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弟[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葉嘉瑩“興發(fā)感動”說的闡釋學觀照
——以葉嘉瑩賞評歐陽修詞的個案研究為例
⊙王存弟[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葉嘉瑩的“興發(fā)感動”說在海內外影響甚大。本文擬以葉嘉瑩對歐陽修的解讀為個案研究,從闡釋學的角度,探討葉嘉瑩對中西文論的觀照,進而說明葉嘉瑩“興發(fā)感動”說與西方闡釋學的內在相通性。
葉嘉瑩 興發(fā)感動 闡釋學 歐陽修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于燕京,少承家學,深受中國古典詩詞的浸潤;后在臺灣教書,1966年赴美,先后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葉嘉瑩擔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退休后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著名華裔學者與詩人。1979年應邀回國講學,在多個國家與中國多所高校做演講。她學貫中西,為國內外學者開拓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葉嘉瑩著作甚多,如《迦陵論詞叢稿》《唐宋詞十七講》《詞學新詮》等。本文從葉嘉瑩對歐陽修詞的解讀來觀照她的“興發(fā)感動”說,進而論述“興發(fā)感動”說與闡釋學的內在匯通性。
葉嘉瑩強調中國傳統(tǒng)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西方現代理論的意義。她提出“喧賓不可以奪主”,認為“我們的祖先曾透過他們的智慧的體悟留下了許多不能用科學解釋,卻包含某種真正價值和意義的美好的東西。我們要用現代化的理論反思來證明它們的價值”。
“興發(fā)感動”是葉嘉瑩文學理論批評的核心,是一個中西渾融自成體系的概念。它是指作者因大自然的變化或人事遭遇的激發(fā)而產生的一種力量,這種情意最終成為創(chuàng)作的動力。其傳達興發(fā)感動生命力的基本方法是賦比興,“能感之”和“能寫之”是衡量這種興發(fā)感動的生命力的基本要素。對讀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詩詞傳達的力量。她將“興發(fā)感動”作為批評標準,以詩詞帶給人的興發(fā)感動力量之淺深厚薄作為標準,探求其中的感發(fā)生命的本質,堅持感性與知性相結合,充分發(fā)掘了詩詞中“興發(fā)感動”的生命。葉嘉瑩曾說:“詩歌是帶著一種興,帶著一種強大的感發(fā)力量的,是能夠呼喚起你心靈深處很多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p>
葉嘉瑩吸收西方現代文藝美學理論很多,如接受美學理論、女性主義批評等。她并不愿被任何一種理論學說所束縛,而是從原理上著眼,不生搬硬套,自己加以融會貫通。在選用西方理論時,堅持擇其需要而取之、中西融合的原則:“因為我們生活在現在的年代,以我們現有的知識,如果完全據守在傳統(tǒng)之中,那就找不到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一個坐標,我們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地位與價值,所以有時候要用點西方的眼光?!?/p>
闡釋學是西方比較古老的一種理論,從最初的解經之學,發(fā)展為一種適用于哲學和文學文本意義解釋的理論,自亞里士多德開始,歐洲也開始有對古典加以闡釋的傳統(tǒng)。美國西北大學曾刊出龐馬的著作《闡釋學》提出:對于“原義”的追尋,無論怎樣想努力泯滅自我而進入過去原有的文化時空,也難以做到純然客觀,因此闡釋者對于追尋原義所做的一切分析和解說,勢必要染有闡釋者自己所在的文化時空的濃厚色彩。像這種從闡釋者做出來的追尋原義的努力,最終又回到闡釋者本來的情況,被稱為闡釋的循環(huán)。此后赫芝在《闡釋的正確性》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所謂重新建立作者的原意,原意只是一種理想化的說法,事實上闡釋者探尋出來的并不可能是作者真正的原義,而只不過是經由闡釋者的解說而產生出來的一種“衍義”,后來又進一步提出闡釋者才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以歐陽修詞為例,葉嘉瑩從知人論世、文本細讀、縱橫比較等方面對其作了全面賞評,充分體現了她獨特的“興發(fā)感動”說。
葉嘉瑩對詞的分類有獨特看法,她將詞分為四類,分別是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哲化之詞。歐陽修在北宋文壇的地位很高,她用“興發(fā)感動”說來研究歐詞。歐陽修詞由歌辭之詞轉為文人之詞,抒寫自己的感情和襟懷,歐陽修在葉嘉瑩的賞評中具有典型性。以下是葉嘉瑩對其的相關論述。
首先,葉嘉瑩對歐陽修作了簡介。從其“醉翁”和“六一居士”兩個別號來說明他有欣賞遣玩的意興,并簡單講述了歐陽修的生平。
其次,葉嘉瑩以十首《采桑子》組詞為例來賞評歐陽修的詞。歐陽修四十五歲時因范仲淹事件被貶到安徽潁州,愛而不舍決定定居西湖,他六十五歲退休后二度來到潁州西湖,作了十首定格連章體《采桑子》。在組詞的序言《西湖念語》中提出了“聊佐清歡”的詞學觀。前九首寫西湖四季美景,最后一首寫出了今昔感嘆。葉嘉瑩主要對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作了逐字逐句的解讀,現以最具代表性的第十首為例: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葉嘉瑩對其進行了逐句講解:初見西湖,有官家的四馬朱輪的車,接著又立即在思想上否認,“富貴如浮云”?!墩撜Z》曰:“富貴于我如浮云”,由此可見其豪放。說到“俯仰流年二十春”,引用王羲之“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充滿沉著與悲慨。“歸來恰似遼東鶴”,相傳漢朝丁令威離家學道成了神仙,化作白鶴回故鄉(xiāng)立于華表之上,意在說明闊別潁州二十年變化之大,有恍如隔世之感。這種認識包含了對人生的體驗、智慧和覺悟,及對山川風物的派遣玩意興等多種復雜感情,情真意切而富有哲理。
葉嘉瑩指出,在歐陽修的作品中,除了表現出遣玩的豪興之外,還表現出一種姿態(tài)的美麗。歐陽修雖然經歷了許多的患難,卻還有濃厚的興趣欣賞自然美景與美景人生。歐陽修的詞作意境極深,觀其詞有民歌的遣玩興致。歐陽修透過人生的悲慨看到了自然的可愛之處,人所不及。
最后,與其他詞人進行比較體現歐陽修詞特有的遣玩豪興風格。第一,對馮延巳、晏殊、歐陽修三人進行了風格的對比分析。由于詞在此時期仍是僅供歌女歌唱,三人均以游戲筆墨寫小詞,未具備對詞的個性化寫作與嚴肅態(tài)度。但“觀人于揖讓,不若觀人于游戲”。詞本小道,卻能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三人官至宰相,由于意志胸懷、心靈與修養(yǎng)的不同,馮延巳在詞中表現出熱情執(zhí)著、殉身無悔的精神,晏殊表現出理性節(jié)制、圓融觀照的精神,而歐陽修則是豪放沉著的六一風神。第二,將南唐五代時的歐陽炯、薛昭蘊和歐陽修的詞作比較,通過對采蓮女形象的不同論述,來說明歐陽修詞的蘊含深厚。第三,縱向對歐陽修的詞學史地位進行定位。歐陽修詞“疏雋開子瞻,深婉開少游”。歐陽修于豪放之中見沉著,當豪放多于沉著時,就顯示出疏朗飛揚的意態(tài)。
葉嘉瑩在講述歐陽修詞時結合闡釋學理論,指出歐詞極富感發(fā)性,易于引人聯想,即產生大量的“衍義”。在賞評歐陽修的詞作時,葉嘉瑩不是單純套用闡釋學的所有觀點,而是在視野上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詩詞批評理論和西方理論。主要有以下體現:在對歐陽修的介紹中,注意到了性情品格在顯意識中并不體現,而是潛意識中影響了小詞。在對文本細讀時,對極富意蘊的“語碼”意義有新的發(fā)掘,這種逐句解讀與典故聯想也體現了她對“語序軸”與“聯想軸”的自覺運用。在與諸多詞人進行比較時,也注意到了作者“能感之”,進而“能寫之”的要素,讀者對其衍義的創(chuàng)造與賦予,都體現了葉嘉瑩學貫中西、全面匯通的視野。同時也對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探尋。
從葉嘉瑩賞析批評歐陽修及其詞作,結合她對諸多詞人詞作的賞評,可以看出“興發(fā)感動”說的幾個特點:首先,葉嘉瑩論述這些詞人時多是結合他們的歷史環(huán)境、生平經歷、性格學養(yǎng)、寫作特點等各個方面,對詞人“能感之”和“能寫之”的兩方面都作了詳細敘述。在評析詞作時,多是通過細讀,逐字逐句加以分析的方法,表明其能引起讀者興發(fā)感動的原因。其次,在論述詞人的作品時,除了說明各位詞人的風格外,還兼顧縱橫兩方面的影響和關系。如歐陽修受馮延巳的影響及對蘇軾的影響。她運用西方的理論觀點來分析中國傳統(tǒng)詞人的詞作,給予詞作新的闡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批評風格。
葉嘉瑩講中國詩詞時,并不拘泥于西方理論框架,在她的批評中,既有知人論世批評法,也有文本細讀。既有體悟性的評說,也有理論性的闡發(fā)。
她提出“興發(fā)感動”理論,援引西方理論自成一家,體現了遺貌取神為我所用的學術理念,這種跨文化的視野與對古典傳統(tǒng)的堅守值得我們學習。對個人而言,做到“興發(fā)感動”才能真正領會古典詩詞之美。
[1]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葉嘉瑩.詞學新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邱少華.歐陽修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1.
[5]王岳川.現象學與闡釋學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王存弟,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