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霖
看過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一定對電影中以武入獅,那高超的功夫、精彩的獅舞而記憶深刻。其實,在云南的金沙江邊也活躍著這樣的獅武。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獅為祥瑞神獸,舞獅相傳即是為驅(qū)邪逐魅而來。中國的舞獅依地域區(qū)分的話,大致上可分為東南沿海的南獅及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的北獅。北獅與南獅在風(fēng)格上有很大不同,北獅表現(xiàn)的是一種“閑適”,像是兩只吃飽了的小獅子在草坪上悠閑地玩耍、打逗。而南獅表現(xiàn)的則是一種“焦躁”,像饑餓的獅子在漫無目的地搜尋食物,更強調(diào)動作的節(jié)奏感。清以后,舞獅更結(jié)合了武術(shù)技藝,變成廣受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從舞獅的難度和技巧性來說,南獅融入武術(shù)和雜技的成分更多,通過表現(xiàn)獅子以覓食為目的,歷盡艱險取得的過程,按照不同舞獅隊的設(shè)計,以高臺或梅花樁來模擬上山、下水、過橋、攀巖,集觀賞性、藝術(shù)性、競技性為一體,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
在永善縣黃華的金沙江畔,也活躍著多支舞獅隊,他們都師從于馳名云貴川三省的“張獅子”,“張獅子”來自廣東,屬南獅。我們來到黃華鎮(zhèn)就遇到了“張獅子”的傳人張忠文,他今年43歲,個頭不高,體形也有些發(fā)胖,看不出“武林高手”的樣子,倒是街上的人都稱呼他為“獅王”。張忠文說:“我們張家的祖輩是從廣東過來的,最初是在云貴川三省各地舞獅賣藝,后來就在黃華定居下來,大概有八九代了。”張家定居以后,廣收徒眾,因其技藝精湛,漸漸就在金江兩岸有了名聲,被人們稱為“張獅子”。解放前,出身于昭通的龍云、盧漢對“張獅子”早聞大名,多次禮聘到昭通、昆明表演;解放后,“張獅子”又獲得昭通地區(qū)民族民間文藝調(diào)演第一。于是名聲大噪,整個昭通地區(qū)和鄰近四川、貴州等省都來學(xué)習(xí)舞獅,另一位“張獅子”傳人張啟松就有弟子1836人。
南獅一派,以武入獅,其代表就是高臺。高臺是以八仙桌一層層疊壘而成,最高可到12張桌子,最上面的桌子四條腿朝天,稱為“翻天云”。12張桌子疊起來,有10幾米高,桌與桌之間,都要墊上草紙,以防打滑。獅舞高臺,沒有任何保護設(shè)施,一招一式,靠的全是真工夫,所以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來不得絲毫馬虎。只可惜我們來的匆忙,又正逢農(nóng)忙,許多高手都插秧去了,顧不得為我們表演,按張忠文的說法就是臨時湊了個班子,只能擺3張桌子。
高臺搭就,鑼鼓響起,舞獅開始了。5人伴奏,4人表演兩頭獅子,另外兩人,一人戴面具右手執(zhí)蚊帚扮笑和尚,另一人戴猴子面具扮小臉。經(jīng)過一番在地面的套路以后,和尚和小臉先上了高臺,之后是獅子。上攀的動作十分險,和尚和小臉有正上、倒上、翻上,獅子有直上、穿上、穿繞桌子螺旋上,到最高處還要四腳踩桌腿表演,不帶任何保險繩索。好在只有3張桌子,不是那么驚險,如果是12張,就會讓人心跳過速了。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動形象的名目:畫眉吊線、烏龜淘沙、空中飛燕、獅子搬樁、獅子栽樁、獅子掉頸等。有些動作使人屏息靜氣,怦然心動,有些動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觀眾忍俊不禁。
高潮過后,還要進行武術(shù)表演。刀、槍、棍、拳,甚至一張條凳都在張忠文的手里舞得風(fēng)生水起。張忠文說:“對我們‘張獅子的傳人來說,祖?zhèn)鞯募妓囀仟{武,而不是獅舞?!贝_實,如果沒有武術(shù)的根底,是不可能完成舞獅的過程。對“張獅子”來說,雖然離開廣東已有近200年,但獅子的魂仍在,這魂是武,而不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