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行成 (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館 354000)
中國畫的民族性
黃行成 (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館 354000)
有悠久歷史和光輝傳統(tǒng)的中國畫,曾寫下繪畫史上最燦爛的篇章,在一塊封閉的大陸上經歷了漫長封建社會的中國畫,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性是其顯著的特征,雖然它有過漫長的遭受冷遇的暗淡時期。風格的演變基本上是個漸變的過程。近代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激烈的變革,中國畫也經歷了一個由“古典”而向“現代”的演化過程,是以現代意識召喚中國藝術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精神的復蘇,并廣泛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yǎng),使先秦雄風、漢唐氣象在我們的新時代時重見,而且發(fā)揚光大。
中國畫以意趣為宗,要求達意抒情。特別是在宋、元以后由于文人畫家的大量參預,使其得到空前的發(fā)展與繁榮。它雖有工和寫的區(qū)別,重彩和水墨的區(qū)別,但精神實質是一致的,所以說工筆的形式是工,精神在于寫,而寫意用筆來說也要求筆寫意工,而非狂涂亂抹,一片混沌。理解這二者形式上的區(qū)別和實質上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就可以避免互相對立、排斥,而找到結合、交融、互補的途徑。
中國畫是我國民族藝苑中一枝具有風彩的奇葩,這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對中國畫本身特點和內涵的理解卻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在它的定義和范疇還存在著各種認識和理解。中國畫水墨的表現,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來持續(xù)的發(fā)展,唐、宋兩代尚形似重于神似,狀物高于達意;元以后的繪畫,更尚寫意精神,以詩文題跋入畫,發(fā)展成一種空靈超逸、疏簡淡遠的境界,它是一種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情感表露,它須以客觀現實為基礎,又超乎客觀存在為主體理想化的境界。是事物中最精粹的部分,是畫家思想心靈感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以筆法為主導,排除諸多視覺寫實空間因素,以精妙而多變的寫來表達豐富而細膩的感覺。充分發(fā)揮墨法功能,取得“水暈墨章”的藝術效果,它體現了基本要素,單純性、象征性、自然性。
墨即是色,是指墨以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唐宋人畫山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于干筆,墨色更多變化,兼五彩的藝術效果。而明代的董其昌更是提倡南北宗論,崇尚水墨畫的論點。清初文人畫家及理論家張庚在《國朝畫征續(xù)錄》中則說:“自王洽潑墨后,北苑、巨然繼之,方尚水墨。”文人水墨畫家注重傳神、寫意、寫心,追求筆墨趣味以及中國畫的程式化、風格化的固有觀念與審美精神。中國畫做為傳統(tǒng)藝術,經過了二千年的發(fā)展,自成一套嚴格而完整的程式體系。中國畫歷來講究繁簡、疏密,注意到二者的辯證關系,即密中有疏,疏中有密的道理。清初惲南田于有精辟的見解:“文征仲述古云,看吳仲圭畫,當于密外求疏,看倪云林畫,當于疏處求密。“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意境,文人加入專業(yè)繪畫行列,使得在高層次上中國畫在較廣闊的自由天地時馳騁。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更多的表現手段。特別是唐宋以來蘇軾、米芾力倡文人畫,既有理論,又有創(chuàng)作實踐,在繪畫史上影響很大,文人畫家觀照對象時那種超然物外,得之于象之外的審美態(tài)度和解衣盤礴、不拘一格寄情筆墨的的創(chuàng)造方式等等都體現出精神活動一種自由度?!背山袒?、助人倫“扼制了藝術表現心靈,反映情感世界的使命,而“自娛”,“寄興”所喚起文人士大夫一種人格上的自覺,使他們在書畫當中找到一塊滌蕩心靈,馳騁幻想的天地。盡管這種自由度極其有限,傳世的文人畫整體而言,它不只是少數個別心態(tài)的表白,反映了當時社會普遍的精神追求。因為在當時,封建文人自可能通過科舉當官或者著書立說的途徑。而書畫翰墨只是個人的未事,文人畫家或為“暢神”,或為“寫胸中逸氣”,寄樂于畫。尤其到封建社會后期,一些文人士大夫有慨于官場的腐朽而隱跡山林,寄情書畫,有抱“獨善其身”而甘于清貧,以賣畫為生,大多數文人從事繪畫都是半路出家,他們涉足繪畫也往往乘興消遣,于是不受繪畫法則規(guī)律的束縛,如何能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放筆任意揮灑。文人畫家有很好的各種藝術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意境上追求深化高深的境地,在繪畫中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神秘而直觀的審美感覺,通過有限的畫面表現無限的主客觀的景象,令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它的開拓、宏偉、博大的表現力和高度概括,精妙塑造力及展現思維的獨特審美規(guī)律,以其神秘、寫意、寫神,詩情神韻征服西方。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有它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都有自己的宗教理念,有獨特的形式方式,心理建構和文化傳統(tǒng)。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在本土民族的土壤上萌生,形成,演變和發(fā)展的,具有自己獨特的風貌,在世界文化史上閃耀光輝的一頁,在經濟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今天,許多人并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繪畫觀念對自己的影響,并以接受西方的美學思想來充實自己,對中國畫的體驗和感悟在更高層次的理解,以更接近真實的心靈,更符合藝術的表現狀態(tài),精神與文化通過體驗和感悟的方式表現本質中最核心的東西,再加上現代畫家的知識結構與古代文人已大不相同,在現代世界潮流面前,中國畫的變革必須吸收本民族傳統(tǒng)的精華,吸收外域各種藝術流派的長處,吸收民間藝術的特色,吸收萬物之靈,兼收并蓄而融會貫通。使中國畫吸納大量之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最好的發(fā)楊,以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魂魄去發(fā)展、完善自身,以民族文化內涵為基礎去發(fā)展藝術多功能的審美追求和最廣泛的發(fā)展,不繼探索、實驗、錘煉、積累和逐步成熟,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和藝術作品本身,都是個性化和自由感受的未定實體,它必須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地域化局面,在本質特征上以新的載體,在審美觀念已發(fā)展變化的今天,進一步研究中國畫全面的傳統(tǒng)觀念,開拓傳統(tǒng)燦爛的悠久文明,以及開闊、雄渾、博大的民族精華,不斷在發(fā)展的國際世界文化交流中完美自身,使中國繪畫的民族性更有自由和豐富的表現,讓我們悠久的文化驕傲,永遠不息地愈來愈重要地成為人類優(yōu)秀文化藝術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主脈而傳達出更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