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瑩
摘 要:為平衡保險人和受益人雙方的利益,自殺條款出現(xiàn)并發(fā)展,但法律中關于自殺的定義仍然模糊,我國現(xiàn)行條款也仍有不合理之處。本文在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自殺的涵義,并通過比較分析法探究我國條款的不足。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條款在特殊主體、復效免責期間、舉證問題三方面仍存在改進的空間。
關鍵詞:自殺;自殺條款;免責期間
現(xiàn)代社會中,自殺是常見的死亡原因。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城鄉(xiāng)總自殺率20多年前是在17.23/100000之間,每年因自殺奪去約287000人的生命”。①在保險實務中,關于自殺的理賠也引起了許多爭議。
一、自殺的涵義
盡管自殺的一般意義家喻戶曉,但其概念在法律上和保險實務中仍然是模糊的。埃米爾在其著作《論自殺》中給出了定義:自殺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的引起的死亡。”②
當被保險人死亡原因為自殺時,保險人通常拒絕償付保險金。但從被保險人的親屬角度而言,保險的功能是保障被保險人身故后親屬的正常生活,若保險公司對于自殺行為完全免責,則無法彌補親屬因被保險人死亡而遭受的損失。并且,保險公司計算費率所依據(jù)的死亡因素率中就包括了自殺因素,因而,保險人對自殺完全免責是不合理的。③
上述中的“自殺”的涵義,在我國現(xiàn)今的保險法中,主要包含兩方面的要素:主觀意愿和客觀行為。筆者認為,自殺的涵義還包括自殺行為和死亡結果的因果聯(lián)系。
(1)主觀意愿:主觀意愿主要是指被保險人在主觀上有結束自己生命的自由意志,即被保險人自殺的行為是自愿行為,在法律上應存在自殺的故意。此處的主觀意愿還有一個成立的要件,即被保險人的意識處于清醒的狀態(tài),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2)客觀行為
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中,如果死亡結果沒有出現(xiàn),就不構成保險事故,保險人也不必給付保險金。
(3)自殺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如果被保險人已經產生了結束生命的主觀意愿,并實施了自殺行為,但是如果死亡結果與自殺行為不構成因果關系,則不能視為自殺。
二、我國的自殺條款
與原條款相比,修改后的條款具有兩個重大的進步:
(1)新增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除外”的規(guī)定,能夠在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既避免了保險人完全免責、對被保險人的親屬不公平,又能有效抑制道德風險。
(2)對于免責期限有了更加明確的規(guī)定。原條款中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表述模糊,且沒有考慮到復效等復雜的情況,在理賠中容易發(fā)生爭端。而新修訂的保險條款中明確指明“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復之日起二年內”,關于復效的期限有了清晰的說明。
三、我國現(xiàn)行自殺條款存在的問題
盡管新修訂的保險法對比過去的條例來說是一個突破,也是一個喜人的成果。但新的自殺條款也不免有所不足。主要包括:
(一)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應列入除外責任
我國保險法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中,“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復之日起二年內,被保險人自殺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被保險人自殺時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除外。”這一規(guī)定雖然已是極大的進步,但仍然引起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否同樣免除的討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主要指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自殺行為當然不屬于其主觀愿望驅使的,保險人也當然不能拒付。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殺行為完全拒賠似乎也并不合理。關于這個問題,有學者提出,保險人對上述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殺死亡不應完全拒賠,而應實行協(xié)議賠付或通融賠付(艾樂,林良寧,保險研究,2015年第2期)。
(二)對于合同復效免責期間的計算
我國現(xiàn)行保險法對于合同復效的規(guī)定是:“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復之日起二年內,被保險人自殺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备鶕?jù)趙明(2013)、王士心(2013)的論證分析,復效保單的自殺條款實際上對被保險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復效期間重新起算等于免責期延長,這樣投保方交納的相對保費就高出許多了。而對于保險人而言,就相當于把復效保單當成新保單來處理,失去了復效條款的意義。根據(jù)我國保險法第三十六條,未繳保費期間,保單效力只是中止而非“終止”,免責期間當然不應該重新起算。
(三)對于舉證問題的詳細規(guī)定
由于涉及的問題復雜,我國保險法也未對舉證方面作詳細規(guī)定。筆者認為,關于被保險人死亡原因的舉證標準可以參考民事訴訟案件的“優(yōu)勢證據(jù)”。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 原則,保險公司主張被保險人系自殺身亡,需提供證明“是自殺” 的“優(yōu)勢證據(jù)”,如果沒有“優(yōu)勢”證據(jù)來對抗受益人的證明保險事故屬于保險責任的初步證據(jù),則不應認定為自殺(艾樂,林良寧,保險研究,2015年第2期)。
四、總結和建議
保險人對于自殺死亡的情況是否進行賠付,是關系到保險人和投保方雙方利益的問題,因而對于自殺涵義的認定、自殺條款的解讀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對于10周歲到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及部分不能辨別自身行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應該實行協(xié)議賠付或通融賠付,而不應悉數(shù)拒賠;第二,合同復效后的免責期間不應重新起算,而要按照復效的性質,延續(xù)原保險的免責期限;第三,被保險人死亡原因的認定標準可參考民事訴訟的“優(yōu)勢證據(jù)”,綜合勘察是否因自殺死亡。(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注解:
① Michael Phillips, et al.,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Lancet, vol.359, no.9309, 2002, pp.835-840.
②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M].馮韻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1頁.
③ 劉冬姣.人身保險.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參考文獻:
[1] [法]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M.馮韻文譯.商務印書,1996.
[2] NCIPC(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b-based Injury Statistics Query and Reporting System(WISQARS),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7
[3] [4]艾樂,林良寧.保險理賠實務中自殺的認定[J].保險研究.2015(2)
[5] 趙明,王士心.自殺條款在人壽保險復效保單中的適用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3,(4).
[6] 于濤. 被保險人自殺索賠問題的中美法律比較——解析新《保險法》第四十四條[J].保險研究.2009(3)
[7] 王波. 淺論我國保險法自殺條款中自殺涵義[J].法制博覽.2015(3)
[8] 王梅. 淺析2009 年《保險法》第44 條之自殺條款[J]. 保險職業(yè)學院學報(雙月刊).第28卷,第6期
[9] 鄔學成.人壽保險合同自殺條款研究.湖北警官學院學報[J].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