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宮慶華
江蘇·福岡友好櫻花園景觀改造
文·圖 ◎ 宮慶華
著名的南京明孝陵景區(qū)內有著一個別樣的花園——江蘇·福岡友好櫻花園。它的四周被明孝陵神道、梅花山、紅樓藝文苑和國際會議大酒店環(huán)繞,不甚顯眼,所以櫻花園成了“竹林深處的人家”,但這里的確是極好的賞花、休憩場所。
江蘇·福岡友好櫻花園于1995年底由日本福岡縣各界人士捐資建成,公園占地約1.3公頃,園內栽植櫻花2 000余株。之后歷經10多年的使用,部分園內建筑、道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加上場地一直存在積水問題,影響櫻花生長。另外,景觀上組織不夠有序,結構不清晰,重點也不突出。2012年,江蘇省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江蘇·福岡友好櫻花園景觀提升工程”立項,對櫻花園進行整體改造與提升。景觀改造工程歷時4個多月,一個占地4公頃、栽植各類櫻花品種3 000余株的“櫻花主題公園”正式建成。
2. 生態(tài)水系蜿蜒優(yōu)美
3. 卵石裝點的排水系統
設計師在制定改造方案時,充分了解櫻花園的歷史,尊重場地原有條件,尊重游客需求。針對場地積水,以及原有水池深、水質差、不保水等問題,對全園的水系進行生態(tài)化梳理,打造生態(tài)駁岸。水系上運用自然式疊石、石橋、汀步等,配植適量的水生植物,營造出一條曲折疊落、回轉蜿蜒的花溪,將草坪與水系以及遠處的山體聯為一體,形成水隨山轉、山水相依的空間格局,加強了空間聯系(圖1、2)。同時,對排水系統進行了改造,將原有的明溝排水,全部升級為暗管排水。沿主路鋪設直徑30厘米的透水管,上鋪鵝卵石點綴,與青石園路相得益彰,達到功能和景觀雙贏的效果。(圖3)
景觀設計中,重新定位、提升特色,對原有的園林小品及景觀風格進行適當的保留,因地制宜。全園景觀采用“兩軸”景觀結構,以原有鄉(xiāng)土樹種為主要植物框架,結合立體空間綠化方式,組織景觀空間。時間軸:櫻花園主路以時間為參照系,兩側分別布置傳統中式景觀建筑與傳統日式景觀建筑,沿時光之路到達友誼碑,寓意著從古至今兩國文化的發(fā)展與相互融合滲透。友誼軸:沿友誼軸布置三個景觀節(jié)點(友誼廊、友誼碑、友誼劇場),作為時間軸的升華與全園的景觀高潮。
1. 園區(qū)全景俯瞰
主入口——一塊題寫“江蘇·福岡友好櫻花園”的景石位于正中,周邊布置石燈籠、洗手缽等日式小品點綴。右側園路以一座鳥居作為起始標志,而左側園路則以一列充滿中國特色的“龍雕塑”開始(圖5)。單從主入口的景觀元素看,已經對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與滲透有所體現。
六角重檐亭——從主入口左側園路進入,在距離主入口30米的地方是一座高約9米的園亭。這座細節(jié)考究的古典建筑是典型的重檐六角亭,挑檐造型,亭內設有一圈美人靠,內部面積約15平方米,能容納15人左右,是游客很好的“停”腳地。(圖4)
卷棚歇山亭——從六角重檐亭繼續(xù)前行,則是溪水環(huán)繞,樹木掩映的園林小島。踩著汀步走上小島,島上是依地勢而修的蜿蜒小路,路邊數點梅花還在開放,一株玉蘭在微風中搖曳她的芳華,岸邊的垂柳剛剛吐露新綠,一切都那么生動美好。沿著小路探尋,拾級而上,曲徑通幽,來到島中央的亭。這座位于島中央的卷棚歇山亭,于島上的游人是納涼休憩、欣賞園景的絕好地點,而于島外的游人又自是佳景一處(圖6)。
從小島北側的石拱橋走下,映入眼簾的是全園的中心“友誼劇場”。從劇場以北的園路穿過,途徑東北角的友誼廊,來到東側的園路。這條線路上的景觀要素以
4. 櫻花掩映下的六角重檐亭
5. 櫻花園入口
6. 環(huán)水的卷棚歇山亭
7. 日式園林石燈
8. 友誼廊
9. 花枝掩映中的觀櫻亭
10. 花階小徑
10體現日本園林文化為主,一座題寫了公園建設捐贈者名字的紀念碑,一座觀櫻亭,還有三只典型的日式園林特色的石燈(圖7)。
友誼廊——位于櫻花園的東北角,保留了周圍所有的大樹,使廊身與園內景觀更加和諧。友誼廊墻體材質古樸,顏色清雅,景墻上開景窗、門洞、花格,運用框景手法,豐富景觀層次。同時,在景墻圍合的小空間內,設置了枯山水式園林小品,形成多層次的景觀空間(圖8)。
觀櫻亭——在東側園路邊有一處小山坡,也是櫻花園里栽植櫻花最密集的地方,坡頂建有“觀櫻亭”。一條石階小路在櫻花樹下延伸,通往觀櫻亭(圖9)。觀櫻亭采用日式純木結構,置身亭內,十分愜意。周圍是密密匝匝的櫻花枝條,當櫻花盛開之時,邀三五好友,圍坐亭中,下一盤棋,品一壺清酒,聽一段櫻花頌,是否會恍惚間去了東京?
友誼劇場——友誼劇場包括三個部分,中心濱水舞臺、條石座凳以及紫藤廊架。三者在平面上形成以舞臺為視覺中心的聚向結構;立面上,四排條石坐凳處于緩坡草地之上,最外圍的紫藤廊架既起到圍合作用,也是整個空間的背景。
友誼劇場是全園的中心。這里充滿陽光,視野開闊,四下散落著從梅花山過來休息的游客。櫻花園也因為動感的人群而變得生機勃勃。
尊重場地,尊重使用者 櫻花園改造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不論理念和細節(jié)上,都做到了對場地的尊重,保留了園內原有的水系和植物,花房前民國時期的法國梧桐園路和原公園的使用功能區(qū)域。此外,櫻花園改造的成功,也離不開對使用者的尊重。設計師在認真分析原有公園的功能布局之后,積極與櫻花園的直屬管理部門協調溝通,了解公園使用者的群體特點及使用需求,并且,施工過程中設計方與施工方也多次進行溝通和討論。設計師在這里更像是通過設計來表達和協調游客的各種愿望和需求。因為,他們深知一個公園有了人的使用,才有靈魂。這在園林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
體現生態(tài)、科技園林理念 公園水系全部模擬原生態(tài)駁岸,同時非常重視對雨水的收集。園內道路、廣場、草坪均向水系找坡排水,收集雨水,以保證水系用水。排水系統利用透水性很好的暗管排水,既減少了明溝排水容易堆積雜物的缺點,又保證了景觀需求。
和諧的多元融合 在設計手法上,櫻花園很好地融合了歷史文化、現代環(huán)境意識、生態(tài)與科技園林理念。其設計將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場地原有的民國氣息與日本園林文化,通過櫻花這一主題元素,創(chuàng)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對中日文化交流的體現,同時突出了櫻花主題特色。
通過改造提升,櫻花園重又煥發(fā)青春。改造后的櫻花園除了吸引眾多外地游客的參觀,最重要的是更好地滿足了當地市民的需求。人們在這里散步、打太極、打羽毛球、唱歌、跳舞,使櫻花園充滿魅力,也為這座有著600余年歷史的帝王陵園注入了新時代的氣息與活力。
11. 大理石坐凳按水波紋狀分布
宮慶華 江蘇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園景園容處處長,園林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