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劉 苓 查貴芳 張 艷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1]。國家人口計生委2012年發(fā)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近2.3億,其中絕大部分是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在進入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打工時,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由于自身收入低,遠不能承擔整個家庭在城市生活;加之城市戶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限制,他們不得不讓自己的學齡子女留在農村,托給老人和親戚照顧,這就逐步形成了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2]。據調查,全國7歲及以下的留守兒童數量已達7326萬人,父母雙方全部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占全體留守兒童的52.86%[3]。這表明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了我國一個重要的群體。
校園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場所,校園的人際關系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具有重要影響。眾多關于兒童校園人際關系的研究發(fā)現,校園人際關系對兒童的社會適應和未來的人生軌跡具有重要影響[4-5]。許多研究亦表明,兒童惡劣的校園人際關系與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成年之后犯罪具有顯著的相關[6]。因此,本研究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在安徽地區(qū)進行抽樣調查,探討他們的校園人際關系,為幫助這一特殊群體提供理論基礎。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在我省皖南、皖北共抽查了5個縣的14所農村普通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其中小學7所,中學5所,高中2所;1所縣級高級中學。共發(fā)放問卷2835套,回收有效問卷 2561套(90.34%)。抽樣學校中皖北 7所,共 1496人(58.4%);皖南 8 所,1065 人(41.6%);留守兒童1392 人(54.35%);非留守兒童1169 人(45.65%);男生1345人(52.5%);女生 1216 人(47.5%);獨生子女 778人(30.4%);非獨生子女 1783人(69.6%)。
1.2.1 研究工具 ①自編一般情況調查問卷:主要涉及一般人口學資料、兒童父母的情況(文化程度、婚姻關系)、日常生活情況以及兒童自身的學業(yè)期望、對家庭生活的滿意程度等;②自編農村留守兒童問卷:該量表由留守兒童填寫,主要涉及父母外出打工情況、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情況等;③校園人際關系量表[7]:選自鄭鋼2006年編制的《學校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體驗量表》。量表分為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包括師生和諧、師生一致、同學和諧,以及師生不和諧、同學不和諧、同學自私、學校暴力等因子,Cronbach α 系數為0.51 ~0.81。
1.2.2 施測方法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的老師在課堂上集中發(fā)放問卷,學生根據問卷指導語答卷,答完卷后當場收回。
全部數據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統(tǒng)計方法為t檢驗和方差分析。
校園人際關系量表有7個維度,留守兒童在和諧師生關系、和諧同學關系這兩項反映積極校園人際關系的維度上得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不和諧師生關系、學校暴力這兩項反映消極校園人際關系的維度上得分較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表1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注:*P <0.05,**P <0.01,下同
942 7.07 ±2.196 6.45 ±1.921 3.95 ±1.538非留守(n=1169) 11.40 ±2.612 21.44 ±3.657 4.64 ±1.123 5.67 ±1.931 6.99 ±2.119 6.41 ±1.957 3.82 ±1.441 t-3.818** -2.167* -0.628 2.315* 0.919 0.608 2.274利己行為 學校暴力留守(n=1392) 11.00 ±2.573 21.12 ±3.783 4.61 ±1.108 5.85 ±1.項 目 和諧師生關系和諧同學關系教師標準一致性不和諧師生關系不和諧同學關系*
不同年級留守兒童在和諧師生關系的得分上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下降,而不和諧師生關系得分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上升、學校暴力得分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下降,不和諧同學關系和利己行為在初二年級得分最高,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的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表2 不同年級的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項 目 和諧師生關系 和諧同學關系 教師標準一致性 不和諧師生關系 不和諧同學關系 利己行為 學校暴力五年級 11.90 ±2.470 21.41 ±4.285 4.63 ±1.178 5.30 ±2.081 6.96 ±2.333 6.13 ±2.254 4.12 ±1.722初二 11.03 ±2.553 21.16 ±3.804 4.62 ±1.196 5.97 ±1.914 7.47 ±2.255 6.75 ±1.893 4.11 ±1.551高一 10.34 ±2.477 20.87 ±3.356 4.59 ±0.932 6.08 ±1.801 6.66 ±1.928 6.31 ±1.637 3.64 ±1.328 F 37.792** 1.979 0.174 18.238** 19.086** 13.037** 15.153**
男孩的不和諧同學關系和學校暴力兩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女孩,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利己行為維度得分則低于女孩,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表3 不同性別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利己行為 學校暴力男(n=756)10.98 ±2.605 21.03 ±3.876 4.63 ±1.104 5.84 ±1.項 目 和諧師生關系和諧同學關系教師標準一致性不和諧師生關系不和諧同學關系958 7.28 ±2.285 6.34 ±1.921 4.29 ±1.746女(n=627)11.04 ±2.534 21.23 ±3.667 4.59 ±1.113 5.85 ±1.923 6.81 ±2.055 6.59 ±1.915 3.54 ±1.105 t-0.455 -1.007 0.572 -0.069 4.035** -2.440* 9.436**
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僅在校園人際關系中的不和諧師生關系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差異有顯著性,見表4。
表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表4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比較(±s)
019 7.21 ±2.212 6.50 ±1.899 4.07 ±1.581非獨生子女(n=1043)10.99 ±2.560 21.07 ±3.774 4.60 ±1.101 5.92 ±1.911 7.03 ±2.190 6.44 ±1.929 3.91 ±1.523 t 0.402 0.877 0.747 -2.324*利己行為 學校暴力獨生子女(n=349)11.05 ±2.614 21.27 ±3.811 4.65 ±1.129 5.64 ±2.項 目 和諧師生關系和諧同學關系教師標準一致性不和諧師生關系不和諧同學關系0.329 0.524 1.591
本研究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校園人際關系差于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在反映積極校園人際關系的因子上得分較低,而在反映消極校園人際關系的兩個因子上得分較高,提示農村留守兒童更容易與老師和同學發(fā)生沖突。這與周宗奎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顯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兒童[8]。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可能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無法直接得到父母的關愛,使得他們在情緒上變化很大,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敏感,感覺不被理解。有研究指出,農村學校師生交流的主題多與學習有關,心理層面的溝通較少,不少農村教師對學生唯分數論,無形中拉開了教師與大多數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使留守兒童對教師產生疏遠感和不信任,甚至是抵觸情緒,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無法通過師生交流得到有效排解[9]。
其次,本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中男孩在學校里較女孩更易發(fā)生同學間的沖突。而女孩的利己行為較男孩明顯。此結果與趙紅[10]等的報道一致,這與同齡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點、心理發(fā)展程度、個性特征、社會角色等諸多因素有關[11]。從男女的性格分析,女生相對較安靜順從,不易出現事故,而男生更好動,難管教,易發(fā)生問題[12]。從社會支持的角度來看,女生更善于與人傾訴、遇到困難時尋求他人的幫助,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的撫養(yǎng)方式傾向于要求女孩要順從合作,鼓勵她們與人和睦相處,使女生在日常生活中,比男生夠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13]。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一年級的留守兒童師生沖突明顯多于小學五年級。這可能與年齡的增長,學習壓力的增加,又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和關愛有關。留守兒童的不和諧同學關系和利己行為因子在初二年級得分最高。發(fā)展心理學理論認為[14],中學階段是個體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興趣的增加以及交往范圍的擴大,他們會不斷面對新的矛盾以及為解決矛盾對自我進行相應的調整,人際關系也會變得較為復雜和多變。這一階段的學生進入青春期,情緒易出現波動,往往會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相比非留守兒童,他們利己行為明顯,與同學有更多沖突,可能與這一時期父母角色出現缺乏或不足有關。
因此,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撫養(yǎng)者真正做到能關心留守兒童心理需要與情感需要,樹立適當的榜樣,幫助兒童將社會規(guī)則逐漸內化;學校應該加大管理力度,教育力度,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尊重,真正的重視心理健康課,教授保持心理健康的科學簡單的方法;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多陪伴兒童,增加與留守兒童的聯(lián)系頻率,不能僅僅關心兒童的學習成績,每次溝通應把重點放在子女的情感與心理層面[15]。
[1]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28(3):60-65
[2]劉正奎.關注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J].中國減災,2012,22(8):18-19
[3]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4]Kuhne M,Wiener J.Stability of social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000,23:64-75
[5]Vitaro F,Tremblay R E,Gagnon C,et al.Predictive accuracy of behavioral and sociometric assessments of high-risk kindergarten children[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94,23:272-282
[6]程黎,高文斌,歐云,等.流動兒童校園人際關系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4):389-391
[7]鄭剛.2005年國內五城市未成年人發(fā)展聯(lián)合調查中學階段青少年發(fā)展狀況報告[R].長江創(chuàng)業(yè)產業(yè)研究中心,2006
[8]周宗奎,孫曉軍,劉亞,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0(1):71-79
[9]李南,費忠化,郭立燕,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問題與校內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0):1546-1548
[10]趙紅,羅建,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20(1):11-13
[11]黃愛玲.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5):351-353
[12]姚應水,康耀文,金岳龍,等.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現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12),1359-1362
[13]趙建平,葛操.初中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2):132-134
[14]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52
[15]杜玲利,李英,范志光,等.城市留守兒童攻擊行為與孤獨感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2):1864-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