(fā),以真山水之性情傳達有我之意境,透出秀逸之氣,形成了蕭瑟清淡中自具宏偉厚重之氣的獨特藝術風格。
漸江出家后,每日閑賞山水,將所觀山水畫于紙上,得造化之神韻。漸江一生鐘情于真山水,自然山水給予漸江豐富的視覺感受和藝術靈感。師造化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xiàn)在獨特的平面式構圖、創(chuàng)新的筆墨符號和簡淡奇逸的深遠意境三個方面。
漸江山水畫大多以高遠豎式、平遠橫幅和深遠斗方三類,但有時又不落俗套將深遠運用于高遠的豎式中,有時又將畫面的部分留以空白,增加畫面空間層次感,體現(xiàn)虛實對比關系,凸顯了漸江自由組合畫面,隨性布置畫面中的山、石、樹、水的形狀與大小,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幾何形體,簡化了前后重疊的陳式,減弱了山石的陰陽面的對比,強調(diào)了線條在畫面中的支撐作用,加強了畫面的裝飾性效果,突出了冷峻奇險、簡逸清雅的繪畫風格。
漸江山水畫源自有型山水,但畫中的山水已基本脫離了真山水的原形。從內(nèi)容上看,他完全是以心靈印證圖式,是把對自然的造化吐露于筆端,是客觀自然景象經(jīng)過心的作用轉(zhuǎn)化為活潑的生命。從筆墨上看,漸江筆法直追五代、兩宋,尤其是對李公麟白描筆法和倪瓚用筆的研究,以極其簡淡的筆墨來寫造化之神、心靈之悟。在明清“符號”山水創(chuàng)作頗為盛行的畫風中,他的畫獨樹一幟。
“意”是畫家的思想情感,是象外之物,筆外之筆,墨外之墨,非筆墨技巧所能及,是用心去體會的。首先是靜氣繪形。笪江上在《畫荃》中說“畫貴有靜氣,山川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畫至于靜,其人圣矣”,是指畫家在描繪自然景物之時,心態(tài)平和,用筆凝重,時刻保持內(nèi)心沉靜而穩(wěn)健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高層次的審美愉悅。其次是景物描繪跡簡、墨淡。漸江與歷代大家一樣,在丘壑的營造上,在筆墨的處理上,重視自然造化,善借自然之源,容心中之情,繪山水之形,顯超逸意境。這種意境的表達落實在具體的筆墨處理上,使描繪景物形簡、墨淡。
畫家正是在獨特的平面式構圖、創(chuàng)新的筆墨符號和簡淡奇逸的深遠意境三個方面做到了把圖式、筆墨和意境三方面統(tǒng)一在畫家情感之中,才能表達了畫家的畫外之意。如果說“簡”是畫家山水畫的外在形式,“淡”是畫家繪畫的筆墨形式,“逸”則是畫家的審美品格展現(xiàn),只有把三者結合起來,才是畫家繪畫藝術的全部。
因此,漸江山水畫既有北宋山水之憾人氣勢,又有元代山水的清雅之韻,體現(xiàn)出簡凈、清逸之風;既師承古人,領悟體格完備的筆墨技法,又師從造化,另辟蹊徑,嘗試探索融合古人與自然的真我山水創(chuàng)作,終得心源。
[1]郎紹君.“成就大師之路——“師古人、師造化”與黃賓虹”[J].中國美術館,2005(8).
[2]劉文潔.“再談‘師古人’與‘師造化’”[J].新美術,2005(12).
[3]汪榮強.“淺析漸江山水畫中的筆墨特色”[J].美術觀察,2014(4).
[4]李振軍.“論漸江與黃山寫生”[D].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