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古建筑是其歷史發(fā)展的印跡,其蘊含著不可取代的社會氣息與人文氣息,對民族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對于古建筑的保護,也成為整個國家和人民的重要任務。本文就我國古建筑的保護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并對如何更好的保護古建筑進行策略探討。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策略
古建筑是無字的歷史,凝固的藝術,無聲的音樂。中華民族的古建筑更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記憶,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正因為此,古建筑的保護,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古建筑保護面臨著復雜的現(xiàn)實狀況。一方面國家和各地更加重視古建筑保護,并通過立法等措施加強對古建筑予以保護;另一方面,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及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迅猛推進,使古建筑面臨前所未有的人為破壞和消失局面;再一方面受利益的誘惑與懷古情節(jié)的心態(tài)矛盾影響,各種仿古、“造古”現(xiàn)象層出不窮,諸如大興土木,為旅游或拍攝影視劇建造假古董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由此使得古建筑的保護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
1 對古建筑的相關理解論述
什么是古建筑,古建筑的概念在專業(yè)領域或法律制度規(guī)范中,已有明確的界定和內涵的劃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早已被人們知曉和認識。然而,對于古建筑的理解在實踐中卻存在許多誤區(qū)。最常見的就是把仿古建筑當作古建筑。仿古建筑是根據(jù)歷史記憶復制或建造的帶有一定古建筑風格的建筑物。這些建筑大都采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工藝,為了商業(yè)或旅游的需要冠以原名,其并非古建筑。如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等都屬仿古建筑。其由于建筑建造精美,并擁有歷史久遠的美名,建成后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因此造成了認識上的誤區(qū)。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建筑因為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但由于自然等原因,原有建筑已經(jīng)不復存在,為了傳承的需要,在原地和異地按照原樣復制起來,并盡可能采用原建筑相似的工藝和材料,其算不算古建筑呢?比如西柏坡革命遺址。真正的遺址由于修建水庫的需要,早已沉于庫底,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全系異地興建,雖然這些建筑具有極為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紀念意義,但就建筑物而言,顯然不是古建筑。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將古建筑拆散后異地復原,這類建筑算不算古建筑則要看復原過程中原建筑所占成分,復原的建造工藝和用材是否與原建筑一致。如果大部分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成分,應視為古建筑;反之,即便貌似也不能稱為古建筑。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異地復原的保護方法不是萬不得已,不應該提倡。
綜上所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什么是古建筑的認定,是一個并不十分簡單的問題。
2 古建筑保護的范疇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等加強保護是毋庸置疑的。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市縣(區(qū))文物保護單位都應嚴格實行保護。這既是法律的規(guī)定,也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必須杜絕為了一時建設的需要和利益的驅動有意損毀已經(jīng)確定的文物保護單位。凡有發(fā)生,應該依法嚴肅查處。除此之外,對于尚未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老街坊、民居、里弄、村落、廠房等古舊建筑物也應該在科學鑒定和評價的基礎上盡可能加以保護。
3 古建筑保護的注意事項
應該承認,社會生活總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口聚集,城市化進程加快,總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建設,保護和建設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那么,除法律法規(guī)明確必須加以保護的古建筑之外,祖先留給我們的古建筑、老舊建筑又該怎么保護?全都保護起來顯然不可能,事實上許多早已經(jīng)消失了;完全按年代劃分又似乎有很大的局限性。筆者認為,在嚴格依法辦事的同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把“革命”擺在古建筑保護的首位,造成古建筑損毀的教訓太多了。從項羽火燒阿房宮一直延續(xù)到文革“破四舊”,一些前朝的、宗教的、敵對勢力和人物曾經(jīng)占有或建造的優(yōu)秀建筑,可以堂而皇之以“正義”之名肆意損毀。把對人的敵視強加在建筑物之上。已經(jīng)證明是一種愚蠢的狹隘。一些民國時期的宅院、別墅、洋樓,因為曾經(jīng)的擁有者是軍閥、反動派、劊子手,而被有意拆除了。這樣的故事不應該再重演。
第二,克服唯長官意志。哪些古建筑或老舊建筑物應該予以保留,領導的意見自然有很重的分量,但是長官意志總是有局限性的,并且容易受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政績、上級要求、建設需要等等。一些沒有納入法定保護范圍的古建筑、老舊建筑物的消失,往往在領導人的一念之間。哪些建筑物應該保護,一定要有科學的判斷和冷靜的思維,要多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社會公眾的聲音。當保護與發(fā)展出現(xiàn)矛盾時,一定要有長遠和歷史的眼光,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需要。
第三,不要跟風。一個時期總會有一個時期的時尚,古建筑保護也是這樣。比如近些年,徽派建筑很吃香,各地在大量仿造徽派建筑風格的同時,比較注意保護徽派風格的古建筑,而對于其他建筑風格的古建筑或老舊建筑物卻關注不夠。其實,每一個地區(qū)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建筑風格,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洋樓、武漢的里份等等。風格各異,才呈現(xiàn)出古建筑多樣性的風采。不同的地區(qū)更要注意保護那些具有本地區(qū)特點和風格的老舊建筑物。
4 古建筑保護的重點:重視群落與區(qū)域保護
無論是已經(jīng)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和有紀念意義、代表性的近代建筑物,還是尚未納入文物保護單位又值得加以保護的老舊建筑物,都應該注重群落和區(qū)域性保護。不應該只關注某一個單獨的主體建筑而忽略其他。許多古建筑都是以群落的形式誕生的,由于歷史變遷的多種因素,其附屬部分往往損毀得更加嚴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保護工作又往往只重主體而忽略其他,使一些古建筑只剩下孤零零的單體了。
許多時候,古建筑的神韻,歷史文化氛圍,必須透過其完整的群落和區(qū)域才能夠全面地呈現(xiàn)出來。附屬建筑甚至地下建筑與主體建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性。這一點在那些尚未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街區(qū)、古鎮(zhèn)、村落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些歷史久遠的街區(qū)和村落中,包含著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地域獨有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痕跡。比如漢口的租界區(qū)、漢正街等。所以,對這類古舊建筑的保護,尤其要注重區(qū)域性整體保護。近來,一些地方在這方面正在進行積極的探索,有的地方劃定了古村落保護范圍,有的地方通過地方立法保護歷史風貌街區(qū)。但還僅僅只是開始,一些保護措施還不盡完善,有的是以經(jīng)濟利益的需要而為之,而不是將保護放在第一位。各類商業(yè)不恰當?shù)倪M入,反而加速了古舊建筑的損毀。有些地方只注意了建筑物本身的保護,而忽視了原有地面道路(比如青石板路,條石巷道等)、地下的保護,而周邊區(qū)域的空間控制、建筑物與之相協(xié)調等更是常常被忽視。
重視古建筑、老舊建筑物群落和區(qū)域保護,當然不是要一律搬遷出現(xiàn)有居民,變成陳列館。在不危害建筑物安全的情況下,保留與建筑物相協(xié)調的居住環(huán)境,更有利于這些地區(qū)歷史人文特征的呈現(xiàn)。一些著名的古村落、古鎮(zhèn)、歷史風貌街區(qū)在這方面已經(jīng)有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與之相反的是,有些古舊建筑群,為了商業(yè)和旅游的需要,完全改造成商業(yè)網(wǎng)點,叫賣喧囂聲不絕于耳,原有的歷史文化氛圍蕩然無存。這些教訓是我們應該吸取的。
總之,在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古建筑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增強保護意識,古建筑保護的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問題應該及時加以研究和解決?;ㄗ畲蟮臍饬α糇∥覀兠褡鍤v史的根脈。
作者簡介
詹斯晴(1997-)女,湖北省武漢市,學生,高中文科,研究方向: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