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玉,盧廣娟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謝家灣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400050)
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對糖尿病患者干預效果
吳龍玉,盧廣娟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謝家灣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400050)
目的探討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對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該社區(qū)糖尿病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管理,觀察組患者采取自我管理小組模式。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自我管理效能、自我管理行為(健康飲食、體育運動、服藥依從性等)、健康狀況(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度、自我管理效能評分、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及血液生化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血糖/分析;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健康教育;自我管理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1]。目前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球近3億糖尿病患者,而我國有近5 000萬糖尿病患者[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且糖尿病尚無法治愈,是一種終身性疾病[3]。我國醫(yī)療資源相對匱乏,這就對糖尿病的治療與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自我管理小組模式在慢性病的治療與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采取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的形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日常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本社區(qū)糖尿病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所有患者均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 44~73歲,平均(54.3±8.3)歲;平均病程(9.4±2.6)年;合并高血壓16例,糖尿病足19例,冠心病14例,腎病22例。觀察組男 43例,女37例;年齡42~74歲,平均(52.8±9.1)歲;平均病程(9.2±3.1)年;合并高血壓14例,糖尿病足18例,冠心病15例,腎病21例。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腫瘤、軀體功能嚴重損害、非本社區(qū)居住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僅在隨診時進行健康指導;觀察組患者則采取自我管理小組模式,具體內容如下。將觀察組80例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各選1名組長。每2周進行1次小組活動,組長負責聯系組員,并負責聯系2名專業(yè)醫(yī)生進行活動指導。在第1次活動中,充分了解患者的飲食、用藥、運動等方面的狀況,根據患者不同情況,提出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發(fā)放自我管理日記,囑患者每天填寫做好記錄,并在每次活動時統(tǒng)一收集,由專業(yè)醫(yī)生進行評價和指導?;顒觾热莅ê希豪斫】碉嬍?,對于不同患者給出適合的飲食方案。體育運動,根據專業(yè)醫(yī)生制訂的個性化運動方案,患者可自行組隊進行日常體育鍛煉,互相監(jiān)督,互相促進。用藥保健,指導患者進行家庭胰島素的服用方案及注意事項,合理使用降壓藥物及血糖監(jiān)測方法,預防并發(fā)癥等的發(fā)生。心理健康,指導患者消除不良情緒的方法,引導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緩解壓力。每次小組活動時,所有成員分享自我管理經驗,互相借鑒,互相鼓勵,并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幫助。
1.2.2 評價指標[4-5]采用自制疾病認知度量表進行患者的疾病知識評價,包括8個條目,每個條目1~5級評分。自我效能的評價0~4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自我行為管理量表包括健康飲食、體育運動、服藥依從性、足部護理4個條目,每個條目1~10級評分。生化指標包括體質量指數(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總膽固醇等。BMI:19~24為正常,>24~28位超重,>28為肥胖;空腹血糖:>6.1 mmol/L為異常;糖化血紅蛋白:>6.5%為異常;收縮壓:正常值為9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正常值為60~90 mm Hg;總膽固醇:正常值為2.9~6.0 mmol/L。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認知度與自我管理效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度、自我管理效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健康飲食、體育運動、服藥依從性、足部護理等自我管理行為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疾病認知度與自我管理效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疾病認知度與自我管理效能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疾病認知度 自我管理效能80 80 t P --36.7±3.5a27.9±3.1 5.336<0.05 3.6±0.7a3.1±0.5 4.982<0.05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健康飲食 體育運動 服藥依從性 足部護理80 80 t P --8.7±0.9a6.9±0.9 4.834<0.05 9.1±1.0a7.6±1.0 4.658<0.05 8.9±0.8a6.9±1.2 4.771<0.05 9.2±1.1a7.3±1.2 5.012<0.05
2.3 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總膽固醇等血液生化指標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n BMI(kg/m2)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觀察組對照組80 80 t P --23.4±1.0a24.1±1.2 4.627<0.05 7.0±0.8a8.5±0.8 4.773<0.05 6.22±0.83a6.98±0.94 5.206<0.05組別n 舒張壓(mm Hg)收縮壓(mm Hg)總膽固醇(mmol/L)觀察組對照組80 80 t P --78±10a89±9 5.232<0.05 128±9a138±11 5.197<0.05 4.67±1.12a5.34±1.05 5.506<0.05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多因胰島素合成不足或破壞所導致,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可導致眼、足、腎、心血管病變?;颊弑憩F為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癥狀[6]。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案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提出,對于糖尿病的管理治療起到了明顯的效果[7]。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患者的積極性,激發(fā)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潛能,由被動接受治療轉變?yōu)橹鲃?,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治療模式。
目前,我國的糖尿病管理工作大多由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因此開展以社區(qū)為中心的患者自我管理模式便具有較好的適用性[8]。另外,我國醫(yī)療資源并不充足,并且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采取自我管理小組可有效提高產出效果,降低醫(yī)療成本。該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醫(yī)療人員進行協(xié)調,醫(yī)患互相合作,符合新時期醫(yī)療關系的發(fā)展與現代醫(yī)療模式的轉變。通過自我管理,患者得到了新的技能,新的知識,對于健康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本研究中,通過2周1次的小組活動及日常生活的相互交流,互相監(jiān)督,根據自身不同情況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按時服藥,積極防治并發(fā)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也與國內外某些文獻報道相一致[9]。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標、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效能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逐漸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不僅有利于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和管理,同時也增強自身體質,對其他疾病的預防起到積極作用。相比于上世紀90年代的賦權管理模型,自我小組管理更具有教育強化和新型合作等優(yōu)勢[10]。
綜上所述,社區(qū)自我管理小組的建立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后,對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社區(qū)推廣應用。
[1]杜世正,袁長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實踐進展及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48-1051.
[2]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1:17-27.
[3]孫曉敏,黃曉萍,袁翠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應對方式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2):1084-1086.
[4]鄒月香,鄧愛輝,鐘瑤,等.2型糖尿病患者授權能力對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43-46.
[5]華麗,朱偉萍.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信效度驗證[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16):5-8.
[6]張曉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現況調查[J].北方醫(yī)學,2013,10(8):142.
[7]劉薇薇,王媛媛.社區(qū)醫(yī)務人員提供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的現況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5A):1533-1535.
[8]Norris SL,Schmid CH,Lau J,et al.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7(25):1159-1171.
[9]Xu Y,Toobert DJ,Savage C,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in Chinese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J].Res Nurs Health,2008,31(6):613-625.
[10]黃耀峰.社區(qū)Ⅱ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評估及健教模式構建[D].上海:復旦大學,2011.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6.064
B
1009-5519(2015)16-2555-02
2015-05-17)
吳龍玉(1977-),女,四川達州人,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糖尿病臨床診療工作;E-mail:cqmzk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