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在寧夏奇石館見到火風。
姑娘們聽說明星來了,紛紛趕來看他,他耐心地與她們一一合影,并讓每個人找到最好的拍攝角度且大家都滿意。
大部分時候,他被人群簇擁著,是毋庸置疑的核心人物。只有在靜處時,聽聽音樂,與老友品茶賞石,“這是我喜歡的狀態(tài)”,他說。
他鐘愛那些與時光有關的地方與物品,譬如一盞茶,一縷香,或者館里陳列的每一方奇石,他與之相對,認真審視,神采奕奕。
他的樣子,和許多年前在電視中看到的似乎并無太大差別,只是儒雅的風度、極富涵養(yǎng)的談吐、形色的“社會角色”又迅速讓你分辨出這有別于九十年代那個大紅大紫的電視形象,大抵是因為,時間會洗去鉛華,真實總會散發(fā)出特別的光輝。
歌者
在眾多的“角色”中,他最鐘情“歌者”,不是歌唱家,不是音樂家,而是一個單純的、視此為生命的愛音樂的人。
“音樂是天地間造化給生靈的一種福音,我始終離不開音樂。音樂是由衷的去愛好,學佛也一樣,由衷的去愛好,很多人說我是學佛的成就者,但我覺得這些跟我都不沾邊兒,我把自己當做歌者又是一個修行者,因為他們之間是相通的:佛法和音樂都是無止境的,學音樂和學佛都是一種修行。修行就是修正你的行為,每個人都能修行,產(chǎn)生正確的行為,會對社會有很好的作用?!?/p>
他輕描淡寫卻刻畫入微,他篤定,所有的愛好都不僅僅局限于“興趣”,而是“輻射社會、回報社會”。如今,踏著光艷一路走來的火風,正以個人的感知和熱情,影響著身邊的人。
修行者
也源于此,他曾歷時多年深入了解真正的隱士(修行者)的生活。在尋訪了不同的隱士后,他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他與這些偉大的隱士們一起,真正把“佛”安在心中?!靶扌袑ξ疑畋举|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不同了。如果以前,有一個東西我想得到,我肯定會努力爭取,但現(xiàn)在,患得患失就少了,人會更豁達一點?!?/p>
火風將歷時多年的體驗化成一次震撼的攝影展,透過他的影像,讓更多人領略與探討有關生命的意義。鏡頭下的每位主人公都普通卻不平凡,他們因“佛緣”集結于此,那些只有黑白色調的照片中,都有一段故事,你能看到超乎生命與欲望的不俗。
“相機只是工具,攝影只是手段,用獨立的思想,獨立的感悟反映修行最本真的狀態(tài)?!边@是他的初衷。作為創(chuàng)作者,他敏銳、感性,把最大的熱情注入到生活中。
從歌者到佛家,從生活到膠片,從動態(tài)到靜態(tài),對火風來說,每一次轉變都是自然卻充滿挑戰(zhàn)的。自然在日積月累的經(jīng)歷足以讓他應對各種角色,挑戰(zhàn)在每一個角色他都一定會認真對待。
慈善家
作為慈善事業(yè)的推廣者,他又是沉穩(wěn)而堅定的。
2010年的玉樹地震牽動了國人的心,他立即與朋友集資善款七十多萬,并第一時間趕到了青海塔爾寺,與塔爾寺的唐讓嘉瓦活佛一起把西寧能夠購買到的物資、帳篷、食物全部送往災區(qū),當場發(fā)放給災民。當時物資是按戶口發(fā)放的,但很多災民都沒有戶口,“這部分災民就沒法領到物資,我們發(fā)給他們。”
“最感人的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因為地震,家里十幾口人就剩她一個了,但她還幫我們卸貨、發(fā)放,尤其是藏民在飽受風霜后那種豁達的精神,是非常讓人敬佩的?!被痫L說,老人這個舉動對他的觸動非常大,也更堅定了他做一些事情的信念?!跋胂肽切┬枰獛椭娜?,將這樣的感動或者觸動情緒化成力量和愛,輻射到全社會,那么,不管社會變化再快,我們所接觸的東西永遠簡單。那樣就挺幸福的?!?/p>
收藏者
“回饋社會”,是他言語中經(jīng)常提及的字眼,滲透在他生活的點滴,連他喜愛的收藏事業(yè)也是如此。與其說收藏是一份事業(yè),不如說是一份生活狀態(tài),也是因為這樣的心態(tài),他收藏不貪多,而求精。
他七歲開始學習書畫,寫得一筆好書法字;受父輩熏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頗有研究;喜歡雕刻,從石印中逐漸衍生出對石頭及玉器的感情;閑暇時間,他還是個煙斗愛好者……敏銳的思維邏輯、沉穩(wěn)干練的個性,以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他具備了能將所有兼顧完美的條件,并沉醉于這樣的豐富。
“實際上每個人都可以收藏,關鍵要看個人取向,只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都可以。做個有心人,去慢慢的積累,通過積累去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好的生活態(tài)度。對于石頭而言,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石頭及玉器的精神,玉器有君子的五德,這可以轉化為個人的一種精神?!彼^玉的五德,既是有五種高貴的美德,分別是仁、義、智、勇、潔,與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種特征,就是要溫潤、內外一致、敲擊聲音清脆、不容易損壞和斷口平滑,不會傷到別人。因這樣的情節(jié),他與石的緣分也是淡然與持久的。
他“念舊”,三十幾年前,他便收藏了很多古玉與原石,不是那些雕刻精湛的工藝品,而是真正有歷史意味及經(jīng)過時間沉淀下來的物品。他說:“對于收藏愛好者而言,石頭就是天地間造化的精靈,尤其石頭可以用紋理、光華、精神感化人類:泱泱千年,浮華背后,定為己居。”
在他看來,石頭與音樂、佛法一樣,都是相通的,都是能拷問靈魂的事物,面對這些,常能從中得到不一樣的人生感悟,而促使自己不斷地思考?!拔覠釔垡魳罚泳次芬魳?,同樣,我也敬畏這來自大自然中的石頭。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熱愛,也才能寄托我們最真實的情感?!彼缡钦f。
他對待收藏的態(tài)度就像他眼中的世界,無關乎價值,無關乎利弊,而是內心世界與自然發(fā)生共鳴碰撞瞬間產(chǎn)生的感覺及緣分。常說的“師法自然”,也正是此意。
結語:
從歌者、修行者到攝影家、慈善家、收藏者,火風的經(jīng)歷越見豐富,頭銜也越來越多,每一個角色,他都是認真的,只是慣常帶著低調。
對待家人,他更像朋友;對待朋友,他更像兄長。他專業(yè)又謙謹,他從容又豐富,他低調又光芒……末了,我問他何為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他說:“平淡且豐富,就像石頭一樣,從來沒有囂張的一面,就是靜靜地等待有緣人來,我現(xiàn)在也是在學習石頭的精神?!?/p>
這是典型的“火式”性格,以恰如其分的節(jié)奏直入人心,這些淡然與執(zhí)著分布在他做的每一件事中,也注定在他的生活中熠熠生輝。
側記:此次采訪,雜志社全權委托編委石忠先生與火風先生對接,因二人已是多年至交。二人為了選取合適的照片,斟酌了好多次,并反復核對力保不出任何差錯。甚至為了一張滿意的照片,二人可以專注兩個小時,只為了抓拍香灰最彎處掉落的一瞬間。在生活中,石忠先生親切的稱他為“火風大哥”,“與他的每一次交談,都是一次心靈凈化的過程,是一種享受?!焙喍痰脑捳Z,卻道出一位老友毫不矯揉造作的情感。在此也感謝石忠先生百忙中多次往返于銀川與北京兩地取材,才能促成此次采訪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