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祿
摘 要 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前教學設計中,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探究學習、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進行組間“辯”論;在課堂練習中“辨”出概念的本質,健全知識體系。
關鍵詞 改變 辯論 辨析 教學方式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自新課改以來,教育部實施了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北京也相應地出臺了“京八條”,要求學校不再加課或補課。而高中生物是從高二年級才開始的一門自然學科,每節(jié)新課中都要出現(xiàn)諸多的概念和名詞,如果教師還是按照以往的那種“滿堂灌”式講課,甚至為了追求知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無暇顧及“以生為本”的新課標理念,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其學習的主動性被抹殺。因此,教師迫切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現(xiàn)以“減數(shù)分裂”第一課時教學實踐為例,談談“變、辯、辨”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和體會。
1 課前教學設計,明確重要概念,“變”教學方式
1.1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人教版“減數(shù)分裂”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jié)內容,包括“精子、卵細胞的生成過程和受精作用”,教學建議用3課時完成。對于“精子、卵細胞生成過程”的內容,教材先以“問題探討”的形式出示果蠅體細胞和配子的染色體圖,使學生產生疑問,而后采用圖文結合的呈現(xiàn)方式,主要通過2個圖解說明精子、卵細胞的生成過程。與此同時教師給出許多名詞和概念,然后通過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增進學生的感性認識。教材最后安排了讓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大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是這樣安排教學順序的,可是這種安排顯然沒有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和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能使學生被迫接受知識,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眾所周知,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正確合理的取材,然后經過一定處理和觀察,并對所得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統(tǒng)計、綜合得出結論。例如:在觀察學習有絲分裂過程時,不是取一個細胞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動態(tài)分裂過程,而是在正確的取材下通過觀察成千上萬個死細胞的“即時圖像”,然后通過分析,統(tǒng)計、綜合得出結論。“減數(shù)分裂”的學習亦如此,先要讓學生觀察無數(shù)個細胞,然后再分析、統(tǒng)計。教師如何突破這一重要概念,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努力讓學生體驗概念形成的過程,主動參與到概念的形成、分析、運用和辨析中來,是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筆者在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構建模型法,指導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法、組間辯論法等辨析概念的本質。另外,還通過播放視頻,深化學生對減數(shù)分裂的理解。
1.2 重要概念及相關概念、名詞的確立
(1) 重要概念:同源染色體:“復制一次,連續(xù)分裂兩次”。
(2) 相關概念: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隨染色體的變化。
(3) 名詞:原始生殖細胞(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聯(lián)會、四分體。
1.3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構建模型法、小組合作交流法、組間辯論法。
2 教學過程
教師根據(jù)生物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開展多種形式探究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進行組間“辯”論,“辯”出解決問題之策,“辯”出每章節(jié)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以減量、提質并舉,在鞏固當天課堂所學知識同時,“辨”出概念的本質,健全知識體系。
2.1 新課導入
情境一:教師出示教材P24中受精過程開始的圖片。
教師:精子和卵細胞融合過程稱為受精作用;由圖可知,在4~6億個精子中,只有幾百個精子到達卵細胞的周圍,最后只有一個到達終點,進入卵細胞,構成受精卵,發(fā)育成個體。所以每個個體生來就是一名冠軍。
設置意圖:這樣可以使每位學生充滿自信,形成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情境二:一對善良的夫婦,生了一位“白富美”的小寶貝。教師問:這位小寶貝發(fā)育的起點是什么?受精卵細胞是哪些細胞融合而成的?父方或母方以何種細胞增殖方式產生精子或卵細胞?
2.2 溫故知新
教師把有絲分裂的過程圖提前畫在副黑板上,并提問:在一次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復制幾次,細胞分裂幾次,分裂后期染色體遵循什么分裂原則(平均分配)才能保證子細胞中染色體與親代細胞中一樣?
設置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有絲分裂,總結有絲分裂過程的特點和意義,為減數(shù)分裂學習奠定基礎。
2.3 新課講解
情境三:出示“某種生物的一個精原細胞和其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兩個精子的圖片”(圖1)。
教師提出問題:配子中的染色體和體細胞中染色體在形態(tài)大小和數(shù)目上有什么區(qū)別?
“辯”論現(xiàn)場一:
學生甲:從數(shù)目上看,配子的染色體是體細胞數(shù)目的一半。
學生乙:配子中沒有形態(tài)大小相同的染色體。學生丙:配子中染色體數(shù)為什么要減半呢?學生?。菏芫珪r再把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加一起,就跟親代一樣了。
教師給出同源染色體、原始生殖細胞(精原細胞、卵原細胞)和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并提出問題:配子在形成過程中是怎樣發(fā)生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的呢?
2.4 小組合作、組間辯論、自建模型
2.4.1 “辯”出重要概念:“復制一次,連續(xù)分裂兩次”
以圖1中精原細胞為例,每個學習小組用彩紙條、雙面膠、毛線、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大膽想象,嘗試制作模型,模擬染色體的變化。
“辯”論現(xiàn)場二:
小組1:我們認為精原細胞直接分裂,同源染色體分別被拉向細胞的兩極,最終產生的兩個子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endprint
其他小組質疑:他們推測的分裂過程中沒有染色體復制,對嗎?
小組2:開始我們認為進行了染色體復制,但是發(fā)現(xiàn),分裂后子細胞染色體數(shù)就不能減半了,而是與體細胞相同。所以也認為沒有發(fā)生染色體復制,而是直接進行了分裂。
教師:在學習有絲分裂時知道:細胞通過分裂增殖時,在分裂前,必須進行一定的物質準備,即進行染色體的復制,而減數(shù)分裂也屬于細胞增殖的一種,所以沒有復制是不對的,必須進行復制。有位叫魏斯曼的科學家曾大膽推測減數(shù)分裂,而且他的推測是非常正確的。通過以上辯論,你們可對以下問題進行也大膽推測:減數(shù)分裂是復制幾次,分裂幾次,配子中染色體數(shù)目就能減半呢?
大部分學生回答:復制一次,分裂兩次。
小組3:我們認為復制后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第二次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最終形成四個細胞中各含有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
教師:其他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科學家經過成千上萬次觀察細胞分裂時,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兩個細胞。教師同時出示圖2。
這時小組3的猜測不攻自破,學生們又陷入了思考和辯論中。
小組4:間期復制后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分離,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而且我們組也觀察到圖像。
小組5質疑:同源染色體是怎樣分開的?前期染色體應該是散亂排布的,怎樣保證后期是同源染色體分離呢?
小組6質疑:同源染色體由前期經過什么樣的中期呢,和有絲分裂中期一樣嗎?
教師釋疑:在減數(shù)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的兩側,而不是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并且是平均分配。接著,教師給出新名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體會相互靠近的,叫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配對),配對后的一對同源染色體叫四分體。精原細胞復制后的細胞叫初級精母細胞,第一次分裂結束后的兩個子細胞叫做次級精母細胞。
2.4.2 “辨”出相關概念: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辯”論現(xiàn)場三:
小組7:我們組制作的次級精母細胞模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后形成的染色體是由顏色相同的紙條構成,而圖2中是由顏色不同的構成,我們組制作的還正確嗎?
教師:小組7你們的質疑是對的,你們的模型也是正確的,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發(fā)生的這種現(xiàn)象是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請同學們以此為依據(jù)進一步完善該過程。播放觀看減數(shù)分裂全過程(動畫)。
師生共同總結減數(shù)分裂的特點。各組學生再完善模型,并用標簽紙標出:聯(lián)會、四分體、初級(次級)精母細胞、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等名詞。
2.4.3 課后練習,概念延伸,加深理解必修二第一章孟德爾遺傳定律
3 教學反思
在學習有絲分裂時,筆者也曾用同樣的材料讓學生模擬過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這為本節(jié)減數(shù)分裂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降低操作中的繁瑣,筆者選用的是4條(兩對同源)染色體的某種生物體細胞,沒有選用教材中的果蠅細胞,由于時間的關系也沒有讓學生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來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評課教師提出:圖1中精原細胞到配子,應該給出四個配子而不是兩個配子。但是筆者個人覺得如果給出四個配子再去探討“復制一次,分裂兩次”就沒意義了??傊?,本節(jié)課在注重生物學科方法的前提下,讓學生自主探討、辯論、構建模型得出規(guī)律,沒有像教材安排的順序那樣“滿堂灌”式教學,而是先確立重要概念,改“變”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進行組間“辯”論,“辯”出解決問題之策,“辯”出每章節(jié)的重要概念及概念的延伸;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以減量、提質并舉,鞏固當天課堂所學知識同時,“辨”出概念的本質,健全知識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