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媛媛 (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 510631)
美術,作為一門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初中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齡階段,處在成長階段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對美感的形成將會對以后的生活產(chǎn)生深遠影響。而我們的美術課堂則應該學會將生活的點滴融入到教學當中,在教學當中讓學生體會到美感不是虛的,是可以落實到生活當中,從而達到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的追求。
盧梭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在教育界的代表作品當屬《愛彌兒》,在這本書里面盧梭闡述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兒童的天性。在書里,盧梭提出“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xù)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通過這些考驗,孩子便獲得了力量;一到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生命時,生命的本原就更堅實了?!?/p>
盧梭遵循著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念,讓兒童的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兒童的實際,而不是建立在單純的知識傳授,這樣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是與時俱進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對教育的理解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讓兒童通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同時也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這種教育方式既滿足了兒童的求知欲,又使兒童脫離了書本知識的枯燥無味的單純講解,讓兒童體會到了童年生活的樂趣。這樣的教育融入了兒童的生活,貼近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這種教育思維為現(xiàn)代美術與生活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并且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從實用主義經(jīng)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fā),批判了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教育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本身不是枯燥無味的,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通過教育來重新塑造人,充實人的生活。教育與時代也是緊密相聯(lián)系的,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調整教育的方式,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生活當中?!敖逃焙汀吧睢钡年P系是密不可分的。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根據(j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而來。他認為生活當中含有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在生活中學習,使教育與生活聯(lián)系的更為緊密,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他相信生活含有對人的教育作用。
教材作為一線的美術教育老師的第一首資料是他們進行備課的主要來源,但是,我們的美術老師在運用教材進行備課時要考慮到所教的內容與時代的這種緊密結合性,而不是單純的教授美術課本上的知識,知識也是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的美術教師也應該在這種變化中把握適度原則來進行美術的教學。當我們的身邊發(fā)生了一些具有影響意義的事情,我們就可以選取其中的一部分內容與自己的美術教材相結合,這樣使美術教學更加的融入生活當中,學生在進行美術課程學習的時候自然會有興趣,因為所畫的內容與他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教師對于美術課程的評價方式往往是單一的,每堂課結束后只是由老師的點評來結束,在評價手段上學生的參與度是最低的。由于美術學科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科,很難說哪一幅作品好過另外一張,也許它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手段,但是卻具有很好的想象力,美術的這種開放性決定了我們課堂的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我們可以采取以教師點評為引導的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點評當中,可以說說喜歡哪幅作品,喜歡這幅作品的哪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小組互動的方式,大家來互相點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單一美術評價的階段。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相聯(lián)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
在我們的美術課堂中,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但我們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階段,還需要教師在課堂的教學當中對美術與生活結合的一種意識,讓學生在學習當中體會美術的樂趣,更好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比如,我們學習了杯子的基本內容后,我們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挑選一個和設計一個更美的杯子,把美的意識帶入到生活當中。
美術與生活的結合是我們現(xiàn)在美術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通過對美術與生活的認知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也是我們美術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生活與美術的關系是緊密聯(lián)系的,沒有了生活的美術是枯燥無味的,沒有了美術的生活是沒有趣味的。
[1]羅林紅.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對初中美術教學中評價方法探討[J].寧波教育學報,2008(4).
[2]陳小君.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探討[J].教育技術月刊,2006(1).
[3]段曉明等.走向生活體驗——教育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法[J].教學研究與實驗,2004(4).
[4]李春芳.開放式在中學美術中的運用[J].中小學教育與管理,2008(2).
[5]胡知凡.談美術作為一種文化的學習[J].中國美術教育,2003(6).
[6]羅海鷗.開放、多元、綜合的藝術教育[J].教育研究,2003(1).
[7]許年.生活化的美術教育[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Z1).
[8]徐卉.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回歸[J].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