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孜哈土 (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文化館 616850)
民族的文化特質通常是由服飾進行承載的,民族生活方式是以服飾作為物質載體,也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中生活、文化、審美、心理以及生產力、宗教等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彝族的服飾文化豐富多樣,并且獨具特色,彝族服飾文化成為民族文化中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彝族的活態(tài)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底蘊。彝族服飾中圖式紋樣都是彝族人民精神以及民族風情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表達彝族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式。
彝族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存在,作為我國比較古老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彝族人們創(chuàng)作了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些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彝族服飾的實用性比較強,并且服飾與傳統(tǒng)的文化以及當?shù)氐牡赜蛴兄鴺O強的適應性,由于彝族聚居的位置以山區(qū)和半山區(qū)為主,氣候比較寒冷,而且彝族人崇尚黑色,衣服、飾品主要是青色、藍色為主色調,注重服飾的保暖效果,但是又不因保暖而顯得色彩單一。彝族共分為13個支系,不同地域位置的彝族人民由于環(huán)境、生產等方面的差異,使得服飾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
大涼山、小涼山的服飾是代表性比較強的,有喜德式、布拖式以及美姑式等。烏蒙山地區(qū)的服飾主要有盤龍式、威寧式。紅河地區(qū)的服飾形式比較多樣,對于邊遠地區(qū)來講,他們的服飾有著傳統(tǒng)的特點,其他地區(qū)由于彼此間的交往比較密切,服飾與漢族的服飾是比較相似的,主要有石屏式、建水式等。滇東南服飾主要有路南式、文西式以及彌勒式。滇西的服飾主要有景東式和巍山式。楚雄地區(qū)是彝族支系比較多的地區(qū),彝族的服飾變化比較大,有目前的基本形式:右襟短衣和長褲,但同時也保留了披羊皮、衣火草布、著貫頭衣等習慣。主要有大姚式、龍川江式等。下面以涼山為例進行介紹。
男子服飾的實用性比較強,并且有著豐富的民族特色,小涼山彝族男子的頭頂要留一綹長約為三寸左右的頭發(fā),叫做“馬爾”,上面纏著一定大約一丈長的青藍包頭,在右前方扎一個拇指粗的長錐形“子帖”,也叫做英雄髻。男子的上身穿黑色窄袖的右開襟上衣,上面鑲有花邊,下身穿多褶的寬腳長褲。在左耳朵上戴上紅黃色耳珠,并用紅線穿起來。披上青黑色的羊皮毛氈。
女子一般穿著大襟右衽上衣,上身鑲邊或者繡花,佩戴黑色的包頭和耳環(huán),在領口處別上銀花,小涼山地區(qū)的彝族女子穿裙子,其余云南地區(qū)的彝族女子穿長褲。
彝族的少女在15歲之前,穿童裙,為紅白兩色,梳獨辮,年滿15所,有些地區(qū)要進行沙拉洛”的儀式,需要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表明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后,需要穿中段為黑色的拖地長裙,梳雙辮,戴上頭帕,頭帕上繡滿彩花,帶耳墜。
男孩與女孩的帽飾是不同的,女孩的帽檐伸出的部分是橢圓形的,而男孩帽子后面伸出的部門是燕尾狀的,當年滿3歲時,男孩就不用再戴帽子,女孩需要換成雞冠帽。沒有成年的女孩帽子的兩邊還需要繡上圓形或者三角形的圖案。女子成婚后發(fā)型是不變的,帽子的樣式是變化的,婦女需要將頭發(fā)挽成髻盤在腦后,前額頭的位置橫著放上一塊形狀像瓦片一樣的黑絨布,用篾竹將發(fā)髻扎成橢圓形的竹圈,面繃青紗,有長短兩個紗帶,將額頭前的沙帕瓦扎在腦后的發(fā)髻上。
彝族服飾鞋帽上都有著色彩比較豐富的繡花圖案,分為自然、裝飾以及人文三種。自然種類中主要有各種花、動物、日月星辰等,裝飾上主要有條紋、彎紋、方轉紋等。人文種類主要有文房四寶、書籍、古典式拱門、舞花紋、盤坐紋、舞花紋、盤坐紋、福祿壽禧等文字。
彝族服飾是彝族文化的結晶,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多彝族服飾正在逐漸消失,被人們慢慢遺忘,為了更好地保護彝族服飾文化,應積極的開發(fā)和利用,在彝族人民聚居的位置就近建立彝族服飾文化博物館,更好地保護彝族服飾以及文化的原生態(tài)形式,為今后的研究與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避免民族文化的流失。
當前機械化生產發(fā)展迅速,很多民族服飾都是在機械設備中批量生產的,這使得很多民族服飾失去了其原有的手工制作的味道,因此要保護民族服飾還應保護其制作的工藝與手法,保護有古老制作工藝的老藝人,使民族服飾的制作工藝得以傳播與發(fā)展。要利用科學的手段對民族服飾的工藝進行保護,給研究者提供服飾工藝學習的機會,利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設備,實現(xiàn)圖片資料的三維效果,模擬服飾制作的過程,將文字與影像資料完整保存,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加真實、完整的流程。
應努力實現(xiàn)民族服飾文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彝族地區(qū)可以通過特殊的民族旅游傳播其文化以及服飾,吸引更多游客的觀光,并且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實現(xiàn)民族服飾文化的再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開發(fā)圍腰、裹背、挎包等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使民族服飾呈現(xiàn)出新的獨特的韻味。同時要鼓勵民族服飾制作工藝的發(fā)展,將其列為重點發(fā)展的內容,并給予一定的支持,使彝族服飾文化發(fā)展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
彝族服飾的圖案多樣,色彩豐富,色彩的對比也比較強烈,使得彝族的傳統(tǒng)服飾有著極強的生命力,能夠更好地促進彝族服飾文化的發(fā)展,實現(xiàn)彝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1]邊仕英,黃立佳.涼山彝族服飾文化心理探索[J].中華文化論壇,2015(7).
[2]陳曉莉.涼山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彝族服飾文化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34).
[3]沈英.淺談開發(fā)彝族服飾文化資源的措施與對策[J].大眾文藝,2012(24).
[4]呂釗,蘭宇.涼山彝族服飾設計中的文化意蘊[J].貴州民族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