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一、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因分析
(一)重視語言知識,忽視興趣培養(yǎng)
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中仍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例如有的學校把英語學習的重點放在詞匯的背誦和語法的講授上,這種以語言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往往容易忽視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需要及對英語口語的練習,導致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缺失,從而產(chǎn)生厭學心理和英語學習的消極情緒。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集中注意力時間每次只在15分鐘左右,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滿堂灌式的講授英語語法、讓學生熟記單詞等,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惡心循環(huán),英語學習的效果也很難令家長和教師滿意,學生也無法運用所學進行英語口語的交流。
學習興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因此,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如果無法吸引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對英語學科學習的強烈興趣,就很難取得英語學科教學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學習動機弱,學習壓力大
小學階段是各個學科打基礎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對語言最為敏感、且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力強。但據(jù)調(diào)查顯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往往內(nèi)部動機遠遠低于外部動機。學生學習英語的內(nèi)部動機弱,勢必對英語的學習提不起十足的興致和勁頭。
同時,由于當前大多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導致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大、充實、緊張,課余時間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一部分小學生對英語學習容易產(chǎn)生消極情緒,出現(xiàn)對英語學習的障礙。
(三)文化差異導致英語學習障礙
對著英語學科的難度逐漸加深,很多學生通常會從最初的主動學習英語向被動學習轉(zhuǎn)變,學習積極性由于常出現(xiàn)錯誤而受到打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對學生造成了無形的壓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中西方文化知識背景的滲透,而是一味地講授英語語言知識,缺乏技能的訓練和口語的表達,使英語學科的學習逐漸成為學生身上背著的一塊“大石頭”。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文化”的教學目標及要求,明確提出了:要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跨文化交際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
由于存在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在學習英語學科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文化不同而導致的錯誤,例如對英語短語的誤解、對人稱代詞形式的混淆與遺漏以及疑問句的詞序等等。
(四)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學習掌握的特點是要進行溝通和交流,而在我國,許多學校在英語方面的教學往往是“啞巴英語”,重知識的學習,忽視口語的聯(lián)系和交流,這種學習英語的方式也被成為“中國式英語”。究其原因,因為缺乏和諧的氛圍和教學環(huán)境,在英語課堂上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用英語溝通交流,更何況是平時。
教學環(huán)境的缺乏是小學生產(chǎn)生對英語學習障礙的原因之一。
二、解決小學生學習英語障礙的對策
(一)激發(fā)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師生間的自由交談、情感交流,讓學生大膽猜想,主動開口說英語。這樣既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產(chǎn)生主動學習英語,利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環(huán)境
1.利用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的語言工具,其社會價值與日俱增。許多人由于熟練掌握英語進行交際而獲得成功,這種社會文化背景是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之一。
2.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校環(huán)境
學校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場所,學校的環(huán)境、教室的情境創(chuàng)設對學生學習英語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室的情境和環(huán)境,使學生從感官上感受英語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興趣。同時,可以嘗試在校園中用英語打招呼,做英語方面的游戲等等,通過優(yōu)化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產(chǎn)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消除文化差異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時候,應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語言本身學習一樣,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和積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運用英語溝通交流的綜合素質(zhì)。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第五小學 ) (責任編輯 劉月嬌)