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梅
吉林省敦化市第二中學校
議論文標題的擬法
金紅梅
吉林省敦化市第二中學校
議論文是朝鮮語文高考作文當中的一種重要的文體,議論文的題目作為議論文的“眼睛”,在議論文寫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議論文擬題的好壞甚至可以決定文章的整體水平。本文將從議論文題目的擬取方式和議論文的擬法兩方面論述議論文的標題。
議論文;標題;擬法
標題是文章的精髓,它體現(xiàn)著一個文章的主旨,包含著一個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文章的題目,讀者能對本文的大意一目了然,是。章的“窗戶”。一個好的標題還能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興趣。標題對文章內容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新穎的標題能為文章內容增色不少,平淡無奇的標題有可能會降低文章的寫作水平,沖淡文章的內容??梢?,標題對文章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要重視對文章標題的使用,學會擬標題、擬好標題。
議論文不同于說明文、記敘文等文體,議論文具有很強的緊湊型和邏輯性,所以,標題的擬取不如其他文體的靈活性大,議論文標題要緊扣文章的內容。議論文內容包括論點和論據(jù),所以議論文標題的擬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依據(jù)論點擬標題;一種是根據(jù)論述的內容來擬標題。
1、論點型
議論文是作者通過觀察生活,對生活中某一現(xiàn)象、某一件事情、某一個場景有所感觸而引發(fā)的個人見解。一篇議論文只圍繞一個論點進行,也就是說一篇議論文作者只能闡述自己的一個觀點,通過搜集資料來豐富論點,對自己的觀點加以論述。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題目需要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議論文的中心思想體現(xiàn)在議論文的論點上,這就為議論文論點充當題目提供了基礎。
論點是作者的對問題的見解和看法,所以論點一定是具有明確方向的陳述句,可以表示對事物的肯定,也可以用來表示對某事物的否定。論點作題目,也一定要有明確的方向,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比如《勤奮是成功的通行證》,這個題目就是以論點命題的,它不僅僅是對勤奮的肯定,也說明了勤奮和成功之間的關系。作者用短短幾個字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精煉、簡潔。用這樣的論點作題目既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中心,也使文章內容更加清晰明了。
2、論題型
論點型的題目是通過精簡論點,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見解。論題型的題目擬取則不表明作者的觀點,而是用文章論述的話題作為題目。這樣的題目所表達的范圍比論點型題目所表達的范圍廣。作者可以根據(jù)題目所提出的話題展開論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加以論證。
論題可以是單一型的問題,比如:健康、奉獻、骨氣、勇氣等。作者可以針對這些話題進行議論,并不斷收集可以論證自己觀點的資料來補充論證這些問題。單一型的論題給予了作者論述文章的空間,作者在圍繞這個話題的基礎上可以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有些話題在作題目時可能會讓人對文章的體裁產生質疑,分不清文章是題目議論文還是記敘文,為了更好地區(qū)分議論文和記敘文,在以這些話題作題目時,前面可加上“議”、“論”、“小議”、“試論”等等,這樣就不容易使讀者發(fā)生混淆。例如:《骨氣》這樣的題目有可能是議論文,也有可能是記敘文,講述的是有骨氣的人或事。但是,《談骨氣》這樣的題目體裁的界限就比較明顯了,是屬于議論文體裁的。
論題還可以論述兩者的關系,是相對于單一型論題來說的,一般由兩個話題構成,這兩個話題可以是相反的話題,也可以是有關系的兩個話題。比如:《成功與失敗》,成功和失敗就是兩個相反的話題,這個題目就是以成功和失敗的關系來命題的。
1、用典故擬題
諺語(朝鮮語特有的)、名言警句等,語句簡潔,含義深刻,適合用來擬題目。簡單的語句能表達多層含義,而且又膾炙人口,它的深層含義都廣為人知。用典故擬題,可以提升題目的文字功底,讓題目新穎生動,又不缺內涵。比如:談論“團結”這個話題,可以引用《團結就是力量》來作為題目;關于節(jié)儉的文章可以引用朝鮮語諺語;關于環(huán)境話題,可以巧妙引用“孟母三遷”的典故來作為題目,通過孟母為了改變環(huán)境對兒子的影響,而引發(fā)出作者對環(huán)境的思考,巧妙地強調了環(huán)境的重要性。
2、電影名和歌曲名擬題
電影以其生動有趣的細節(jié)而博得了大家的喜愛,電影名也為大家所熟知。通過引用電影名,可以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加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尤其是韓語歌曲由于膾炙人口,尤其是一些“神曲”,大量歌曲名也逐步被人們認可和接納,成為人們大街小巷議論的焦點。歌曲名擬題同樣可以產生新穎生動、妙趣橫生的效果。
[1]楊寧.議論文標題的擬寫方法及其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
[2]羅代國.考場議論文擬題新招法[J].《語文天地:高中版》,2007
[3]章阿朋.議論文擬題“六法”與“六要”[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0
[4]王俊軒.一事一議的議論文擬題三法[J].《中學語文》,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