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趙娜
今年4月,河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調查院印尼中佳國際地質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在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的印尼央大集團年產5萬噸鎳鐵項目巖土工程勘查項目圓滿完成。下一步,他們將繼續(xù)投入新的戰(zhàn)斗,完成公司與當地企業(yè)簽訂的1個測量項目、2個地質勘查項目和4個巖土工程勘查項目。他們——這群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勇立潮頭的地礦人又將在一個嶄新夏日到來的時候,踏上“海上絲綢之路”的新征程……
2014年5月6日,一群身著印有“河南地礦三院”工作服、頭戴紅色安全帽的地勘人出現在印尼南鋼古龍棉蘭鋼廠巖土工程勘查項目施工現場,這是該院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馬六甲海峽畔承接的第一個大型巖土工程勘查項目。自此,一支斗志昂揚的地勘隊伍踏上了“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11月,河南省地礦局地礦三院印尼中佳國際地質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終于拿下了印尼南鋼古龍棉蘭鋼廠巖土工程勘查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南京鋼鐵集團與印度尼西亞古龍鋼鐵公司聯合投資的鋼廠(100萬噸/年)改擴建項目,共布設鉆孔325個,工程勘查合同總價款人民幣380 余萬元。
承接重任的河南地礦三院迅速進入“作戰(zhàn)狀態(tài)”,院領導迅速調兵遣將,厲兵秣馬,與時空賽跑,力爭做新“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地勘隊伍先行者。
▲現場施工
2014年4月28日,首批8名項目組成員抵達印度尼西亞,5天后,5個搭載8臺鉆機的集裝箱就漂洋過海順利到達項目駐地。
為加快項目進度,項目組成員決定自己動手組裝鉆機。面對近300噸的設備、配件,大家合理分工,有的負責工具分類,有的負責搬運設備,有的負責切割配件、安裝初調……王國柱在試機過程中手腕挫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他說:“我可以給你們做些小活兒,同樣可以加快進度。”
于是,這支隊伍在近40℃的高溫下耐心地拆卸、組裝、試機,僅僅用了2天時間,一臺臺嶄新的設備就豎立在了施工現場。
5月6日,印尼南鋼古龍棉蘭鋼廠巖土工程勘查項目正式開工,從第一批項目組成員到達到項目順利開工僅用了9天時間。
施工現場距離市區(qū)較遠,住宿條件相當艱苦。甲方僅僅提供了5間宿舍——一字排開的“木板炕”,幾十個男人和滿屋的蚊帳布滿了房間。
由于駐地自來水污染比較嚴重,加上當地炎熱的氣候,起初,項目部職工先后出現了嘔吐、拉肚子等情況。項目部經理朱森立即組織有關人員購置藥品,為避免服用印尼藥物可能出現不適,購藥人員便驅車到市內華人藥店購買,但種類和數量很有限,更多的藥品只好在雅加達購買再郵寄到項目部,購來的藥品每人發(fā)一包,督促大家每天按時吃。同時,后勤管理人員還給每個機組配備了水壺,讓施工人員喝純凈水或礦泉水,每天把煮好的綠豆湯及時送到施工現場。在大家的齊心防治下,病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
野外工作,安全第一。考慮到印尼曾經發(fā)生過排華事件,大家或多或少內心有所忌憚。為了安全,在管理上,項目組建立了嚴格的外出管理制度,不經項目負責人批準,嚴禁私自出廠區(qū)。
艱辛的工作,閉塞的環(huán)境,想家在所難免。起初每當夜幕降臨,大家常常坐在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彼此家里的事兒,聊以慰藉。為盡可能緩解大家的思鄉(xiāng)之情,印尼中佳公司經理張金海多次和甲方溝通,終于把無線網絡引入工作地。大家在工作之余,終于能和親人、朋友視頻聯系。
該項目是邊設計、邊拆遷、邊施工,施工難度超出想象。
施工場地上部鋼渣層最厚達8米,漏漿嚴重,護壁困難,常常出現垮孔等現象??僧數赜譀]有白土用來調泥漿。項目組經過研究,決定用黃土替代。技術人員左家海和談繼金為了準確感知泥漿的黏性和稠度,每進行一次試驗都要徒手伸進堿水里搓洗,手上的皮褪了一次又一次。經過反復探索,終于找到了既不影響工程質量,又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泥漿比。
甲方要求在40天內提供高爐區(qū)中間資料,而高爐區(qū)是鋼渣分布最廣、厚層最深的區(qū)域,施工難度極高,架設的6臺鉆機,一天都打不完一個孔,平均進尺僅15米。施工進行到這里陷入了困境。
身經百戰(zhàn)的機長王信生最先開始打鉆施工,很快打穿了2米的上部填土層,但一遇到鋼渣鉆機就“吃不消”了,整整一個上午只鉆進不到1米。下午剛一施工,就出現了垮孔現象,埋鉆隱患浮出水面。與甲方溝通后,他們決定就近開始二次施工,但鉆進到鋼渣層中部出現嚴重漏漿,調配好的一池泥漿只進不出,無奈必須第三次更換鉆孔位置……
初來乍到就遇到這樣棘手的問題大家難免心慌。關鍵時刻,項目總工程師諶偉迅速組織技術人員攻關,進一步分析了當地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并針對垮孔現象反復試驗泥漿配比和鉆進速度,終于成功解決了鋼渣層漏漿、護壁困難、垮孔等問題,施工速度大幅提升。
由于項目組人員緊張,大家形成了哪里需要就沖到哪里的工作習慣,很多人每天都要連續(xù)工作10多個小時。同時,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樣品數量很大,實驗人員和取樣人員每天要完成數十個土工實驗樣的數據。
33歲的高靜作為土工實驗第一責任人,項目一開始就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中。項目土工實驗測試樣品共計約4000件,提供各種分析數據3萬余個。她一個人擔起了3~5個人的工作量,幾乎所有的操作和數據她都嚴格把關。
于是這支充滿戰(zhàn)斗力的隊伍各司其職、團結配合,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項目——共計完成鉆孔290個、進尺9189.30米。其優(yōu)質高效的工程,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贊譽。
如今,他們已在印尼建立了大型土工實驗室和巖礦實驗室,配備了整套的工程施工設備,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鍛煉了一批管理和技術人員,為長久在印尼承擔更多更大的工勘項目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