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
嚼出語文之“真”味
徐耀
中國人民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語文是指遵循《新課程標準》,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使學生擁有生活,擁抱語文,爭取在相對的教學時空里,事半功倍,取得最好的教學實效,它追求樸素、真實、高效。我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首先應該是一個“求真”的課堂。那么,如何做到語文教學的“求真”呢?以下幾個方面就顯得很重要:
沒有真情,生活就是貧瘠的荒野,毫無生機;沒有真情,教學就是無邊的海洋,隨風飄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以物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很好地講到了真實的情感在人的日常生活情景中是多么的重要。而在語文課堂上,也不能不講情感,沒有情感就沒有精神,沒有靈魂,沒有意境,這是由此學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特點決定的。一堂高質(zhì)量的語文課應以情感為脈絡,努力挖掘、珍重文字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生發(fā)情境,融情入文,準確地體現(xiàn)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狀態(tài)。
我在教《寡人之于國也》這一篇文言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孝悌”并體會其現(xiàn)實的生命力和教育意義,讓學生懂得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悌”,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先從“孝悌”的古文意思著手,“孝”即是“孝順父母”,“悌”即是“尊敬兄長”。如說“孝”,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對待父母,要平心靜氣,悅色和顏,不能不恭不敬,更不能給父母臉色,耍脾氣,不理不睬,而要做到這樣,不是像說說這么簡單的。首先,只有發(fā)自肺腑地對父母產(chǎn)生恭敬之情,才可能有恭敬之舉,否則,只能算得上“養(yǎng)”,而談不上“孝”。然后,讓學生敞開心扉,真切地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情景,坦誠交流,談談自己現(xiàn)階段以至未來如何做到“孝悌”。有的說“父母要我們學好而嘮嘮叨叨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應付,要將話
聽到心里,并落實行動”;有的學生說“父母有事要我們?nèi)プ?,要趕快行動,不要找借口拖延,或者當作耳旁風”;還有的說“我們難免犯了什么錯,父母責備我們,我們應當虛心接受并且承擔責任,不可頂撞、冒犯他們,讓他們一再傷心”,有的說“我們雖然學習任務特別重,但在抓好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感恩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偶爾幫父母做點家務”。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發(fā)言讓我非常感動,我明白了他們或多或少懂得了什么是且如何去尊敬長輩,聽長輩的話,遵從他們的教誨,這樣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激發(fā)了學生的真情,凈化了他們的心境。這種觀念若能深深扎根于中學生的心底,對中學生的道德和品格修養(yǎng)將會產(chǎn)生非同尋常的影響,而且,對我們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營造向上向善的人文氛圍,建構(gòu)和諧社會,也不乏相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馬斯洛在他的《面向人類的心理》一書中指出:任何個體應該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應該重視、允許孩子對自身的發(fā)展與需求留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父母與教師在滿足小孩子們的需要、尊重小孩子們的自覺時起到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滿足和尊重應當謹言慎行,不能隨意放縱遷就,然而也絕對不能想方設法干預甚至阻斷他們成長的選擇與生活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更應該積極地引導這些年輕的鮮活的生命,感激他們給我們帶來如太陽般的熱烈,如彩虹般的絢爛,如每一片樹葉一樣的——獨特。
作為人文性學科的語文,其主要內(nèi)容是一篇篇表達個性語言、尊重個性思想、展示個性情感的課文,作文語文老師,理所當然地要尊重個性,教出個性;作為學生,肯定無疑地要張揚個性,學出個性?!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講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老師應該努力恪守這一理念,踐行課程標準,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閱讀和能力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人教版語文教材多內(nèi)容形式俱佳,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因為中學生生活相對簡單,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對事物的看法不夠全面透徹,也不懂得辯證地看待問題,有時還可能會出現(xiàn)認識上的誤區(qū),我們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引領(lǐng)者,在保護學生個性體驗的同時,也應該緊抓教材內(nèi)容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不能讓孩子錯誤的認識和思想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遺患未來發(fā)展。
我在一次公開課教蘇東坡的《定風波》時,收獲頗多。上課之前,我的“育人”意識是一種對語文教學的簡單的、樸素的、模糊的理解;上完公開課,評課教師給我提了非常多的建議,特別是覺得我開放性的問題太少,如“你從課文中看出蘇軾是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你如何理解、評價他的人生態(tài)度?”等。這讓我清楚地認識到,課堂上的“育人”活動一定是有自覺目的和可預見效果的,也應該是伴隨著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的,是潛移默化的,不是說教也不是灌輸,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怎么看待文本內(nèi)容,自己說出有什么感觸、收到什么效果,這樣的課堂土壤才能培養(yǎng)出有個性有真情的學生?,F(xiàn)在,我有了全新的認識,“育人”已經(jīng)成為我的自覺意識和不懈追求。試想,在靈動飛翔、收放自如的課堂情境中,學生的思緒得到了“自覺”的飛揚,情感得到“自燃”的火花,每個人都調(diào)動起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儲備,采用自己獨有的認識方式,追尋著心中“自覺”的理想世界?!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自己體會,自覺體驗,去思考,去嘗試,去探尋,去挑戰(zhàn)……學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開發(fā)和培養(yǎng),情感得到陶冶和豐富,境界得到提升和重塑。
當然,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并不就是盲目信從。當學生的思維認識出現(xiàn)不到位時,我們教師責無旁貸,應及時地進行糾正、引導,讓課文中折射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改變學生,構(gòu)建他們的理想的精神世界,最終達到“育真人”的目的。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寫作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講真話,寫真情??墒窃诟呖即蟀舻闹笓]下,我們老師卻大講特講寫作套路,逼著學生說套話、假話,索然無味的假大空作文苦了老師也傷了學生。宋代有人曾指出:“文章不難于巧(巧妙)而難于拙(樸實自然),不難于華(華美)而難于質(zhì)(真實質(zhì)樸)?!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講真話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有利于傳達真實感人的情愫,有利于練就樸素的寫作觀。如果把作文課上成“自主”課、“自覺”課,就能成為學生吐露真情、以情作文的寫作實踐課,“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情”的作文宗旨也就能得以實現(xiàn),教師也就無須舍本逐末,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發(fā)展個性和主體性,樹立“自主作文”意識,放手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真情創(chuàng)作,個性創(chuàng)作。
著名作家丁玲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作家一定要去看別人能看得見的世界,還要去看別人看不見的世界,就得執(zhí)著地去熱愛生活,深切地去感受生活?!蔽覀儫o心奢求每個學生都成為大家,成為作家,但如果學生想要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就必須敞開胸懷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葉圣陶在《文章例話》的“序”中說:“我們的生活猶如源泉,文章好比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淌不止。”一語道破天機——作文應是生活的真實,生活的體驗,生命的律動,不去真切地擁抱大自然,真情體驗生活,哪有不竭的源流?哪有細膩的真實?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涌入校園內(nèi)外那片翻騰喧鬧的生活海洋,讓學生在投身生活、體驗生活之中,汲取寫作的素材,激發(fā)寫作的靈感,接受天地無私的饋贈,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字。只有源遠才能流長,根深才能葉茂;只有用心才能生活,只有用情才能作文。
高一課堂上,為了讓學生學會“寫真話”,我上了一堂題為《我最敬仰的老師》的習作課,開課時候,我展示了珍藏的幾張20年前我初中畢業(yè)時的相片,給學生講述了照片中我最要好的朋友,我最尊敬的老師,還有最不能忘懷的事情??粗@些黑白照片,聽著我的動情講述,學生沉淀的情感一下子被調(diào)動起來了,都紛紛回憶起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些人,那些事,自然下筆成文,情感如汩汩泉流,充沛而甘甜。
“語言是思維的物化,沒有語言的思維是沒有色彩的;思維是語言的花朵,沒有思維就不可能有果實--語言。”于漪先生的話巧妙地說出了語言與思維的水乳相融的關(guān)系,語言教育、思維培育不可分割,語文是文字的藝術(shù),而文字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的內(nèi)在核心是思維。在思想的最普遍的意義上,語文教育的思想性是美好的人性,是真、善、美,是人對自己生命關(guān)懷的普世價值觀。陶東風先生說:“語言蘊藏的思想、顯露的情感、包含的道德品格必須合于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如平等、自由、寬宥、誠信等等?!敝挥杏辛苏Z言的藝術(shù)才可能成就語文,只有有了精神才可能孕育語文,精神的內(nèi)在動量就是思維。我想,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終極意義。
教師備課時應該明確思想道德教育內(nèi)容,備課不僅僅是備教材文字,更要備情感、價值,備出學生需要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達到的目標。
例如講授屈原的《離騷》一文時,屈原的愛國奉獻精神才是教學的核心。他品行高潔,愛民憂國,不愿與小人同污合流,沆瀣一氣,以致遭小人讒言,流放邊遠。課文的解析時,他內(nèi)心的忠誠和小人讒毀帶給他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與痛楚應該極力渲染,讓同學們設身處地感受他內(nèi)心的掙扎、痛苦、徘徊、憤懣,更感懷他的守志不渝——在流放中依然心念祖國,當聽到楚國都城潰陷,楚國淪亡的消息時,他毅然抱石投汨羅江而殉國。這樣的選文,高中語文教材中非常多。這些仁人志士追逐光明、不懼艱險、英勇獻身;他們恪盡忠誠,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他們懲惡鋤奸,反抗侵略,維護民族尊嚴,他們是我們靈魂的家園,是我們精神的圣壇,如此的深入,相信同學們的心靈一定會受到極大的震動,從而陷入沉思而深受啟示。
關(guān)于作文教學,個人認為,應以德育內(nèi)容作為重點——這也理應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中學生涉世未深,且大多數(shù)學生是家里的獨苗,父母的嬌慣,社會的寬容,讓這群孩子迷失于道德的紅線,表現(xiàn)出來的常常是麻木與冷漠,更津津樂道于生活中的黑暗與丑陋。如何讓學生留心身邊細節(jié),熱愛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這就需要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細心觀察,關(guān)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fā)現(xiàn)真善美,從而發(fā)掘?qū)懽魉夭?,謀好篇,布好局,寫好文章,探明真義。
近年政府高調(diào)提出學雷鋒,老師可以借此發(fā)揮,上一堂多媒體課,期待他們更多了解雷鋒,體會雷鋒身上為了別人不惜犧牲一切的思想境界,讓學生寫一篇題為《我身邊的雷鋒》的作文,在作文中思考自身的所想所為,使自己向上、向善。作文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前途理想的追逐可以作為話題,哲學思辨的能力、尊師敬老的美德、愛國愛家的情懷等等也可以作為習作教學對象。
語文是關(guān)乎學生一生的重要學科,語文是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最好食量;語文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基石,是每一個人終生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讓我們舉起“真語文”的旗幟,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教好語文。
(作者單位:安徽安慶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